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佚名
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頍弁
先秦·佚名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注释
頍(kuǐ):古代用来束发并固定帽子的发饰。
旨:美。
伊:是。
茑(niǎo)、女萝:都是善于攀缘的植物。
施:延伸,攀缘。
说(yuè)怿(yì):欢欣喜悦。
怲(bǐng)怲:忧愁的样子。
臧(zāng):善。
阜(fù):多,指酒肴丰盛。
雨(yù)雪:下雪。
霰(xiàn):雪珠。
简析
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名前去赴宴之人。这首诗开头写“有頍者弁,实维伊何”是说鹿皮礼帽真漂亮,戴着皮帽为哪桩?紧跟着用了两节写宴会前的盛况和气氛,表现了赴宴者精心打扮、兴高采烈的心情。第三节说来参加宴会的都是兄弟甥舅,没有外人,大家眼中的主人是松柏一样的高树大枝,而自己只是攀附其上的蔓生植物。来访之人没有见到主人时心里忧愁不安,见到主人后才感到欢欣异常。最后诗中写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这表达了与会者的心情,大家觉得人生如霰似雪,不知何时就会消亡。在暂时的欢乐中,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黯淡低落的情绪。全诗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心态,充满悲观丧气的音调。
背景
此诗当作于周幽王统治时期。《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诸公刺幽王也”,朱熹《诗集传》以为这是“燕兄弟亲戚之诗”。
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赋而兴又比也。此亦燕兄弟亲戚之诗。故言有頍者弁,实维伊何乎?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则岂伊异人乎?乃兄弟而匪他人也。又言茑萝施于木上,以比兄弟亲戚缠绵依阶之意,是以未见而忧,既见而喜也。”(第三章)“赋而兴又比也。言霰集,则将雪之候,以比老至,则将死之征也。故卒言死丧无日,不能久相见矣。但当乐饮,以尽今夕之欢,笃亲亲之意也。”(《诗集传》)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天保
先秦·佚名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榖。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注释
保:保护。
定:平安。
尔:指国君。
孔:很。
俾(bǐ):使。
单:确实。
除:赐予。
庶:众多。
戬(jiǎn)榖(gǔ):吉祥,幸福。
遐:久长、远大。
阜(fù):土山,高丘。
陵:丘陵。
增:增加。
蠲(juān):祭祀前沐浴斋戒使清洁。
饎(chì):祭祀用的酒食。
孝:祭祀。
吊:至。指神灵、祖考降临。
诒(yí):赠给。
骞(qiān):因风雨剥蚀而亏损。
承:继承,承受。
简析
这是一首赠献君王的颂诗,一共有六章。第一章是说宣王受天命即位,地位稳固长久,树立了建功立业的信心。第二章写宣王即位后,上天将竭尽所能保佑王室,使王一切顺心,上天将要赐给大王非常多的福分。第三章祝愿上天要保佑国家百业兴旺。第四章写宣王将会选择吉利的日子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期周的先公、先王保佑新等级的天子。第五章写祖先受祭而降临,将会带来国泰民安、天下归心的兴国之运。末章则祝颂宣王长寿,国将强盛。全诗处处都渗透着对年轻君王的热情鼓励和殷殷期望,隐藏着的民众对宣王的深沉之爱。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贴切新奇的比喻,全诗的语言风格热情奔放而又深刻含蓄。
背景
这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
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赋也。人君以《鹿鸣》以下五诗,燕其臣,臣受赐者,歌此诗以答其君,言天保之安定我君,使之获福如此也。(《诗集传》)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柏舟
先秦·佚名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
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隐:痛。
鉴:铜镜。
茹:猜想。
薄言:语助词。
愬(sù):告诉。
棣棣(dài):雍容娴雅的样子。
选:挑选,选择。
悄悄:忧思的样子。
愠(yùn):恼怒,怨恨。
觏(gòu):遭逢。
闵:患难。
辟(pì):捶胸。
摽(biào):捶,打。
居:语助词。
诸:语助词。
澣(huàn):同“浣”,洗涤。
简析
从诗歌的内容看,这应该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的诗歌。全诗共五章,第一章用“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其中以柏舟作比,写出了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简单几句话就将一名在暗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的女子的忧愁写了出来。第二章写女子希望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可以有人分担。文中的女子看起来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所以才在此时一吐为快。她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可惜却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意。第三章是女子的自省之词。诗中说女子虽然无以消愁,但心之坚贞不能屈服于人。诗歌的第四章则讲述了女子郁结于心的仇恨来源,原来她的不快来自于群小,可是自己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说明女子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虽然有奋飞之心,可惜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全诗紧扣一个“忧”字,感情浓烈而深挚。
背景
此诗的作者和背景,历来争论颇多,至今尚无定论。
名家点评
〔清〕方玉润:安知非即邶诗乎?邶既为卫所并,其未亡也,国事必孱。……当此之时,必有贤人君子,……故作为是诗,以其一腔忠愤,不忍弃君,不能远祸之心。(《诗经原始》)
〔现代〕陈子展:今按《柏舟》,盖卫同姓之臣,仁人不遇之诗。诗义自明,《序》不为误。(《诗经直解》)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柏舟
先秦·佚名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泛: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样子。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
两髦(máo):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
维:乃,是。
仪:配偶。
之:到。
只:语助词。
谅:相信。
特:配偶。
慝(tè):通“忒”,这里是变心的意思。
简析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代汉族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诗中的女主人公已经看中了一个意中人,却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发出呼天呼母的悲叹。开篇以柏舟泛流起兴,写女主人公为自己的婚姻恋爱受阻而苦恼,就好比那在河中飘荡的柏木小舟一样。她早已相中了一个翩翩少年,非他不嫁,至死不渝。可是她的母亲千般阻挠万般阻拦,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诗中的女主人公宁死都要捍卫自己的爱情!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背景
此诗的作者和背景,历来争论颇多,至今尚无定论。
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共姜作此诗以自誓,言柏舟则在彼中河,两髦则实我之匹,虽至于死,誓无他心。母之于我,抚育之恩,如天罔极,而何其不谅我之心乎?不及父者,疑时独母在,或非父意耳。(《诗集传》)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平陵东
秦·佚名
平陵东,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
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
注释
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七十里处。
松柏桐:指墓地。
高堂:高门大堂,代指官府衙门。
顾见:回头看见。
追吏:逼索财物的官吏。
恻(cè):悲痛。
简析
这首诗写了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卖掉小黄牛凑钱来赎身的故事。全诗每三句为一节。第一节写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在平陵东侧一片阴森浓密的树林中,事件是一位叫作“义公”的善良的百姓遭到了绑架。事情发生得实在是太突然了,义公心中充满了恐惧。自己身为一个良民,是谁要绑架自己呢?直来到高高的庙堂之下,他才敢相信劫持自己的竟然是官府。第二、第三节就正面写出了官吏们敲诈勒索财物的强盗行径。官府胁迫他说,必须交出一百万银钱和两匹快马才能放人。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仅仅是交出两匹快马就已经相当困难了,要去哪里凑那百万银钱呢?可是他回头见到小吏跟在身后苦苦威逼,心中虽然悲痛,也只能无奈地让家人卖掉小黄牛凑钱来赎自己了!这首诗正面写出了官吏毫无王法,知法犯法,敲诈良民,无辜百姓只能倾家荡产。这是对贪官暴吏劫夺民财、残害百姓恶行的控诉,揭露了当时社会之黑暗。
背景
据考证,《平陵东》是创作于汉代的一首乐府诗,相传是翟义的门客所做。
名家点评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虽颇简单却又起伏,叙述似平淡而实奇崛,能在关键处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冷峻的叙事中寓有褒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十五从军征
秦·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谁:古人口语,意即“谁”。阿,发语词。
冢(zhǒng):坟墓、高坟。
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zhì):野鸡。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飰(fàn):古同“饭”。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简析《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退伍,他在返乡途中所见与到家之后的情景。主人公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乡下的邻居,向对方询问自己家里还有何人。邻居直言不讳地说老兵家里只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了。主人公走到家门口果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但是这就是自己的家,老兵用野生谷子做饭,用葵叶煮汤,然而汤饭具备,却没有亲人一同进食了。主人公伤心地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泪水一滴滴地洒落在征衣上。全诗突出了老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虽然没有着力刻画士兵,但是从一个老兵归家的惨象中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在那种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的凄苦人生。
背景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名家点评
〔现代〕余冠英:这诗所写就是杜甫所谓“无家别”,杜甫那篇有名的《无家别》也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乐府诗选》)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去者日以疏
汉·佚名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释
疏:疏远。
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但:仅,只。
犁:一种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
摧:折断。
白杨:是种在丘墓间的树木。
故里闾:犹言故居。
因:由也。
简析《去者日以疏》以全诗的第一句为题目,一开始“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互为错综,相辅相成,说死去的人因为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活着的人因为离别却是时间越长就越感到亲切。作者出了城郭以后的所见所想,全都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相关。埋葬死人的“古墓”显然是一个人的最后归宿,但是死人也还是难以保全,因为他们的墓被平成了耕地,而墓边的松柏也化成了禾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两句将坟墓旁边的各种事物仅仅归结到“白杨”上,突出了“萧萧”的感觉。结尾二句“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一个人身逢乱世,羁旅天涯,固然有返回故乡的心思,却找不到回家的路!整首诗都洋溢着浓浓的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迷茫。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一般认为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名家点评
〔清〕朱筠:“说至此(‘萧萧愁杀人’)句,已可搁笔。”“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驱车上东门
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注释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陈死人:久死的人。
杳杳:幽暗的样子。
潜寐:深眠。
寤(wù):醒。
年命:寿命。
更:更迭。
度:超越。
被:同“披”,穿戴。
简析
诗的开始写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墓里有死了很久的人,如漆黑的夜永不明。其萧瑟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作者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说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而最后一句,主人公又说不如寻欢痛饮美酒,穿着绸缎锦衣快乐地度过眼前。这首诗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一般认为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名家点评
〔现代〕余冠英:这篇反映乱世都市市民的颓废思想,从汉末到魏晋,这种意境在诗歌里是最普遍的。(《乐府诗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青青陵上柏
汉·佚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注释
忽:快。
斗酒:少量的酒。
薄:酒味淡而少。
驽马:本义为劣马,走不快的马,比喻才能低劣。
郁郁:形容洛中繁盛热闹的气象。
索:求访。
戚:忧思。
简析《古诗十九首》往往写人生的不如意,这首诗也是这样。开头四句写出了主人公俯仰兴怀的感情,他向上看到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到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第五句之后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洛阳城里是多么的热闹,达官贵人相互之间都有来往。大路边夹杂着小巷子,王侯贵族宅第还是随处可见。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达官贵人们虽然尽情地享乐,却不知为何又忧愁满面。这首诗写作者游戏洛阳,又发现这里的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又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写出了个人不平之感和不满现实的心情。
背景
从《青青陵上柏》描写的内容来看,其作者应当是东汉末年无名氏,应是一位出身社会中层的士人。其创作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名家点评
〔现代〕余冠英:“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汉魏六朝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