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谈古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最为世人熟知的名句,古筝具有代表性的名曲《渔舟唱晚》就是借用此文中的句子为标题,并根据古曲《归去来辞》中的音调加以发展变化而成的。几乎所有习筝的人,都对这首筝曲耳熟能详。可我一直在想,演奏者有几人真正了解《滕王阁序》以及王勃的遭际和主张?又有几人真正理解《渔舟唱晚》以及作者的意蕴和思想?

在演奏和进行筝乐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我国的筝乐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需要我们好好去学习和认识。古筝作为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民族器乐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关系到礼乐制度,社会风尚,民间音乐,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文化积累。今天从事筝乐艺术的人,无论演奏、创作或研究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认知一些相关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从中了解中国古代筝乐的历史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对筝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来自南昌“滕王阁”边的江西师范大学的谢晓滨、姚品文两位教授,在数量巨大而又分散的有关古筝艺术的古代文献中,找出一些有特色的“点”进行串连,为我们编写出了《文史谈古筝》这部很有分量的著作。

我认为这部著作非常有特点,我在这里讲几点:

首先,他们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表了许多新的创见。比如关于筝的起源,他们在前人“筝乐艺术起源于瑟”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筝乐从先秦到两汉,以颂瑟为源头,与民间秦筝音乐交流结合,在汉魏时期达到成熟的观点。汉代乐府机构和相应的文化在这种交流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次,他们既广泛涉猎前人已经发现的材料,又深入发掘,得到了一些被前人忽略的史料。例如他们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王鼓瑟”,在《三国志·魏书》被说成“赵弹秦筝”。两者联系对照,有力地证明了汉魏时人们所说的筝就是瑟,而不是秦地的民间筝。

再次,是书的构成富有创意。全书将史的叙述与文献阅读分成了上中下三篇。因为史的叙述中不得不引用一些史料和诗词曲作品。为避免阅读时的困难,他们编写了“史料选”和“文学作品选”并加以注释和解说。后者不仅能帮助和加深对古筝发展史的理解,更能通过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增强读者对筝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美学修养。这样的著作能够适应不同要求的读者阅读。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如果说《文史谈古筝》是筝界的“物华天宝”,那么江西师大的晓滨、品文两位教授也称得起“地灵人杰”了,——他们一个是从事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著名教授,一个则是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资深学者;一个在职,一个退休。但他们不分彼此鼎力合作,为我们谱写了曼妙和谐的“当代音诗”。我衷心期待,这部颇有新意的著作能为中国筝人带来许多思考和帮助,并以独有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

王中山
2014 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