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党史(套装共六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叩头还是鞠躬?观念僵化错失历史机遇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出了700多人的庞大使团,由特使马戛尔尼率领舰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使团携带英国工业革命后取得的尖端科技成果,如地球仪、望远镜、蒸汽机、棉纺机、迫击炮、步枪等,作为庆贺乾隆皇帝82寿辰的礼物,希望借这次机会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双方贸易开放。

乾隆皇帝像

可惜,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对世界大势茫然不知,仍然自诩为“天朝上国”,将中国以外的国家一概视为“夷狄蛮貊”,就是野蛮人的意思;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斥为“奇技淫巧”,就是让人着迷上瘾而又没啥大用处的东西。

因此,当“蛮夷”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拒绝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时,乾隆皇帝虽然准许他按英国礼节单膝下跪呈送国书,但断然拒绝了英国使团关于拓展两国贸易的全部请求。

23年后的1816年,不死心的英国再次派出使团来中国,希望强强联合,进行贸易,但当朝的嘉庆皇帝跟乾隆皇帝当年一样,坚决要求使团行跪拜礼,英国使节则坚持只能行脱帽鞠躬礼,双方再次不欢而散。因为礼节问题,中国再次错过了融入世界、顺应潮流、实现发展的机会。

1840—1842年,已看透大清帝国徒有其表这一现实的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马戛尔尼像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英国没有用外交打开的大门,用战争打开了;清朝以不磕头为由拒绝的对外开放,用卑躬屈膝、割地赔款的方式接受了。对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小亚当斯敏锐地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正起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皇帝都不屑、不愿、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与外国开放交流呢?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

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只许“一口通商”,中国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简单地说,一方面,就是“自己人别出去”,禁止出海离境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即使明代郑和下过西洋,那也只是为了扬国威、炫武力。其背后的心态,就是觉得中国地大物博,不像英国、日本等国土狭小的岛国,需要通过贸易才能满足自身需求。因此,盲目自大的中国人不稀罕从海外获得货物,更谈不上学习外国,一心只想关起门来过自给自足的“好日子”。另一方面,就是“外人别进来”,严格限制海外各国洋人来华贸易。在古代,中国一直以接济远方穷亲戚的心态对待海外列国,但凡外国使臣朝贡,只需带很少的礼物来,走时却能得到价值为礼物数倍的封赏,骄傲自大的虚荣心自此养成且日益膨胀。

闭关锁国在中国称雄天下之时可能没什么大问题,但在世界其他国家迅猛发展、不断崛起时就会成为战略性错误。

17世纪中叶的世界形势,就发生了清朝皇帝浑然不觉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1640年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枷锁,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760年英国又开始了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随着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建造、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还有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力越来越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20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疯狂的对外掠夺和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就在西方海外殖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乾隆皇帝仍不能正视世界形势的变化,不是顺应潮流,而是采取鸵鸟政策,更加严格地限制对外贸易。

1787年,曾开创盛世、多次平叛,后来自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这首诗,大致是这样的:近几年,隔三岔五总有外邦小国的“粉丝团”前来,可我天朝上国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们宁可闭关不开,也不能让这些“粉丝团”来烦扰或带来危险。现在大清国运昌盛、形势极好,有时暗暗想到月盈月亏的自然规律,心里不免有点儿小担心呢。

英明神武如乾隆皇帝,在中国对外交往和走向世界方面的见识尚且如此,其他皇帝思想保守的程度更不难想象。

正是在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商人不能主动去寻找海外市场,导致手工业发展缓慢;中西方文化交流不畅,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对此,当时远在西半球的马克思在了解中国国情后,十分痛惜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