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舍与得
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
没有舍去我们内心的悭贪,如何获得无有挂碍的自在?
【提要】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人会受种种痛苦,就是因为有一颗贪欲的心。当我们学习放下贪恋的人事、不好的情绪、自己的成见,将内心的慈悲、欢喜、智慧、方便布施出来时,人自然会感到自在安乐,福报、幸福也会跟着来。
【正文】
“舍得”“舍得”,以“舍”为“得”!其中的因、缘、果之关系,如果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没有播种,哪里有收成?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交流致意,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得是互动的。
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
中国民间有一个故事。父亲乐善好施,经常给人,因而家财万贯。可惜他的儿女性情贪吝。等到父亲去世之后,儿子掌权,千方百计地搜刮别人的财富,最后天灾人祸,家遭不幸,反而一无所有。这父子二人,一给一受,其结果有如天壤之别,所以“以舍为得”“有舍才有得”,其言不虚也!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法,要能给人利益。《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时,不“舍”去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青嫩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坏简陋的违章建筑,便无法建设市容整齐的现代大都会。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我们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思考】
1.试述“舍”与“得”的关系。
2.如何培养舍得的心?
3.你曾经“舍”了什么,而“得”到了什么?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无求的布施,端严高贵,令人感念;无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赞美。
● 一切供养中,至心供养最为可贵;一切布施中,喜舍布施最为受用。
● 贪嗔愚昧,人间至苦;慈悲喜舍,人间至富。
倾听
冷静倾听,不只增加见识,而且受人欢迎。
空谈闲论,不只令人生厌,而且暴己之短。
【提要】
倾听不但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更是自我修养的展现,生活中懂得倾听,才能洞彻事情始末。耐心倾听,才能了解他人想法,切莫固执己见;学习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知识,切莫自傲自满。用心倾听他人说话,即能带给对方一种被接受、重视的感觉。人际关系要和谐融洽,倾听不可少;处世要圆融周全,倾听亦不可无。
【正文】
倾听是人际往来重要的礼节,与人交谈若能耐心倾听,才能为人所尊重,并受到欢迎。反之,若不知尊重他人的言论,对别人的言谈显得不耐烦,只会造成彼此之间的不悦,甚至产生更多的误解或隔阂。
有个年轻人去拜访苏格拉底,请求苏格拉底教他如何讲演。首先,他先自我介绍,并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长篇大论。末了,苏格拉底应允收他做学生,但是要他付双倍的学费。年轻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收加倍的学费?”苏格拉底说:“因为我不仅要教你如何演讲,还要教你如何保持缄默。”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人问他可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经营秘诀。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在演讲中提到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听”,而且“听”比“说”来得重要,更要“懂得听,听得懂”。
有一位妇人,心情烦闷,到寺院找法师诉苦,这妇人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法师在一旁静静地倾听这位妇人说话。过了一段时间,这妇人一看小孩下课的时间到了,便向法师告辞,并不断地向法师致谢,感谢法师慈悲开示,法师心想:“我什么也没说啊!”法师耐心地倾听,让妇人的情绪能够抒发,这就是对妇人最大的助益了。
人天生有一张嘴,两只耳朵,意味着我们要多听少讲。从倾听中听出关键词,听懂他人的智慧之言,借以充实自己;从倾听中听出说话者的情绪、感情,进而能理解他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沟通;从倾听中能听出言谈者的弦外之音,洞察他人内心真正的愿求想望,解决对方的问题。
现代人生活脚步快速,多数人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什么、要什么,但又一味地说、说、说,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单方面的沟通,于是家庭亲人之间有代沟,职场人际沟通不良,业务、生意不佳。“会讲话是学问,会听话则是智慧”,何妨先把成见放下,拿出真诚之心,伸出“倾听”的触角,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思考】
1.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秘诀是什么?
2.为什么“听”比“说”来得重要?
3.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一个真正的行者,头颅要顶着青天,双脚要踏着大地,眼睛要注视芸芸的众生,耳朵要倾听苦难的声音。
●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光十色、尘世喧嚣使我们如聋若盲,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要安身立命,就必须洞察“无相之相”,倾听“无声之声”,诉说“无言之言”;如此,也就能证得“无证之证”了!
内财最微妙
心中有一盏明灯,是最美丽的人。
心中存一滴法水,是最富有的人。
【提要】
有形的财富一般称为外财,指的是有形的金钱、房屋、土地、证券等。有些人因为拥有人人欣羡的外财而感到自满,但因外财并非长久不失,一旦失去便感沮丧失落。其实外财之外,另有一种无形的财富,它恒常存在每个人的内心,谁也夺不走,比如正知、正见、慈悲、欢喜、智慧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内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是往往被人们所遗忘。所以说,一个懂得善用心中财富的人,才是最美丽、最富有的人。
【正文】
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说明人对于钱财的喜爱与追求。谚语云:“钱四脚,人两脚。”人往往不断地谋求,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但即使穷毕生之力也难以如愿以偿,纵然获得也只是短暂而非长久。
说到财富,有有形的财富,有无形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有来世的财富;有个人的财富,也有大众的财富;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远的财富。
往外的世界有尽,向内的世界无穷,每个人内心都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它恒存在我们的心中,只是人们惯性地向外追寻,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与价值。那么,什么才是内心的财富呢?佛法启发我们了解自己内在光明的、美好的、清净的财富,佛教的七圣财[1],信、戒、惭、愧、闻、施、慧七者,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如何发掘内心的财富呢?首先必须肯定自我内心有无穷无尽的宝藏,若不能深信自己内在所拥有的财富,只是一味地心外求法、向外求财,到头来总是一场空,只有徒增慨叹,更遑论如何加以运用内在无形的财富了。因此我们应自我肯定、自我爱惜,让自己的内心能够散发光热。
拥有外财非永久,能有内财最微妙。生活中若能常以一颗慈悲心关怀周遭的朋友,以一颗谦虚礼让的心学习事物,内心常怀感恩心,尊重包容异己的存在,让身旁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善意,沐浴在美好而欢乐的环境中,让内心的一盏明灯,照亮世界黑暗的角落,让心中的法水[2]滋润山河大地,才是最富有、最美丽的人生。
【注释】
[1]七圣财:指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即信财(信受正法)、戒财(持戒律)、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闻财(能闻正教)、施财(舍离一切无染着)、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2]法水:指佛法。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犹如水能洗涤污垢。
【思考】
1.何谓有形的财富?
2.何谓无形的财富?
3.人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这盏明灯指的是什么?
4.人人心中都有一滴法水,这滴法水意谓什么?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 一个人快乐与否,非金钱的多寡可评,钱财的好不好,依“使用”的价值而论,所以积德比积财更能让子孙受惠。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外财与内财兼具、接受与施舍并行、拥有与享有同等价值。
人际交往
与君子交要以道义,与小人交要以礼貌。
与邻居交要以诚信,与部属交要以恩惠。
与人交往要如交通,应四方八面都通达。
【提要】
居家环境的水管、水沟如果不通,污水不能排除,就会污染环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影响生活品质。人际往来,如果沟通不良,不但事业难以成功,自己的人缘或是家庭生活也都难以有美好的结果。因此,如何跟别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是现代人必修的一门学问。
【正文】
人是群居动物,生存在这个世间不可或缺与他人的往来,因此有了人际关系的产生。生活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所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共同的课题。
君子是有道德、有义气的人,因此与君子也要以道义来交往,才能志同道合。为人处世有道义,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心悦诚服。对于小人,我们不能因为小人见利忘义,而对他假以辞色,相反要有礼貌地对待他,否则让小人怀恨在心,无疑是为自己多树立一个敌人,故而人生处世,何妨心胸宽广地化敌为友。
除了君子、小人之交以外,平常与邻居交往也要以诚信。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邻。”平日与邻居交往能够真心诚意、有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邻居之间没有藩篱的隔阂,才能真正做到守望相助。
在公司里头主管与部属之间的往来最为密切,对待下属如果以权力压制,只能得到表面的阳奉阴违。必须施以恩惠,让人发自心底的感激,如此部属才会真心相随,愿意对自己的工作尽忠职守,以公司为家,为公司卖力付出。
人际往来能以道义、礼貌、诚信、恩惠的态度往来,都是有助于人我关系的和谐,只要我们以一颗平等心与人往来,不因对方的身份贵贱、职业高低,社会背景好坏而差别对待,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彼此一定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此一来,人我之间没有纷争,彼此和乐融融,人际的关系就能像交通一样,四通八达,任运遨游,不亦乐乎!
【思考】
1.与君子交往,应该注意哪些?
2.与小人交往,应该如何对待?
3.与邻居交往,要注意什么?
4.与部属交往,为什么要施与恩惠?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律。
● 不逆人意,是应世的慈悲,是处众的智慧,是圆融人际的善巧,是广结善缘的方便。
● 争辩,只会加深彼此的怨结;谦让,才能取得人际的和谐。
● 在人际相处上,有时候别人的一句好话、一个笑容,都可以成为丰富自己生命的色彩。同样地,我们也应以一句好话、一个笑容,来丰富别人的生命。
服务奉献
在服务奉献中,成就他人。
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我。
【提要】
人在世间生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一个服务的人生态度。生活要过得快乐,服务不可少。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能为别人服务才是富有的。当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除了带给他人快乐,自己也能获得快乐。所以,一个懂得快乐的人,会随时找机会替人服务,在服务中享受快乐;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会随时找机会为人奉献,因为在奉献中能够成就他人,亦能实现自我。
【正文】
从前,有一位比丘名叫驼标,他负责接待远方挂单的云水僧,给予风尘仆仆的云水僧一个安稳的住处。
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门口,等候远到的云水僧,常常过了深夜,他仍提着灯笼,接待挂单的客僧,送他们到住宿的地方。年复一年,漫漫岁月,总是见到驼标比丘在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灯笼,服务远到的客僧。
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驼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灯笼照路,因为他日夜以欢喜心迎送挂单的人,而变得手指发光,亮如灯炬。夜里,他举指照路,引领客僧。他不以得到神通而自满,他欢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会把灯火吹熄,延误客人安歇的时间了。
有句话说“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我们能以一颗纯净的心,给予大众最佳的服务,自身也能因此获得提升。
佛教在历史上,也有建茶亭、厕所,以供来往旅客方便,或是点一盏灯,供夜归人照明。在《缁门崇行录》中亦记载,大德为病患服务。印度比腊公房,每间只收费一元,因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朝圣者服务。
服务也要有服务的性格,要有仁、有义、有勇、有智。仗势欺人,榨取民脂民膏,即非服务;急公好义,排难解纷,就是服务。譬如,地藏菩萨到地狱救苦,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度生,都是服务;佛陀为病比丘穿针引线、倒茶倒水,都是服务。
服务,其实能让愚痴者变聪明,能让聪明者更有智慧,能让智慧者得稳健,能让稳健者成功;也唯有通过服务,才能发挥生命的光热,照亮生命的内涵。
【思考】
1.驼标比丘是如何为客僧服务的?
2.观音菩萨是如何度化众生,如何为众生服务的?
3.生活中有哪些服务奉献的感人事迹?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奉献是福德,不是负担;服务是获得,不是牺牲。
● 自私自利的人,常处地狱中;服务他人的人,身在天堂里。
● 以服务奉献为乐的人,具有菩萨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谈读书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提要】
明朝洪自诚的《菜根谭》云:“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阅读书籍,若洞察不到古人圣贤的思想内涵,那也只是文字的生吞活剥,所以佛教说“闻思修入三摩地”,要体会妙义,才能真正受益。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论读书》中提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今日世界、现实人生、自然万象贯通,运用于生活、人生,才真是领略读书的三昧!
【正文】
做人要从读书开始。所谓“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个好人,所以人人要读书,才能让社会、国家有所进步、富强。宋朝的文学家苏轼也说:“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求之无不获者,惟书乎!”
展读一本好书,只要用心,不但可以认识古今韵事,从中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博古通今,而且可以从生活中去实践,学以致用。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有了学问,便有知识;有了知识,便有方法。”有了方法,小可以独善其身,大则可以兼善天下。因此善于读书,不但可以求取新知、增加深度、厚度,同时在为人处世遇到困境、瓶颈的时候,可通情达理,以转念净化身心。
那么,要如何读书才能通达与活用?其实读书的窍门无他,多读、多记而已;读书,以融通为主要,以方法、技巧为辅助;读书,以勤熟为功效,以用心、下手为实际。《荀子·劝学》亦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往今来,我国千古传诵名人勤奋好学的例子不少。例如,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东汉有名的经学及天文学家贾逵的隔篱偷学,晋代车胤的囊萤夜读,南宋诗人陆游的书巢勤学,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读破万卷书,清朝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的闭门苦读等典故,无不撼动人心。
当你步入书海,无论是在闲读中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或在精研细读中与古今圣贤对话,做千古及世代的交流,若能从中获得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时,别忘了将书中重要的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它可成为日后的养分、生命的智慧。
【思考】
1.平日,你最喜欢读哪一类的书?为什么?
2.请分享阅读的经验与心得。
3.简述一则名人勤奋好学的例子。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读书,要求精不求博;用心,要求专不求杂。
●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
● 多读好书,使自己芳香;多做好事,使别人快乐。
● 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读历史典故,可以神交古人;读文学名著,可以涵养气质;读理工科学,可以通达理路。只要肯读书,必得无穷乐趣。
善用时间
“过去”的时间已经悄然消逝,永不回头。
“现在”的时间如箭一般飞走,转眼即逝。
“未来”的时间正在慢慢接近,擦身而过。
“当下”的时间能够即时把握,刹那永恒。
【提要】
时间是人生真正的宝藏,与其珍惜宝石,不如珍惜时间。《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警醒大众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消磨时间即是糟蹋自己的生命,我们要珍惜宝贵的时光,切莫虚度。一个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生命之流中,能争取时间,自我要求,即是延长生命;能善用时间,自我激励,即是充实生命。
【正文】
时间就是生命,爱惜时间,才能懂得爱惜生命。生命要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善用时间最重要。
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若不知好好利用,时间就在一分一秒中流逝,多么可惜啊!比如等人、等车、等电梯,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时间看看好的文章、背诵好的句子,想一想今天要处理的事情、要接见的客人,今天的行事规划,等等,若是能够养成善用时间的好习惯,时日一久,必定有助于自我的成长与进步。
现代人生活步调快速,每天为了工作忙碌而奔波不已,终日无闲暇之时,电话一通又一通接个不停,公文一件又一件批个不完,朋友访客一个又一个会个不停。每个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学习善用时间、规划时间、充分运用时间,掌握时间才能达成工作目标,生活必能惬意自在。
有一次,佛陀对弟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人,对四个擅长射箭的人说:‘当你们四位同时向东南西北方射箭的时候,我能够在你们的箭还没有落地之前,全部接住它。’虽然我不相信有那么一个人,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能够做到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反应灵敏,速度极快的人,你们说是吗?”
“是的,佛陀!那人一定有很惊人的速度,因为如果能够接住一个弓箭手向一方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这已经是需要很快的速度了,何况是能同时接住四方射出的箭,那一定是位神速无比的能手了!”
“你们说得很好!但是世界上还有比接箭更为迅速的东西呢!”
佛陀看着弟子屏气凝神、一脸惊讶的表情,继续说:“日月在天上运行的速度,比接箭还要快;而人的寿命轮转比日月运行的速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陀说到这里,弟子终于领会了佛陀的语意。
人命在呼吸之间,无常变异,何其迅速!一念三千,一日之间十方法界去来不息,何尝静止!能够体会无常刹那生灭,就能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思考】
1.如何善用时间?
2.为什么说珍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
3.文中哪一句话让你最为受益?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能掌握时间,就是能拥有人生。
●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时间、善用时间,就能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懂得把握当下、珍惜此刻,也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中,体证“刹那即永恒”的生命。
宽容
了解别人是体谅之道,宽容别人是和睦之道,接纳别人是群我之道,关怀别人是友爱之道。
【提要】
有的人生性尖锐,待人苛刻,凡事计较,丝毫不肯吃亏。面对这样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宽厚的心体谅他、包容他,因为宽容别人是和睦之道,宽容可以绝恩怨。所谓“做事要专,做人要宽”,能够用宽容的钥匙,打开褊狭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体谅上,世界会更宽广。
【正文】
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共处,以一颗宽容的心待之,能得人和,对人宽厚、包容,才会有福报。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有一次因打了胜仗,在宫中举办盛大的晚宴,招待群臣及有功将士,楚庄王更叫宠妃许姬,替群臣斟酒助兴。大家兴致十分高昂。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蜡烛灭了,现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在混乱中,有人趁机拉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就扯下那人的帽缨,然后挣脱离开,来到大王的身边告诉他说:“有人趁黑想调戏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缨,请大王赶快叫人点灯,检查是谁没有帽缨,把他抓起来处置。”
楚庄王说:“今天我请大家喝酒,难免会发生酒后失礼的事,不宜怪罪。再说,将士为国卖命,我怎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侮辱我的将士呢?”于是,楚庄王即对大众说道:“诸位,今天喝酒一定要尽欢,请大家把帽缨都扯掉吧!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兴啊!”
臣子都拔掉了帽缨,楚庄王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大众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侵楚,楚庄王御驾亲征。两军交战中,楚庄王发现自己军阵中有一名军官,奋不顾身,所向无敌。众人也受了他的影响而斗志高昂,于是这次战役楚军大胜而归。
事后,楚庄王找来那位军官,问他说:“寡人见你此次与晋交战,英勇无敌,寡人平时并没有对你有特别的照护,为何你如此奋不顾身呢?”
那人就对楚庄王忏悔三年前的“帽缨事件”,因感恩大王的宽厚包容,所以时时刻刻都想用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两国交战,正是一个报恩的好机会!
所以,生活中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若将他人的过错牢记在心,念念不忘,只会增加更多的怨怼与仇恨,内心的不平只会带给自己更大的痛苦。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心中能包容一切,自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
【思考】
1.本文告诉我们,应如何与人共处?
2.为什么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呢?
3.试比较宽容与纵容的差异。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 谦冲鲜招忌,忍让少树敌,淡泊无得失,宽容绝恩怨。
●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 付出关爱要不回报,宽容谦让要不嗔恨,分别抉择要不愚痴,谦恭柔和要不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