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悲(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蛩(qióng)响:犹蛩声。唐王棨《离人怨长夜赋》:“远林而未有鸟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闻蛩响,顿觉漫漫。”蛩:蟋蟀。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空林:杳无人迹的树林。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期:约,约定。

简析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40多岁的时候,此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只因为自己没有才能所以不敢辜负了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只想回到东溪这个地方守着自己的竹篱故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第二句“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不敢厌弃尚平尽早了却了儿女婚嫁的事情,却嫌弃陶渊明辞官归隐年岁已迟。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

第三句“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每到秋天,草堂边的蟋蟀叫得那样急迫,到黄昏的时候深山里蝉鸣却徒增悲意。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最后一句“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柴门前寂寞冷清,根本没有什么人来,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我和白云相依为伴。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表达了作者对于仕途世事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

背景

此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约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此时作者40多岁,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41岁)接近。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