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如何成为平和父母

“如果我能关注当下和保持呼吸平稳,爱就会主导局面。如果我沉浸在过往经验和恐惧之中,事态就会升级,我的反应可能会夸张地脱离现实。”

——斯泰西

采取平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你家里的现状是难以控制,活泼异常,甚至是频繁打闹,它只说明你需要选择更平和的处理方式,内心不要反应过度,这会让你给孩子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帮助他们建立可以自我调节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任何父母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平和。但那些希望家中平和氛围更多以及追求平和心态的父母,将会发现以下三点具有宝贵价值:

1.平和父母调节自己的情绪,甚至在孩子抵触情绪强烈和行为不端的时候也会这样做。这样做使我们积极与子女互动,即使在情绪冲突尖锐的时候也会有效果。孩子有时行为幼稚,这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而我们有责任表现得像个成年人,例如不能突然大发脾气。作为父母,我们总要保持冷静,平息孩子的情绪风暴,如果不克制自己的反应,就会适得其反。

父母对自我情绪的调节是怎样影响到子女关系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使用你的语言和语气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说话,所以,善于情绪调节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调节自己的感情,从而学会管理自己的感觉和行为——包括对兄弟姐妹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平静自己,所以冲突较少。他们仍然会嫉妒,但他们有更多的内心力量,以健康的方式管理复杂的感情,用爱战胜对抗。

2.平和的父母最重视与孩子的温暖联结。每个孩子都需要感到被倾听、理解和尊重,使他可以做自己,否则他会感到不安并行为出格。

此外还有另一个巨大的好处:联结促使孩子跟随我们的指引。只有在我们拥有体力优势的时候,使用武力迫使孩子配合我们的模式才会奏效。孩子不得不选择服从我们的命令,所以,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无非是由一系列的贿赂、威胁和权力争斗组成的。但如果父母能与孩子深度联结,孩子就会希望保护亲子关系,更倾向于跟从父母的指导。因此,觉得与父母联结的孩子更乐意配合父母,使父母更加轻松,也会让其他兄弟姐妹觉得轻松,因为这样的孩子更快乐,心态更开朗。

最后,觉得与父母联结的孩子更可能看重父母的价值观,效仿父母的榜样。这意味着他更倾向于选择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待兄弟姊妹,所以更包容、善良和有耐心。

3.平和的父母教导而非控制。用教导代替控制是什么意思呢?父母像教练一样教会和支持孩子发展他最好的自我。教练也不会一味惩罚,他会耐心地给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庆祝孩子正确走出的每一步。孩子会以更加努力和更“像”教练的行为回应教练。而另一方面,控制则是通过惩罚迫使孩子听你的话。

这说明,平和的父母不会惩罚孩子,当然,他们设定限制,但不包括惩罚。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严格的父母才会培养出所谓的乖孩子,但这根本不是真的。对纪律的研究一致显示,严格或独裁的幼儿教育实际上只能培养出低自尊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不如其他孩子——并因此受到更多的惩罚!

惩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受到惩罚后)孩子的行为不是他真实的选择,他就不真正“拥有”这个行为,他就没有内在的意愿去做“正确的事情”。我女儿16岁的时候,我给她看了一篇关于如何在不受惩罚的前提下学会正确行为的博客,问她有何看法,她说:“无论父母是否惩罚——孩子都能学会不打人。但如果你通过惩罚来教导她,她就会觉得,不打人是为了自己不受罚;如果用同理心(移情)来教导她,她就会认识到,不打人是因为打人会伤害别人,这样她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在乎其他人。”

所以,孩子听话固然让父母感觉更为方便,但他们需要选择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一件更好的事,这是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起点。如果你选择教导孩子,就是在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更想作最好的自我。他的动机来自内心。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父母如何运用同理心(empathy,也译作“移情”)、教导和示范的方法训练孩子,从而使其想要合作,这样你将永远无须再惩罚孩子。

在子女关系方面,父母用教导取代控制的效果如何?研究证明,惩罚和控制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间的关系更为消极,因为他们习惯采取父母那样威胁和强迫的方式让别人服从自己的命令2。毕竟,他们一直关注着父母的言行举止。相比之下,平和的父母则教导孩子掌握解决冲突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如何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仍然尊重其他人,因此,他们更善于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

平和父母总是平和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人。和所有人一样,没有父母是完美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最难的工作,所以,尽管我们的态度十分积极,这场战斗仍然十分艰苦。平和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区别是,他们承诺自律、联结和教导,而不是控制。这种承诺将逐渐改变我们的行为。由于亲子关系其实是一系列时刻的组合,所以所有的正面选择都会累积起来。尽管会出现进两步退一步的情况,你们仍然走在积极进步的道路上,并且必然会进入一片全新的境界。

帮助你成为更平和父母的育儿技巧

如果你有志于成为更加平和的父母,从哪里开始呢?不妨采用两个重要的育儿技巧:归回平静和情绪引导。

归回平静

两个孩子出生之前,我从未大喊大叫过。

——伊莱恩

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能“保持平静”,但没有人会一直保持平静,至少在他们拥有一个以上的孩子时做不到。与子女相处的时候我们总是备受打击,不由自主地失去控制。当试图“保持冷静”一再失效时,为什么不降低目标,仅仅让自己注意到自己何时开始变得不安,并且制定一整套策略帮助自己回归平静呢?

这个过程有点像学习一门乐器。起初,你连一段简单的旋律似乎都不可能学会,但如果你坚持练习,一年后甚至能演奏奏鸣曲。如同任何练习,你永远不会是完美的,但让自己归回平静的方法每次练习都会让你有所提高。你实际上是在重新安排大脑的“布线”,建立更好的自律神经联结。

如果你能得到足够的睡眠,并保持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这些对于父母而言往往是巨大的挑战——就更有能力在大发脾气、进入《由内到外的育儿》(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一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所说的“低端路线”之前控制自己3。你知道“低端路线”是什么——就是当你感到压力山大,疲惫不堪,怨恨不已之时;当你不依不饶地想做所谓正确的事情,或者捶胸顿足要求孩子道歉之时;当你在这种情绪中纠结,孩子在你眼中看起来就像敌人之时;当你的导火索如此之短,觉得自己发点小脾气是天经地义的之时。其实你也知道什么是高端路线——就是你真正感觉很好时,那时你在情绪上宽宏大量;你用耐心、理解和幽默感回应孩子的争吵时;你很享受为人父母时。

第一步是训练自己注意什么时候你要开始滑向“低端路线”。第二步是在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之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动。这可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只需几个深呼吸就能做到。或者可能需要20分钟,通过一些体育锻炼或者静坐深思来实现。(两种方法都不管用?不妨打开音乐,跟着节奏跳舞,切换你的情绪状态。)

这听起来很难,也确实如此。但是,你可以从小处着手,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例如,尝试简单的“休息5分钟”的方法,重新摆正自己。慢慢地做5次深呼吸。为了深化效果,呼吸时可以注意你的身体状态,想象你正把光明吸入身体中紧张的地方,同时把紧张的东西呼出去。这种看似简单的作法让你更了解你的压力,所以你就可以通过呼吸排遣压力。研究表明,有意识地5次呼吸可以让你从压力之下切换到平静状态,而且,练习越多效果越好4。面对怀里哭闹的婴儿、给幼儿洗澡或者等红灯的时候,你都可以“休息5分钟”。

但最重要的是,当孩子争吵时,你可以在自己出面干预之前这样做。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孩子们情绪激动,他们已经进入了“战斗,逃跑或呆在原地”的状态。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出现了紧急情况。很自然地,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会不由得认为真的出现了紧急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问题是,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大脑会充斥各种生化成分而不堪重负,从而无法清晰地思考。因此,我们就无法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

不妨设想一下,你的儿子把正在学走路的妹妹推倒了。这是紧急情况吗?其实不是,但感觉像是。你甚至都没觉察到,你已经陷入“战斗,逃跑或呆在原地”的状态中,把儿子视为敌人,不自觉地拉响警报,准备战胜敌人,拯救你的宝宝。

遗憾的是,那些刺耳的警笛不但没有用,还会加剧两个孩子感到的紧张。你的女儿本来并没有受伤,只是吓了一跳,她会开始号啕大哭;你的儿子逃到沙发后面,你在后面追,喊叫着威胁他,结果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恢复平静。

如果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家经常反复出现,孩子们的杏仁体——大脑中警示危险的部分——就会更加活跃,更加紧张,当他们生气时,就会更加敏感,因为他们觉得受到了威胁,更容易心烦,彼此的争吵也更频繁。

重点在于,你要知道,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发育并没有完成,这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机会去适应具体的环境。他们的大脑是根据与我们的互动来成型的。6我们越是“按捺不住”,子女就越会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紧急情况,结果发展出自我保护过度的大脑,性格更加好斗。

当然,育儿过程中,家长经常感到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和生气也是正常情况。婴儿哭个不停,幼儿打婴儿,学前班的孩子把幼儿的泰迪熊扔进马桶冲走,6岁的孩子开始重复他在学校里听到的骂人话就为了把弟弟气哭。特别是当孩子们争吵的时候,父母的本能就是生气。所以我们会跃入战局,大呼小叫,偏袒其中一方,说出事后自己后悔不迭的话。我们只是试图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从处理紧急情况的角度出发,就会不可避免地使事情变得更糟,既处理不好眼下的情况,也破坏了子女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想打破这个循环,就需要学会调节自己。

卡米尔的父母在一个吵闹的家庭中长大,当他们感到沮丧时他们就会大吼大叫。自然,如果3岁的卡米尔做了出格的事,父母就会呵斥她。卡米尔的弟弟马可拿走她的一件玩具,或者开始哼哼唧唧的时候,卡米尔也会朝他吼叫。事实上,当卡米尔只是心情不好或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呵斥马可。现在,仅16个月大的马可也开始用朝她吼叫作为反击。

伊莎贝尔的父母也成长于一个吵闹的家庭,但他们已经通过努力改掉了吼叫的习惯。他们自然会感到沮丧,尤其是当3岁的伊莎贝尔不听话的时候。为了应对这种情形,他们设计出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便在生气时尽量不要朝孩子大吼大叫。伊莎贝尔的弟弟米罗拿走她的玩具时,她知道设法将玩具换回来。如果米罗开始哼哼唧唧,她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问:“米罗,你不高兴吗?……我来帮你。”现在16个月大的米罗经常给伊莎贝尔玩具玩,伊莎贝尔比她的父母还擅长安抚米罗。

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学习东西。作为父母,我们喜欢吼叫,就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模仿对象,就会让他们:

☉ 互相吼叫,而且也对我们吼叫。

☉ 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日常生活的挫折,只知道大喊大叫和互相指责,而不是与其他人合作以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

☉ 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别人出气。

这些听起来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但学习回归自我,冷静下来,是巩固亲子关系和你与别人的关系最重要的行动。容易做到吗?不容易。自我情绪调节是为人父母最困难的部分,通常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遇到的压力太大,任何人都有可能失控。然而,保持自控正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难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做。如果你是个大嗓门,那么,请现在就开始改变。虽然不容易,但我见过成千上万的父母做到了这一点。(更多帮助停止吼叫的方法,请见《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如何停止吼叫,与孩子建立理想关系》的第一部分。)

好消息是,当你能平静地做出反应——甚至在剑拔弩张之时,当你的孩子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也会学到富有成效的管理情绪的方式。他们会知道:

☉ 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好像很紧急,但实际并非如此。

☉ 我知道父母会听取我的意见,所以我也可以听取兄弟姐妹的意见。

我们总能够解决问题:情绪引导

什么是情绪引导?它帮助你的孩子培养情商。情商则能帮我们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和相处,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令双方的需要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情绪引导”一词来自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他是《培养高情商的孩子》(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一书的作者7。多年来,在他设在西雅图的“爱的实验室”,他专注研究和观察各种家庭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说:作为有爱的父母,教给孩子自我调节至为必须,但还不够,孩子还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应对挑战性的困难情绪:嫉妒、愤怒和恐惧。

为了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旦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某种情绪,它就会开始消散。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而是试图将情绪推开,它就会渗入我们的潜意识,而那是我们无力控制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被“触动”就会爆炸: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得到治愈,但由于它们未被我们有意识地控制,所以会不受管制地喷涌而出。因此,情绪引导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觉得感受自己的情绪是安全的,这让烦乱出现时能得到治愈,也帮助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孩子一旦学会了管理情绪,他们也就可以管理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情绪引导对子女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性?“即使在孩子得到父母充分呵护的家庭,如果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做,小孩子也可能无法与兄弟姐妹发展出亲善的关系。”劳里·克莱默(Laurie Kramer)(与高特曼共事的子女关系专家)说8。情绪引导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平静,理解兄弟或姐妹的观点,将他们的需要化为语言,而不是变成同胞相争时的身体动作——从而获得双赢的解决方案。

情商技能先从孩子觉得烦乱时自我安抚的能力开始。有的孩子天生就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所有父母都在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影响巨大。由于大脑是在人出生最早几年基于生活的经验逐渐成形的,所以婴儿的大脑会在你每次安抚他们的时候建立自我安抚的神经通路。9通过简单地安抚心烦意乱的婴儿或幼儿,可以促使他的身体释放出平静情绪的生化物质,巩固其在未来自我安抚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情商技能。(你可能听说过婴儿学习自我安抚是通过大人把他们丢在一边让他安慰自己这个方法,但最近的大脑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个过时的建议。10)当婴儿长大一点,父母可以继续这个过程,让他承认自己的痛苦和挫败感,从而学会自我安抚。这帮助他接受自己的情绪,而这是学会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如果孩子自我安抚遇到困难,父母可以帮他学会这项技能——在他哭泣时抱着他,你自己做深呼吸,呼气时发出安抚的声音。当他开始恢复冷静,你可以建议他与你一起深呼吸。

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情绪引导技能是移情,与孩子感同身受,从而同时抚慰孩子和帮助孩子发展出移情的能力。其实,所有孩子天生具有通过镜像神经元及大脑边缘系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但除非孩子产生了被人理解的体验,否则他们无法学会在有情绪时仍能感受到安全,别人的烦乱情绪会对他们形成惊吓。所以,父母对孩子移情的承诺是引导孩子理解兄弟姐妹的决定性因素。

父母的移情也有助于你的孩子养成自律。当一个孩子感到被理解,他会觉得与你更加接近,因此更有可能接受你的限制和合作。他会学到情绪原来不危险,而且他有能力选择如何应对,从而发展出更多的自我控制。这有助于他更好地处理失望情绪,所以变得更有韧性。相比之下——这一点很重要——认为自己的情绪不合理的孩子会强自压抑。遗憾的是,被压抑的情绪不会受到自觉的控制,会在将来以“坏”行为的方式爆发出来。

你知道当你和孩子移情时你其实是在做什么吗?移情意味着承认——发自内心的承认,并非只在口头上承认——对方的感受。这里的关键是先暂停我们自己的安排,静下来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何时遇到困难,都可以选择移情作为切入点。

“你想一起玩,哥哥却想单独待一会,你一定不好受。”

“妹妹过生日,你的生日几个月以后才到,你一定会觉得自己被人冷落了。”

“噢,亲爱的,很可惜,你的妹妹弄破了你的画,你很伤心,生气,甚至想打人,但让我们好好和妹妹说说。”

对大多数人来说,同理心(移情)不会自动产生,这并非因为我们不厚道,而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通过自己需要和欲望的镜头去观看别人。当孩子不高兴时,我们不会自动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而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这意味着我们会经常觉得他的情绪很麻烦,属于反应过度,甚至是故意向我们发难。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用同理心对待兄弟姐妹或其他任何人,我们就需要向他提供同理心。这意味着无论他说什么或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承认和理解他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看法。

如果你无法全时间移情该怎么办?那也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目标,如同最有价值的目标一样,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有时你会很生气或者很分心,或过于劳累。你的孩子并不需要你每时每刻都处于移情状态,但你可以努力增加移情的时间。

不少家长会担心,接受孩子的情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惊小怪的人,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如果家长能真正敞开心扉,让孩子表达他的想法,孩子就会学到:

☉ “我的情绪是正常的,没有危险。”对于情绪,你可以感到不知所措,但孩子明白,感觉到情绪没有关系,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情绪就失去了把控力。

☉ “当我说出我的感觉,我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情绪处于有意识的控制下,所以孩子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使当他心烦意乱时。

☉ “注意到我的感觉帮助我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伤害我的弟弟。”你可能不喜欢孩子大吼大叫告诉你她是多么不高兴,但比起身体冲撞,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 “我想我太生气了。但生气很复杂,里面包括受伤、惊吓和难过。一旦我注意到这些东西,我感觉就不那么生气了。”这是愤怒管理的基础。难道你不希望自己小时候能认识到这些吗?

这种处理情绪的方法对你而言可能闻所未闻。请记住,我不是建议你改变你家的规矩,而是强调:所有情绪都可以被接受。这使你的孩子与他的情绪“交朋友”,从而帮助他学会自我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当你处于压力之下,你也会更自然地接受情绪。你会发现,当你的孩子感到心烦意乱时,你不会那么容易就生气了,并且你能以全新的方式展现耐心。

尝试这种移情方式的时候,你会看到孩子即刻的改变。他甚至可能在你不高兴时马上拥抱你。在情绪引导下长大的孩子明白那种激励他人的感受,能够巧妙地帮助朋友、同学和老师处理复杂的情感世界,当然——哈利路亚!——也包括他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