导论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历来以宗派林立而著称,一部道教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道教各宗派酝酿滋生衍变的历史。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古今中外宗教“分宗而教”的理趣。然而,道教宗派历来纷呈,历史上的派别甚多,有自然形成的,也有后人追溯的,甚至还有人为认同的[1]。虽然教内有不少高道力倡“天下无二道”,但实际上,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同流异派”“独立教门”“各立宗门”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道教宗派纷呈这一现象,早在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施肩吾就引葛仙翁“天下无二道”试图加以规范,云:“天下无二道,殊途而同归;圣人无两心,百虑而一致。古今一道,圣贤同心。逮夫道原既判,心识自分,谈道者强自分别。同流异派,摘叶寻枝,自为见解,以独立教门。[2]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云:“自太极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阳郑真人三师而下,则杜、葛、陆、寗顶冠。又其最名世者由是而分,则有林、田、金、白诸师,遂有东华南昌之分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故符篆咒诀亦相去不远,是皆后之师德各立宗门,接引后来之一端,初无二道也。舍此数派称为正宗,余不足师者则多矣。”[3]天下无二道是从教理上试图说明“道一风同”。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和道教自身多种复杂因素,天下虽无二道,但修道证道却有南北之别。故清末北京白云观高道高仁峒在其撰写的《白云岩创修宗派谱序》中指出:“盖闻儒家以报本返始为义,道家以开山立派为宗,木本水源,不忘所自,此古今之通旨也。”[4]高仁峒所说的“道家以开山立派为宗”,此言不虚。在道教长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早期就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帛家道、李家道、杜子恭道、清水道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有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派流行,隋唐则盛行楼观道、茅山宗;及至宋元,更是教派蜂起,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正法派、东华派、净明道等等,纷纷应运而生,南宋时期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就是其中一支有广泛影响的道派。
金丹派南宗以张伯端《悟真篇》为立宗创派的基本经典,尊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南宗五祖,外加白玉蟾之徒彭耜、萧廷之为南宗七真。
南宗的经典与修道思想十分宏富,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悟真篇》分性命为二宗,训人各进,分内外为二药,训人同进,实为千古丹经之祖。垂世立教,可与《周易参同契》并传不朽。”[5]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也特别推崇《悟真篇》《翠虚篇》《还源篇》和白玉蟾的《指玄篇》,明确告诫道士要潜心研读这类丹经,称之为入道修真的“梯航”[6],将其纳入道士必读的丹经之列,以规范道门中人。
白玉蟾作为南宗实际创派立宗的一代宗匠,以“文教宗师”著称道史,对道教思想的发展贡献良多。元代赵道一在其煌煌巨篇号称道门之“资治通鉴”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序言中,就以白玉蟾所言作为开篇宣言[7],清人也说白玉蟾“有宋以来谈道者罔不推为正宗,与紫阳、长春而并寿”[8]。可见白玉蟾在历代享有极高的声望。
南宗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开枝散叶,后与来自北方的全真道合流并宗,历经明清,传衍至今,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