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为IATF16949五大质量工具之一,已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MSA工具问世已有30年,在我国,MSA这个质量工具实际上是在2000年后才逐步得以推广的。在MSA的应用与实践中,各制造企业对MSA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表现得参差不齐,大体上包含五个层次的水平:
第一个层次:根本没有听说过MSA,或者有所耳闻但从来没有接触过MSA。如果为非汽车制造业尚可理解,毕竟MSA主要是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及其供应链。
第二个层次:虽然接触过MSA并尝试过应用它,但缺乏对MSA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把MSA与计量搞混淆。这种情况常见于创业初期的制造公司,无论是从人才的培养还是MSA的应用环境而言均很不成熟。
第三个层次:正在应用MSA但不得要领。对MSA的理解过于肤浅和片面,没有深入、系统地对它进行过研究和掌握。
第四个层次:非常熟练地应用MSA工具,但管理上却不予以重视,导致出现MSA团队单打独斗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是MSA工具仅表现出了它技术的一面,而难以发挥其管理的效能。最典型的就是容易出现测量系统开发阶段与MSA的管理脱节、测量系统的改善工作难以开展和推行等情况,例如其他部门因为不理解MSA工作而导致的不配合,或者因为管理层不理解MSA工作而导致各相关部门难以配合、无从配合的境地。
第五个层次:不仅从技术层面熟练应用和掌握MSA这个质量工具,在管理上也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和流程,并且管理层对MSA也有足够的认知和重视。这是MSA有效发挥其功能的最佳状态,也是我们期待的一种应用水平。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在制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究其最终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于体系和流程的缺陷。本书的编写立足于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不仅有对技术的深入剖析和探讨,也包含了对管理上的建议,旨在站在系统的高度来处理测量系统的根本问题。由于国内外在MSA的研究方面资料非常匮乏,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是非常不容易地搜集了一些关于MSA的专业资料和文献,以AIAG MSA手册为核心参考资料,以盛骤、谢式千等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为主要的统计学参考资料,结合马林、何桢教授编著的《六西格玛管理》以及马逢时、周暐、刘传冰编著的《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导》,计量学方面则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组织编写的《一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第3版)、叶德培编著的《测量不确定度理解评定与应用》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还参阅了大量的关于MSA方面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历时半年的准备与编写工作,终于完稿。
在完稿的激动之余,期待本书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一来为本人这十来年测量工作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测量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再者希望为在国内推广MSA工具起到一个助推作用;而且也是向MSA领域的各个专家和学者致敬,感谢你们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支撑本人能够编写好本书的强力支柱,没有你们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内容将会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论证;最后则是感谢本人奋斗过的公司为我提供了积累测量实践经验的机会。
本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入门与管理,中篇为理论与提高,下篇为应用与实战。这样编排不仅适用于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也适用于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从业人员直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参考,同时还适用于其他从事测量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全书内容进行快速定位和检索。
“入门与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在于纠正对MSA的错误认知,明确MSA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其二在于提出MSA所需要的管理资源配置以及具体的管理思路,这也是MSA在实际应用中必然要面对且要想办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理论与提高”是对MSA理论体系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着重剖析理论背后的原理和意图,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为今后活学活用MSA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本书致力于完善MSA理论框架,尤其是在本篇中,针对破坏性测量系统的分析方面着重进行了叙述与铺陈,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使自己的MSA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在应用时更能得心应手。
“应用与实战”是本书的又一特色。结合本人多年的一线MSA推行经验,发现实际状况远比想象的复杂而多变,如果认为MSA是一项可以“公式化”的、“简单”的工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本人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本篇内容的编写时尤为慎重,描述时做到尽量缜密周到,避免误导读者。通过本篇的学习,读者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而不会陷入迷茫或毫无对策的境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立足于AIAG MSA参考手册,但又没有拘泥于手册的内容。本书扎根于统计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计量学的原理,站在质量体系的高度,对平时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理解误区进行了充分的剖析和纠正,同时还引入一些新的理论与概念,以对MSA的理论框架进行补充,比如数据采集后要进行粗大误差的判别和剔除,对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引入“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和“熵增原理”,对于样本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引入了“数据平移”的概念,等等。当然,每一种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引入皆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面,这些都只是对MSA理论的一种探索。无论如何,MSA理论势必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满足现今人们对于工业产品日益增长的质量控制的测量要求。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疏漏和错误,在初版发行之后,恳请广大的学者、专家和朋友给予批评与指正。这不仅有利于我个人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此书日臻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人将不胜感激!
杨朝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