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杨(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不遑(huáng):不暇。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

聘(pìn):问候的音信。

靡:无。

盬(gǔ):止息,了结。

启处:休整,休息。

孔:甚,很。

路:高大的战车。

君子:指将帅。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yù)雪:下雨。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简析

诗歌采用《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形式,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是指春季薇刚刚长出嫩芽,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是指薇的叶片长大了,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指秋季的时候,薇的枝叶已经老了,非常坚劲。从春到秋意味着一年一年地度过,这种反复咏叹表达士兵远别家乡、久久不归的凄苦。诗歌前三章在采薇的起兴之后,又写出了士兵们虽然怀念家乡,但是依旧为国而战,这两种矛盾的心情统一在了征夫身上。四、五章追述军中的紧张生活,色调华美,整个情感基调从相思之柔到战争之烈。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名戍役的军士,他们奉命戍守家乡,虽然面对着猃狁的骁勇,依然尽忠职守。这种在外戍守的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形成了极大的对比。

背景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具体创作背景不可考。

名家点评

〔汉〕申培: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前四章皆兴也,下二章皆赋也。(《诗说》)

〔南朝宋〕刘义庆: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

〔清〕王夫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一)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菁菁者莪

先秦·佚名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

菁(jīng)菁:草木茂盛。

莪:一种可吃的野草。

阿:山坳。

仪:仪容,气度。

沚:水中小洲。

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

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

杨舟:杨木做成的小船。

载:或,又。

休:喜。

简析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主要表现女子与君子相见,获得君子厚赐后的喜悦心情。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诗歌相似,开始起兴,第一章讲述一名女子在茂密的山林中,偶遇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这件事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的第二次相遇是在水中沙洲,这里的一个“喜”字就写出了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写了两人的再次见面,这次的地点是在阳光明媚的山丘上,这种明媚也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明朗化。这里男子送给女子百朋,女子也因为获得厚赠而欣喜。最后一章笔锋一转,没有用“菁菁者莪”,而是以“泛泛杨舟”起兴,这就写出了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

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可考。

名家点评

〔宋〕朱熹:“兴也。此亦燕饮宾客之诗。言菁菁者莪,则在彼中阿矣。既见君子,则我心喜乐而有礼仪矣。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也。下章仿此。”(第三章)“兴也。锡我百朋者,见之喜如得重货之多也。”(第四章)“载沉载浮,犹言载清载浊,载驰载驱之类,以比未见君子而心不定也。休者,休休然,言安定也。”(《诗集传》)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去者日以疏

汉·佚名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释

疏:疏远。

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但:仅,只。

犁:作动词,耕的意思。

摧:折断。

还:返回。

因:由也。

简析《去者日以疏》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死去的人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日渐疏远,活着的人因为久远的离别变得更加亲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之感。这两句所描绘的感情夹杂在一起,相辅相成,成为本诗开篇的题眼,点明了一种悲伤之情。后面一句是作者出门之后的所见所想,几乎无一不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有关。古墓本应该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让他们能够在地下享受幸福,可是他们难保自己的地位,墓地也已经被人们犁成了田地,墓边的松柏本来是为他们遮蔽阳光,可现在也被人们折断,用作烧火的工具。“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墓前墓后可以展现的东西有很多,作者把这种悲情都归结到“白杨”上,通过写白杨,也展现出了一种“萧萧”的凄凉。等到结尾,饱含着作者无限酸辛的感情:“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羁旅天涯的我只想返回故乡,可是我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用找不到路这样的话来作为全诗的结尾,把诗人想回家而回不去悲伤凄苦的感情展现了出来,表现了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悲凉之感。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一般认为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名家点评

〔清〕朱筠:“说至此(‘萧萧愁杀人’)句,已可搁笔。”“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驱车上东门

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注释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陈死人:久死的人。

杳杳:幽暗的样子。

潜寐:深眠。

寤(wù):醒。

年命:寿命。

更:更迭。

度:超越。

被:同“披”,穿戴。

简析

诗的开始写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墓里有死了很久的人,如漆黑的夜永不明。其萧条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作者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说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而最后一句,主人公又说不如寻欢痛饮美酒,穿着绸缎锦衣快乐地度过眼前。这首诗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一般认为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名家点评

〔现代〕余冠英:这篇反映乱世都市市民的颓废思想,从汉末到魏晋,这种意境在诗歌里是最普遍的。(《乐府诗选》)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送别诗

隋·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注释

漫漫:形容杨花飞舞。

行人:指游子。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表现了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诗的前两句“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写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十分美丽。作者用“青青著地”形容柳条之垂,用“漫漫搅天”描述杨花之“飞”。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呢?杨花由最初绽放而“漫漫搅天”,又眼看“柳条”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尽,“杨花”又逐渐落地入池,以至最终无踪无影,而“行人”还不见归来。至此,作者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