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且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何须:何必。
度:吹到过。
简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边塞诗。诗的前两联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无垠的风光。首联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景象,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带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首诗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背景
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名家点评
〔明〕高棅:“吴逸一评: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诗正声》)
〔明〕杨慎:“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
〔明〕陆时雍:“此是怨词,思巧格老,跨绝人远矣。”(《唐诗镜》)
〔明〕唐汝询:“唐云: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汇编唐诗十集》)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别离:离别,分别。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友人向东行离开京城的时候,诗人来到东门给友人折柳送行时所做。诗的前两句“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杨柳”象征送别,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诗的后两句“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抒情,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通过侧面描写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送别的深情。
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唐诗解》)
〔清〕王文濡:“此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唐诗评注读本》)
〔现代〕刘拜山:“不作惜别之词,却怜杨柳之苦,措语特为含蓄。”(《千首唐人绝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