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未忘江湖

毫不夸张地讲,金庸先生就是为武侠小说而生的!尤其是我们70后,都是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他的作品,从而被他彻底俘虏,成为他的粉丝和拥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就连书名的设计都那么有诗意,更别说内容。每部书的创意都各不相同,回目名称被他设计为诗、词、对联等等。几乎所有古老的文化元素,被他点滴渗入作品的每个片段,每个细节,每个细胞。

再有,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师,是因为他的确缔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江湖。这个江湖伴随着历史成长,愈来愈显得清晰;各大门派、各种武器绝学,形形色色的各类江湖人物…构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梦想江湖,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升华。这个“江湖”中的人情世故,显然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金庸先生合理地利用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不愧为一代宗师。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梁雨生和古龙两位大神,他们在武侠小说方面也各有千秋,梁雨生长于编排故事,工于细节;古龙的作品则简洁明快,常有出人意料的情节。金庸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全方位的超越,最高明的方面还在于故事与历史的嵌套,以及诗词歌赋的溶入,还有各类不同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

金庸先生的全部小说,都被反复地改编成不同的版本,拍成不同演员、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这和他的文字功夫是分不开的。因为不论是编辑、导演、演员,还是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对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明确的印象,写得太生动了!所以就有了黄日华和翁美玲版的经典《射雕》,也有了《铁血丹心》的奇美绝唱。

还记得念初中时,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83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母亲不惜与父亲争吵,才为我们争取了观看权,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电视台播放这部电视剧的录像。这时候才知道了郭靖和黄蓉,以及“江南七怪”、“梅超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也了解了“江湖”中竟然有那么高深的武功。对“降龙十八掌”、“一阳指”甚至“蛤蟆功”崇拜不已。那时,真有小伙伴为此走火入魔,与周星弛的电影《功夫》中剧情一样,买来了《易筋经》《如来神掌》甚至《葵花宝典》悄悄修炼,至于是否真的“自宫”,就不得而知了。

之后的很长时间,才终于看到了他的小说-那是一本不知被翻看了多少遍的《天龙八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都已经无影无踪,颜色发黄,像一本存放了千年的古董。但那时也是爱不释手,吃饭和上厕所都要带着,尤其是看完之后对下一本的期待。都是因为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尤其是小龙女被道士蹂躏的情节,曾击碎了多少少年对爱情的纯洁梦想?而杨过凭一己之力,成为神雕大侠,更激活了青年们那颗奋发的心。

那时候看小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想出了各种应对办法,小说被包上了课本的书皮儿,课桌上被开了方形的天窗-就是为了看金庸的小说。其实现在想来,看他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还能学到不少知识。比如来自佛经的“八部天龙”,“亢龙有悔、飞龙在天”,比如历史上果有其人的丘处机和袁崇焕,比如说他还在《射雕英雄传》里,杜撰了岳飞的《武穆遗书》。

多年之后,父亲不知何时也成了金庸迷,收藏了他的全部作品。足见他的作品确有过人之处,是文学史上卓越的成就。

金庸的每部作品,都有很大的格局,这大概是他成功的秘诀。他从宋朝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使作品的时间能够衔接起来,仿佛用一条无形的绳索,拴住了读者的心。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不同的的历史画卷,并且突现了了鲜明的主题:《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描写了清朝的反满斗争。爱情方面是悲剧的结尾,陈家洛与香香公主阴阳相隔,可悲可叹。《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宋哲宗时代,展现了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表现的是段誉对王语嫣的一见钟情,苦苦追随,是单相思的苦情,最后因真诚而得偿所愿,其间还参杂着父子情、与乔峰的结拜情;《射雕英雄传》表现的是元宋之争,以及好事多磨的感情,郭靖和黄蓉的情感历经波折,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碍,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体现了深明大义与家国情仇;《神雕侠侣》继续着抗元大业,表达的爱却差了辈,嘲讽了世间对爱的捆绑和桎酷,小龙女和杨过是生死不渝的挚爱,还很自然地流露了郭靖夫妇的夫妻情、郭靖夫妇与郭襄、郭芙的父女情、母女情;《倚天屠龙记》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为背景,张无忌的感情从被周芷若扭曲抛弃,到与赵敏厮守终生,描写了爱情的多面性,突出了张三丰与众徒弟的师徒情、兄弟情。《碧血剑》体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和纯洁的爱情,袁承志和夏青青的感情从懵懂到成熟,爱的专一、爱的纯粹;《笑傲江湖》没有设置时代背景,“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是金庸先生写作技巧日益成熟的表现。情感方面,令狐冲和任盈盈的遭遇类似于《倚天》中的张无忌和赵敏。不同的是增加了一群变态狂,如岳不群、左冷禅、任我行、林平之,以及东方不败。《鹿鼎记》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主要人物是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他不会任何武功,却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荡江湖,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金庸先生塑造了一个与其他大侠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目的就是要借此讽刺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迂腐顽固的思想。他利用了韦小宝的深明大义,表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民族的热爱。爱情方面,也完全是荒诞的手法,先生以韦小宝与一大堆老婆的“逗你玩”情节,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先生宣布封笔,此举令全天下的读者为之遗憾。但是,经典永藏,岁月永恒。因为,作为一个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华的写作者,先生为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已经足够大。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书香望族,他的家族曾在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近现代,査家也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而大师的亲戚,也不乏诸如徐志摩、蒋百里、钱学森、琼瑶这样的名人。

在如此美丽的书香环境之中,先生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贫,体验了人间的沧桑百变,品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有着坚强毅力的他,并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失去自我。

15岁时,金庸先生就和两位同学一起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题目,做出答案给学生看,相当于现在的模拟卷与参考书。书做得很成功,他们赚了很多。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这本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其实,金庸这方面的才华在中学时候就已凸显。看起来温和宽厚的他,年少时也曾有轻狂的一面。上学时,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结果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钱,他连饭都没得吃。不得已,他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金庸先生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的企业家。他从三千名投考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上海《大公报》。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

“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

“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出版人的金庸,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样。但最终,这位“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并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小金庸11岁,同样出色的大师李敖,还是没能熬过大哥金庸先生,先于他离开人间。但愿他们二人可以在天堂握手,不至于再吵起来。

金庸创办《明报》时曾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正如此言,高峰期每日一篇,言语公正而真实,理论逻辑慎密、深刻。他的武侠小说,则更是日日更新,数十年间从未间断,能做到这样一点,足见他的艰辛付出。在这种工作压力下,为了不耽误连载,当年金庸不得不托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就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先生读后觉得心疼,只能以换眼治疗的手段让阿紫重新复明。

在他的努力下,《明报》最终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而这份报纸当初创刊时,发行量只有六千份。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八折。金庸说:

“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得荣誉甚多。但他更像一位高明的智者,能够带着满身的光环全身而退。在《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光荣引退,叶落归根;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了,从此彻底退出了商界;2007年,金庸又主动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他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谢幕,安然渡过了自己的余生,享用人生的最后晚餐。

这次,他真的退出了江湖!但我们在惋惜之余,还是收获了巨大的文学财富。他把最美的武侠故事,永远地留在了人间。

再见吧,金庸先生!再见!先生虽走,未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