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瞎忙的怪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根治瞎忙的关键元素——你其实可以不做自己的奴隶

神秘的力量:坚韧是生命的脊梁

瞎忙的人,当面临困境的时候,会表现为:有的人感到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因此常常显得很急躁,工作中一出现问题就会火冒三丈,从而引起很多争端;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干脆选择了消极对待,不仅对工作毫无热情,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脾气暴躁可不是什么好事!由于工作的复杂多变性,你就必须以冷静和坚韧的心态去面对。在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要勇敢积极地去面对、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真正取得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自己的过人智慧,是高超的职业技能,还是好运与机遇?不,这些都不是。真正能够主宰年轻人事业沉浮的关键因素是“坚韧”。

2013年,“坚韧”这个词渐渐在学术圈流行起来,这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安吉拉·达克沃什的研究成果有关。达克沃什曾经是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学生,她认为“坚韧就是当你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你热忱,能够支持你不断向前的品质”,她说:“坚韧能够帮助年轻人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从而将失败化为成功的动力!”

达克沃什研究过很多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当她和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博士一起研究时,就开始着手研究到底是什么品质让某些年轻人超越了智商和情商,成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为了能够让研究进行下去,达克沃什开发了“坚韧量表”。

达克沃什和塞利格曼博士利用“坚韧量表”对很多年轻人进行了测试,并且成功地预测了很多事情,比如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毕业率和斯克里普斯全美拼字比赛的优胜者等。通过这些研究,达克沃什发现,那些具有坚韧品质的学生,总能够超越那些聪明的学生,成为最后的优胜者。和那些不太坚韧的年轻人相比,具有坚韧品质的学生往往教育背景更好,而且很少会做出职业变动。

“年轻人想要成为自己领域内的佼佼者,自然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达克沃什说,“不过在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下来。因为想要获得最高的成功,坚韧就和天分、机遇一样,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很多人都认为坚韧只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它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真的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其实,坚韧不仅是你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你获得人生成功的基础。它能够给你动力,让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你能够坚持到最后。拥有坚韧品质的年轻人,并不会因为暂时的失败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有了坚韧,他们就有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不论你是哪一个行业的人,不论是记者、银行家、运动员、总裁,还是下水道工人,都必须知道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促使你成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坚韧。

任何行业都有一些所谓的“成功者”,他们就像超新星爆发一般突然大放异彩,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街头巷尾众人皆知的对象,可是过不了多久便沉寂下去,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还有一些真正的成功者,他们的光芒则长盛不衰,他们会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然后一直保持着那样的奋斗精神,让自己的事业长盛不衰。尽管他们身边的同事如同潮水般起起落落,可是他们却被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支撑着,始终在自己的领域中光彩夺目。那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坚韧。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现实生活中那些顶着成功光环的行业佼佼者,的确都拥有坚韧的品质。那么对于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坚韧的人呢?

安吉拉·达克沃什给年轻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知道为什么失败

失败是上天最好的恩赐,它可以让弱者变得更加软弱,也可以让强者变得更加坚强。在坚韧的年轻人看来,失败只是暂时的,就像短暂的暴风雨一样。也就是说,失败只是成功的前奏,也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所以,很多企业老板会青睐经历过失败,但是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年轻人,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懂得用坚韧让自己复原。

2.将个人融入团队中

坚韧就是勇敢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并且立刻去解决它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只顾自己的工作,以为自己崭露头角了,就是一种成功,根本不在乎团队如何。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一个坚韧的人会想办法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进步,然后从团队中吸收力量。

3.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一份调查显示,约有80%的年轻人希望能在进入职场的时候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可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人能够受到如此“待遇”。拥有坚韧品质的人,懂得自主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职场上胜出。

4.扔掉过去的光环

对于公司和老板来说,你的智商以及学历仅仅属于你的过去,并不能代表你现在的能力。所以,你就必须将那些荣耀的光环扔掉,用实际行动告诉老板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拥有怎样的实力。如果你能够不依靠任何名字、人物和分数,就能展示出一个真实自信的自己,这便是所谓的坚韧,这也是老板最希望拥有的员工。

5.走出你的安乐窝

你一定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安乐中根本没有坚韧可言。所以,你必须让自己拥有一种“忧患意识”,哪怕你现在已经拥有了小小的成就,也不要满足于此,因为你还要超越更多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坚韧本来就适用于所有的事物,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坚韧都能够让你出类拔萃。

快速推理:在混乱中创建秩序

有时候,当大量的信息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混乱。尤其当多个选择项出现时,决策失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最后决策者可能会在毫无秩序的状态下做错选择,接下来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就是瞎忙!

这样的决策失误十分常见,也是决策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种混乱的决策就是行为心理的取舍悖论,它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决策能力,特别是那些什么都想得到的决策者,他们往往会将所有可能的选项都仔细衡量一番,最后才能做出选择。这样的决策方式在选项有限的情况下也许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过当决策混乱化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错了。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快速推理,从混乱中创造秩序,这样理清思路,便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了。

快速推理的重点就是将你的知识储备中许多毫无联系中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然后用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对信息进行组块,在混乱的信息中创造秩序。什么是信息组块?就是指以信息组为单位来储存信息,而不是一条一条地进行储存。虽然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是人类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不超过7条信息,否则就是超负荷运转了。假如决策者认为,一个人获取的信息越多,他所做出的决策就越正确,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类的大脑所能接受和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当我们无限度地接受或者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时,就会出现信息过量的情况,可能导致在决策过程中无所适从。比如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总需要从患者陈述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可是如果患者提供的信息过多,也会导致医生的诊断正确率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量的信息并不会给决策者带来帮助,反而会影响决策者的分析能力,让决策者感到混乱而无秩序,从而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

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系鞋带的情形,首先你要提起鞋带的两端,将它们弯成弓形,交叉在一起,然后往两端用力一拉,鞋带就系好了。怎么样?你还记得这些步骤吗?可能很多人都只能记起“系鞋带”这件事情,却不记得这些具体的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把系鞋带的小步骤进行信息组块了。

在这方面,普通的汽车修理工都可以做得很好。记得有一次,我的车子出现了问题,只要一发动起来就会四处乱响,好像马上要散架了一样。我来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当时我以为车子的引擎肯定要大修了,可是就在我焦急地等待着机修师傅把车子大卸八块时,他却云淡风轻地说:“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减震系统出了点问题,只要10分钟左右就能修好。”事后回想,如果我当时问那位机修师傅是怎么判断的,他恐怕也回答不上来,不过我可以确定,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将所有关于汽车的信息,比如车子的型号、驾驶里程、厂家、车子的出厂时间等,都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组块了,所以他才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假如我告诉他,这都是他的快速推理能力在起作用,并且对他表示祝贺,他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如何运行的。在面对复杂的混乱的信息时,信息组块能够提高快速推理的能力。

快速推理是如何运行的呢?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场主可能会在自己的躺椅上,一边望着天边的云彩一边说:“明天要下雨了。”他肯定以为自己只是说了一句很普通的话,可事实上他却是在进行快速推理。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明天会下雨,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他早就将所有关于天气的信息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组块了。一般说来,那些拥有良好直觉的决策者都非常善于对信息进行组块,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几秒内“访问”大量的信息,从而在混乱中找到一定的秩序。决策者想要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关键就在于搜集充分的信息,然后将信息进行组块,这样就能够进行快速推理了。

在决策过程中,过于混乱的信息会给决策者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1.让决策者的专注力下降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受到不同的图片、文字、画面及各种社交通信软件的吸引,从而关注其他的东西,忘记自己查找的目标,让自己的专注力下降,最终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

2.让决策产生心理压力,并且随之影响到人的生理健康

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了“信息焦虑”的概念,由于信息过量过于混乱,信息不断呈平方数增长,而人类的思维模式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信息,决策者就容易出现焦虑的情况。

3.让决策者无从选择

在全球信息系统中,垃圾信息的比例不低于50%,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甚至占到了80%,因此人们很容易迷失在这些垃圾信息中,无法轻易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并且出现选择负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混乱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力,会导致决策失败,因此决策者必须学会利用自己的直觉能力进行快速推理,这样才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也将成为决策成功的基础。

决策者在面对混乱的信息时,除了运用快速推理来寻找秩序,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净化决策信息流:

1.精简信息

决策者每天处理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要学会存精去粕,并且要记住,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把不重要的信息精简到最少,才能给重要的信息留下认识的空间。

2.追求质量

信息多并不代表有价值,就像某些书的实用价值会远远高出其他书,因此为了所谓的“阅读量”而去读许多没有价值的烂书,也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对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是如此,要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3.注意休息

当你对信息收集感到疲劳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休息和运动,让自己的大脑得到放松。只有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混乱的信息。

逆向思维:让一切皆有可能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哈佛学子都善于思考,善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路与常人不同,有时候甚至与常人相反,这种思维方式又被为“逆向思维”。

决策有时候也需要反转大脑,探寻逆向的可能性,这样决策者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多变,也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我国著名的速算专家史丰收就是一个懂得逆向思维的智者,他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为什么数学演算都是从右到左呢?书写和阅读都可以从左到右,为什么计算就不能从左到右,从高数位开始吗?”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于他的大脑中,经过多年的学习努力,他终于创造了著名的史丰收速算法,也使外国人见识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那么,逆向思维究竟是什么呢?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反其道而思之”。当所有人都运用个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你却朝着相反的方向思维,这就是逆向思维。在决策过程中,一般人都喜欢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进行思考以及寻求解决办法。事实上,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或许能够让问题更加简单化。逆向思维常常表现为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背叛,它能够帮助决策者突破条条框框,从现有的思路上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见的形式有:针对事物的结果倒过来的思维、针对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的思维、针对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的思维、针对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的思维。

美国有一座著名的商业大厦,由于客流量不断增加,仅有的电梯已经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大厦的主人决定增建一座电梯。电梯工程师和建筑师在现场进行了反复勘测,经过几次商讨之后,决定在各楼层凿洞,再安装一部新电梯。

设计图纸做出来,施工也已经准备就绪之后,一位清洁工却对工程师说:“如果要把各楼层的地板凿开装电梯,那可得弄得天翻地覆喽!”

工程师回答:“对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清洁工说:“那么,整座大厦都要停止营业了?”

工程师说:“对啊,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比现在更糟糕的。”

清洁工很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将电梯安装在大楼外面。”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竟然让世界上第一个安装在楼外面的电梯诞生了。

很多人都感到惊奇,如果要论知识水平的话,清洁工肯定比不上工程师,可是清洁工的思维却更加宽泛一些,工程师的知识水平要高得多,不过在他的思维里,电梯都是建在室内的,如果要新增电梯,肯定也只能在楼内了。至于楼外,工程师恐怕想都没有想到过。清洁工却懂得运用逆向思维,产生了把电梯建在室外的想法。

1.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这是指在研究问题时,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2.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事物的相反方向”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比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

3.缺点逆向思维法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找到解决方法。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提高识别能力:让目标更加清晰

每一位决策者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判断时都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它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明灯一样,能够提高决策者的识别能力,给决策者最正确的指引。如果决策者没有清晰的目标,就会导致行为上的犹豫及拖延,最终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

早年间,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学历和地位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发现这些年轻人中有27%的人没有自己的目标,有60%的人拥有模糊的目标,有10%的人拥有短期目标,仅有3%的人拥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25年之后,调查结果出来了,被跟踪调查的人生活状态截然不同:27%的人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60%的人目标模糊,几乎都生活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虽然能够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不过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了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其生活质量也在稳步提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他们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精英人才,比如超级富豪、行业领袖、商业帝国的创立者等。

可见,一个人是否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将决定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在决策过程中,如果能够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清晰目标上,自然能够很快速地做出选择或判断。当然要设定一个正确清晰的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

比如有的决策者将提升个人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就过于宽泛,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决策需要更多量化的信息,所以设定的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最好能够将其量化。

2.目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而且这组数据必须要具备渐进性,作为定期追踪和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这样决策者才会有紧迫感,才知道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目标应该是可达成的

目标的可达成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应该在当前状态处具有可实现的可能,二是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目标是不可达成的,对于决策也将失去意义,而没有挑战性也无法给自己带来进步与收获。

4.目标应该具有时限性

很多决策者总是碌碌无为,就是因为他们在做选择与判断时,总是拖拖拉拉的,没有要求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有时间限制,否则目标就没办法考核。

5.目标应该具有可分解性

目标有大小之分,一般的目标都具有可分解性,这样在设定一个大目标时,就可以分解为多个小目标,也具有更强的可实现性。

在决策过程中,目标的设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目标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时间和事态的发展而不断做出修正。

在设定目标时,除了遵行以上的原则,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设定目标需要充足的理由

无论设定怎样的目标,最好能够给自己找出充足的理由,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

2.记录比记忆更加重要

当你设定目标时,最好能够用白纸黑字写下来,或者用文档、备忘录等形式记录,这样你就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目标,也更想要去实现它。

决策者想要给自己的决定树立一个正确、清晰的目标,就需要花费你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很多事情。下面这些步骤可以给你有用的帮助:

步骤一:列出你的目标清单

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些目标最好不要超出你的能力范围,而是你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的。比如你希望当前的决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希望未来两年或五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可以把这些目标列举出来。

步骤二:列出目标完成时间

无论你的目标有多么远大,都应该给它们制定一个完成期限,这就是所谓的一年、五年或十年计划。有的目标可能会因为年纪、健康或经济状况而耽搁,这些被耽搁的时间也应该考虑到。

步骤三:制定目标的实施细则

接下来,你应该开始思考每一个目标的详细实施细则了,这才是最让你热血沸腾的部分。对于每一个目标,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下去:

(1)在一张白纸上单独写下你的某个目标。

(2)在目标下面写上你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但是又缺乏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经济、年龄、技能等。然后列出实现大目标需要完成的“子目标”。

(3)列出所要完成的“子目标”的行动步骤。

(4)写出大目标和“子目标”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对于那些没有确切年限的目标,考虑一下最早和最迟什么时候完成,然后以此为年限。

(5)检查整个时间框架,然后写出你这一周、这一个月以及这一年的时间进度,这样可以让你按照预定的时间去完成你的目标。

(6)把所有的目标完成时间点写在你的进度表上,这样你对要完成的事情就有了一个确定的时间了。在年末的时候,你再回顾这一年里面所做的,划掉那些已经完成的,并且再写出下一年需要去完成的事情。

总之,在决策过程中根据目标进行判断,能够提高决策者的识别能力,也让决策者拥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行动方向,让决策成功更有保障。

所有决策的前提: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柱上刻着一段神谕:“认识你自己!”这句简单的话被哲学家认定为人类的最高智慧。认清自己,是帮助你告别瞎忙的前提和基础。

认识你自己,也是所有决策的前提,你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必须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才能做出决定。

在哈佛大学,情商学教授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需求之后,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对于决策者来说,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想做什么更重要。这也是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哈佛招生办“最高长官”威廉·菲兹西蒙斯说:“哈佛大学每年的本科生录取率只有5.5%左右,不过哈佛并没有公式化的录取规则,只要你认为自己有能力上哈佛,我们就会给你这样的机会。”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称为哈佛“招生之王”,甚至改变了哈佛招生面貌的人,曾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哈佛大学还是一所专门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而威廉·菲兹西蒙斯出身贫寒。当他请求自己的老师写推荐信时,老师只是好心劝慰说:“那地方并不属于我们,你也不可能融入哈佛的。”面对各种打击,威廉·菲兹西蒙斯却坚信自己有能力进入哈佛,也有能力去做出改变,于是毅然坚持要上哈佛大学。这样的决定来自于对自我的肯定,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现实也给了威廉·菲兹西蒙斯一个肯定的回答。他不仅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还留在哈佛成了招生办“最高长官”。

认识自己如此重要,尤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应该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源,自己能做些什么。现代心理行为学家将决策者分为四种性格类型,分别为实用型决策者、外向型决策者、温和型决策者和分析型决策者。每一种类型的决策者都拥有不同的性格特性:

1.实用型决策者的特质——非情绪化、用左脑思维、果断的决策者

如果你是一名实用型决策者,那么你的思维就会很清晰,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如何果断地做出决策。比如你去参加一个语言培训班,肯定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关心语言之外的问题,而只希望获得和语言有关的有用的信息。实用型的决策者对于时间管理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他们会订书摘服务,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把一本500页的书整理成4页,然后再用红色的笔勾出核心的内容。在语言培训班的课程结束之后,他们还有可能会抱怨:“听完这堂课确实很有收获,可是为什么要用三个小时来讲呢?如果去掉其中的笑话和故事,明明可以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讲完的。”这就是实用型决策的性格特质:果断、非情绪化、用左脑思维。

我认识一位出色的年轻企业家,他就是典型的实用型决策者,他曾经为公司的管理阶层制订了十分出色的管理技能培训计划,并且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年轻主管董事会,将公司一些重要的问题交给他们讨论。有一次,公司要进行内部改革,新上任的经理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其他管理阶层也表示认同,年轻企业家让大家投票决定,结果大多数人都投了赞成票。年轻企业家却认为不行,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却解释为什么不行,只是告诉大家“提议失败”,接着便组织大家讨论下一个话题。这也就是实用型决策者的最典型做法,他们能够快速地做出决定,并不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并且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这样。

2.外向型决策者的特质——情绪化、用右脑思维、果断的决策者

外向型决策的主要特质就是非常情绪化,并且善于运用右脑的直觉思维进行果断决策。如果这类型的决策者同样去参加一个语言培训班,可能就会对语言之外的事情同样产生兴趣,他们会比较排斥图表、计划等实用性的东西,而比较喜欢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幽默描述。

福特公司前总裁李艾柯卡曾经说过:“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它就像上帝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因为上帝不会一直在我们身旁。”外向型决策者就十分依赖自己的直觉,因为他们大多习惯用右脑思维。什么是直觉呢?直觉就是人的大脑对于某些事物中所隐含的整体性、和谐性、次序性所做出的某些迅速而接受的洞察和反应,它能够引导我们逾越各种信息的干扰,快速而简单地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在现实决策过程中,我想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当你因为某个决定而煞费苦心,甚至绞尽脑汁的时候,往往无法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决定,可是当你将自己的注意力暂时转移,脑海中却突然冒出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直觉。

3.温和型决策者的特质——犹豫的、创新型决策者

温和型决策者通常喜欢置身于研讨会中,因为他们喜欢和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待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研讨会上的交流气氛才是最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温和型决策者做决定都很慢,因为他们很情绪化,也因为他们总喜欢把别人也考虑到决定中来。

当然,温和型决策者也有适合自己的决策方法,那就是善于运用群体的智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T.戴伊所说:“正确的决策来自集体的智慧。”根据著名的“戴伊理论”:只有当人们直接参与具体的决策时,才能称得上拥有权力。也就是说,一个正确的决策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决策过程中,如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群策群力,那么一定能够形成有益的“头脑风暴”。

4.分析型决策者的特质——犹豫的、非情绪化、用左脑思维的决策者

分析型决策者喜欢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且将它们当成自己决策的依据。对于分析型决策者来说,几个小时的研讨会可能都会感觉无聊透顶,不过却会对一个研究如何运用决策树和反应表解决宇宙空间问题的10天研讨会进行到底。他们参加研讨会也不会为了放松自己,而是想通过研讨会获得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越多,决策就越有把握和自信。

这类型的决策者不喜欢直接做出决策,而需要大量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基础,比如具体的数据、图表或其他资料。

现在,你可以对比以上四种类型的决策者,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当然也不排除复合型决策者的出现。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之后,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预见越充分,决策就越科学合理

当你处在瞎忙的状态里,你有没有认真地去观察身边的成功者,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培养自己的“预见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里,谁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谁就赢得了制胜的高地。

哈佛大学也拥有自己的“预见力”,在培养人才方面屡屡创新,而不是刻板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远见,让他们拥有远见卓识,能够在决策前对事态发展充分预测,并且找到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拿破仑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总是表现得胸有成竹,是因为在付诸任何行动之前,我都会经过长期的思考,并且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决策也是建立在对未来的估测基础上的,预见力也是影响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的很多实例告诉我们,一个人越有预见力,就越有决策力;预见越充分,决策就越科学合理。

一位哈佛教授说:“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很多学生都会因此感到紧张,然后努力思考寻找答案。如果有学生回答不上来,我就会让他们猜测一下……”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猜测”并不是聪明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聪明的人要么知道答案,要么放弃回答。可事实却正好相反,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很擅长“猜测”,因为“猜测”也是一种预见力。对于决策者来说,在遇到某些不确定的问题时,就需要做出一些“猜测”——预见事情的发展方向,无论好与坏,都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你知道吗?时常进行“猜测”能够培养自己的预见力,这种预见力能够帮助你预先断定或者推测出某种结论。虽然我们无法百分百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可是我们却能够做出一定的预测,正如古人没有时钟,可是能够通过影子来预测时间一样,我们也可以运用预见力对决策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某些推测,而这些推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定。

想要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就要培养一定的预见能力,这样才能预先把握好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当然,在对事情的发展趋向做预见性判断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经常性预测,时刻把握时局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静止地看待问题,那么他永远无法正确认识时刻都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而成功的决策者懂得关注事物的变化,并且懂得经常性的预测,更懂得根据事物的变化不断调整决策方向,让自己不偏离时局。这样的预见力才是决策者的最有力“武器”。

2.预见应该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变化

无论事物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可能,无论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矛盾的关系,都需要决策者客观公正地对待,在预见时也要如实地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变化。要知道,事物的变化往好或者往坏的方面发展,其概率都是一样的,所以只有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变化,才是决策真正需要去做的。

3.对于任何事物都要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

所谓预见力,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如果没有逻辑分析,也谈不上预见。如果决策者只是对事物做一些肤浅、表面的推断,根本就无法获得正确的预见。因此,决策者必须养成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逻辑分析的习惯,并且要善于学习,在预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预见能力。

4.所有的预见都是为最后的决策服务

在决策过程中,预见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更多的选择项,从而达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的效果。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见,制订不同的决策方案,每一个方案还可以包含不同的行动方法,在行动的具体计划上给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同时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预见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一位著名的推荐专家说过:“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和目标的人让路。”任何一个人想要做出正确的决定,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远见。只有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拥有长远的目标,才能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

什么是远见?美国作家乔治·巴纳说:“远见是心中浮现的将来的事物可能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图画。”这也是一种预见力。如果缺少这样的预见力,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只能看到眼前的变化,而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只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相反,预见力较强的人,却能够让自己的目光更长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甚至能够让预见变成现实。这样的人,在决策过程中也会表现得十分突出,让人心服口服。

反省的优秀品质:先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

在哈佛大学,招收新学生会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看未来的发展潜力。也许你现在并不是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但是你的潜力巨大,并且善于学习,就会得到哈佛的青睐。对于哈佛大学来说,什么样的学生才最具有潜力呢?当然是拥有自我反省能力的学生。因为只有勤于反省的人,才能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

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也是一个人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我们只有学会反省,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深刻的检查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人生道路,为正确的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反省也是“反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词汇,它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已往心理活动的回忆。

在决策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总会有个性上的不成熟或者智慧上的不完备。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青少年时常会说错话、做错事,对于这些“错误”的行为,除了少数人会好心提醒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为什么会做错决定?以后要注意、要改正什么?

反省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态得到改变,这样经过不断反思之后得到的经验和智慧也是最宝贵的,对于下一次决策将起到关键作用。反省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很多成功者甚至伟人也拥有经常反省的好习惯。比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他有一个习惯就是自己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对不会轻易展示在公众面前。狄更斯每天都会把自己写好的内容认真读几遍,然后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再不断改正,直到几个月后自己满意了,才展示在公众面前。和狄更斯差不多的还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他在写完小说之后,往往会花上很长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纠错、不断反省的态度,才让两位作家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在法国里昂,有一位米店的老板快70岁了。当他因为疾病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牧师来到了他身边,问他:“你还有没有什么临终遗言呢?”

米店老板用最后的力气对牧师说:“年轻的时候,我十分喜爱音乐,还曾经和法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一起拉小提琴,当时音乐圈的名人都认为我拥有音乐天赋,以后一定可以成为音乐家的。不过,在我20岁的时候,迷上了赛马,所以把音乐给荒废了。不然,我肯定会是一位出名的音乐家。”

牧师很安静地听着米店老板的述说,并没有说什么。

米店老板喘了一口气,又接着说:“现在,我的生命就快完结了,反思自己的一生,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于是我感到非常后悔,如果到了另一个世界后还可以重新选择,我绝对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

牧师很平静地安慰说:“先生,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因为你的话对我也很有启发。”

原来,这位牧师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不管是在穷人还是在富人眼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虽然他长得不算高,可是总会俯下身来亲近大家,圆圆的脸和大大的眼睛,都透露出温和与智慧。他还有一双再普通不过的耳朵了,这双耳朵倾听过无数世人的忏悔。

纳德·兰塞姆去世以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这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将临终反省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如果那位米店老板年轻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反省,并且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他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番情景了。我们也必须引以为戒,学会及时反思和总结,学会把教训变为成功的推动器,从而成就自我。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反省能力呢?

1.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自我反省就是对自己的错误进行重新认识,只有在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改正和提高。有的孩子在犯错之后,总是避免恐惧,而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

2.勇敢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

仅仅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当然还不够,还必须勇敢承担错误带给自己的后果。这样不仅是一种责任感的表现,也能够从后果中品尝到犯错的滋味,然后深刻地感受到错误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从而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

3.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说,我们每天都应该进行自我反省,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就进行改正,如果没有就好好保持下去。所以,让自己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不管有没有过失,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最后,我想告诉人们:成长给你犯错的权利,是为了让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让自己得到提高。无论你将做出怎样的决定,肯定会遇到困难,也会遭遇失败,这时候你不能产生自我怀疑的念头,而应该及时反省。请回答下面这四个经典的自我反省的问题:

(1)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

(2)我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收获了什么?

(3)五年后,我要达到怎样的状态?我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成?

(4)当我做这些事情时,我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如何应对?

在你做出某个决定之前,请深吸一口气,然后闭上眼睛,思考这几个问题吧!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头绪不能乱

时间管理专家C.尼尔·斯特莱特有一句名言:“利用好时间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好好规划一下,就会无目的地浪费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就会一事无成。”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那些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人,也无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做决定的时候更是混乱不堪。

很多人都喜欢贪多,在学习与工作中总想一下子就完成好几件事情,这种追求面面俱到的想法,常常让他们一无所获。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轻重缓急的区别,如果你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最应该去做的,那么你永远无法做到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地学习和工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人,他们的手头上明明有一件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可是却选择去做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能够快速而熟练地完成,从而让他们获得一种极大的成就感,相比之下,那些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却因为烦琐和麻烦而被他们抛到了一旁。于是,很多人都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忙碌的假象,他们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可是一天下来却没有把最应该做的工作完成好。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将时间浪费在价值很小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上。其实不管你将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完成得多好,也对自己的决策毫无益处,甚至有可能会因为你做事不分主次,而让自己的决策陷入无比混乱之中。

做事一定分清轻重缓急,不管你有多少事情要做,都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从容不迫地做好你的时间规划,把重要、紧急、非重要、普通的事情划分各个等级,把要事放在第一位。“要事第一”,这也是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成功的决策者永远不会只把急事放在第一,总是让自己拥有行为上的忙碌,甚至沦为压力的奴仆。他们只会把要事放在第一,才能从容不迫,成为决策的主人。

什么才称得上“要事”?这里有两个评定标准:一是具有全局影响力,二是具有长期影响力。如果这两种影响都有,那么就可以称得上“要事”了。比如,销售经理帮助一个销售员谈成一个客户,在多数时候不是要事。而通过或培训技能,或改善销售流程,或优化激励体系,从而提高所有销售员的长期业绩,才是要事。不过,如果是帮助新销售员谈成第一个客户,或者帮助谈成一个长期客户的第一个订单,这才是要事,因为有长期的影响。如果谈成的是业内的标志性客户,也是要事,因为有全局的影响。

在面对“要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持以下三种态度:

1.优先去做

当你面对不紧急的要事和不重要的急事时,应该前者优先,因为不要紧的急事做不做都影响不大,而不紧急的要事却容易被人忽略,因此要先做。

2.集中去做

你可以拿出整场的时间要做一些要紧的事情,比如要事要集中做,留出整块时间来做。比如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CEO贝佐斯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都尽量不安排会议,而是把时间留给自己。他到购物中心购物,看看商场是如何展示商品的。他也花很多时间浏览自己的和别人的网站。而且,他利用这两天向人们致谢。贝佐斯说过:“有许多事情从来都不是最要紧的,向人致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它又非常重要。”

3.经常去做

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CEO乔布斯从17岁开始,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去完成你今天要做的事情呢?”当答案有很多次是“不”的时候,他就知道应该做些改变了。你也应该从中明白,对人生和事业的航向的每一次微调都不紧急,但很重要。如果不经常做,等到彻底偏离航线或者撞上冰山之时再想回头,就晚了。

事实上,那些聪明的决策者从来不会整日瞎忙,他们都明白事有轻重缓急的道理,所以他们在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时,都懂得分清主次,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正如商业巨头罗斯·佩罗所说的那样:“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这位商业巨头明确指出,任何一位追求成功的人士,都必须分清事情的重要性,哪怕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它做好,仍然要将它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就是制订明确的计划了。为了实现你的宏伟目标,你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件事情,从而制订出一个完美而详尽的计划表:

1.确定你的核心目标

在制订计划之前,你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核心目标。一个人可以有一个目标,也可以有无数个目标,你可以把目标都写下来,然后对比选出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目标,再将其他目标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好。这样你不仅能够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还有了行动的方向。

2.写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有了核心目标之后,再根据核心目标写出计划的具体步骤。其中包括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物力,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状态,等等。你还可以将大的核心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的目标,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去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3.按时完成你的计划

行动的最大敌人就是拖延。很多人制订了具体计划,却不能按时完成。所以你必须给自己的计划打上一个“时间戳”。比如你将目标完成的时间定在这周,就一定不能拖延到下周。今天的事情就要今天完成,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要做。

4.现在就行动起来

制订了计划,就要立刻行动起来,不管你的目标有多么宏伟,如果你只是空想而不上路,那么也永远无法到达。

5.随时调整你的计划

另外,在行动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突发状况发生,这时候你就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再完美的计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为哲学家说过:“世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计划也是如此,要随时变化,时刻更新。

总之,当你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应该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走出“瞎忙”的怪圈。计划就是一张线路图,有计划的人才知道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应变心理

美国管理专家理查德·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危机随时可能会降临,很多人因此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且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危机降临之前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危机意识,或许情况就不会那样糟糕了。

什么是危机意识?它是一种超前的心理意识,也就是对于危机的认识与预判。虽然现实中危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是保持危机意识却能够提前预防,就算危机真正降临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如果一个人没有危机意识,那么就会失去学业、事业及生活的重量感,就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开拓创新。正如中国古代圣哲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拥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他总是对员工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总裁张瑞敏每天的心情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经常会说:“别看百度现在是业内第一,如果我们一个月停止工作,百度就完了。”

危机意识真的这么重要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心理学上著名的“青蛙效应”。

心理学家将一只青蛙扔进沸水里,它立刻感受到危险的存在,然后纵身跳出了沸水,安然逃生。可是过了半小时之后,心理学家又将同一只青蛙扔进冷水里,然后用炭火慢慢加热。青蛙不知究竟,在温水中慢慢游动,等它意识到危机时,已经失去了自我脱险的能力。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青蛙效应”。它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迅速变化的环境往往能够调动起机体的反应机制,而缓慢变化的环境却让人无法察觉,这也是最危险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察觉能力,必须高度重视那些可能造成危机缓慢形成的因素。

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危机意识,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劣势,或者是对于自己不利的,才会竭尽全力去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以及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十分满意时,就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失去潜在的进取心与积极性,从而放弃努力,安于现状——这样的状态当然是很危险的,尤其当危机突然降临,人们就会不知所措,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危机情况,如果没有危机意识,那么就无法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这样做错事情也不足为奇了。

在我们的一生中,危机随时可能降临,它出现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天上掉馅饼”。我们也看到,有的决策者在面对这些危机时能够安之若素,仍然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决定,而有的决策者却因此变得方寸大乱,最终做出了遗憾终生的决定。这也告诉我们,应对危机除了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应变心理以及应变能力。

“应变”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指外力和非均匀温度场等因素作用下物体局部的相对变形。心理学上的“应变”则是指周围的环境、条件、对手等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正确地做出反应。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如何,与他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有关,不过也有一些提高应变能力的“应变心理术”可以学习,现在你就可以尝试一下:

1.应变心理术之一:让自己放松下来

如果你一直处于烦躁或惊慌状态,那么当危机降临时又如何做到理性思考呢?任何烦躁和惊慌都能够让你产生许多凭空的想象,还可能歪曲事实,让你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此,你必须学会让自己放松下来,否则应变也无从谈起。

让自己放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下几种:

(1)放松心情,做一些能够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放松身体,做一些轻微愉悦的运动。

(2)停止所有不切实际的想象,因为感觉和想象都不是事实的全部,而通常情况下你会把事情想得更糟糕一些。

(3)正视自己和现实,人们所陷入的困境多数是源于自身,所以对自己和现实有一些全面正确的认识,是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之一。

(4)要相信自己的决定,不要因为危机的出现而怀疑自己。

(5)如果你此刻感到一点也不轻松,那么就不要随便做决定。

2.应变心理术之二:要学会高枕自问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学会自问,最好能够将这些问题写在纸上。这样便能够让你惊慌失措的身心稳定下来。一般自问的问题有:

(1)是什么导致危机的出现?我有能力应对吗?我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难,也太看低自己的能力了?我是不是失去了应对危机的自信心?

(2)这些危机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最坏和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3)危机真的会发生吗?是不是在它发生前可以避免呢?

(4)我是不是在自寻烦恼?所谓的危机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吧?

3.应变心理术之三:保持心理平衡度

有研究表明,保持心理平衡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应变能力。要保持心理平衡度,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要学会宽容自己,你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就算做错了决定也要原谅自己。

(2)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往往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失误。接受这一事实不仅能确保你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还能使自己更快地向事业的成功目标挺进。

(3)不要对自己或身边的人抱太大的期望,如果你希望所有人的言行都能够符合自己的心意,那么只会是自寻烦恼。

(4)时刻做好准备,心理平衡的核心在于对可能出现的麻烦预先有所准备。这是每一个在突变降临时心理仍保平衡的人所天天执行的原则。

4.应变心理术之四:身心一定要舒畅

掌握应变心理术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身心的舒畅,这也就是应变希望获得的结果。可是在危机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身心的舒畅呢?最有效的方法是:

(1)感恩生活,永远保持自己的童心,留意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珍惜拥有的一切。

(2)和快乐、开朗的人做朋友,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多的快乐,也让你的交友圈子充满欢声笑语。

(3)不断学习。学习的过程可能有点枯燥,不过学成之后的满足感却是极大的快乐。

(4)只要条件允许,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玩一会儿游戏等。

(5)笑容最能够代表快乐,时常把笑容挂在脸上,你的快乐也难以消失。

如果你能够学会以上四种“应变心理术”,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了。

把精力放在同一个目标上,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瞎忙族”整天都在感叹:“工作太忙碌了,生活节奏太快了,时间总是转瞬即逝!”可是他们又将所有的时间用来瞎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少会专注于同一件事。

世界上最著名的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一个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好得多,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这便是专注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人整天都忙忙碌碌,最后却与成功渐行渐远,也是因为缺乏专注。其实,很多人都很努力,也拥有成功的才能,只是因为缺乏专注的精神,才让自己不断瞎忙,最终碌碌无为。专注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容易利用好时间。看看世界上那些知名的企业和一些名人,都是因为专注而闻名世界的。比如英特尔专注生产处理器、可口可乐专注生产饮料,等等。因为懂得专注,才将成功紧紧握在手中。

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是因为努力勤奋以及对于某个目标的专注力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在一次记者会上,他说:“当我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时,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这一件事情了。”卡内基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因为专注地付出与努力,才让他登上了人生与事业的巅峰。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是如此,他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只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就会不遗余力地将它做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认为,只有专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进行高效能的工作。他说:“专注就是始终坚守自己的方向,在任何诱惑面前都如同锚碇般坚毅稳定;专注将自己的所有能力都锲而不舍地放在同一件事情上,而不会感到厌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习惯于将精力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我只会做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同一个目标上,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确实,很多“瞎忙族”缺少效率,就是因为缺少专注的精神。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所以常常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无数件事情,结果注意力不断分散,脑中一会儿想着这件事情,一会儿又想着另一件事情,这样工作效率自然大打折扣。事实上,你完全可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这件事情上,将它处理完毕之后再进行其他的工作,这样工作效率反而会大大提升。

很多“瞎忙族”工作的时间不短,工作也很努力,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其实他们比谁都明白,自己效率过低的主要因为就是缺少专注。他们不断忙碌着,不断进行学习和工作,可是最后进入他们脑子里的东西却少之又少,真正做出的成果几乎没有,这便是缺少专注的“瞎忙”。很多人不容易集中自己的精力,因为外界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对他们造成干扰。比如有的人在下雨天工作效率低下,因为“阴雨天使自己的情绪低落”。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各种零碎的事情上,他还有什么能力去做好事情?也许你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这时你的电话响了、同事走过来和你聊天、上司又将其他任务交到了你的手中,这时候你的思路是不是变得混乱了,感觉手上的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呢?

专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在一个人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哈佛大学的第22任校长洛厄尔所说:“想让一个人的大脑发挥最佳的状态,那么就让它不间断地处理一件事情,这样专注地去做、去想,最后必定会取得最好的成效。”

一直以来,“股神”巴菲特都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投资家,因为他的长期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但也有不少人因此断言:“巴菲特只是比较幸运而已。”不过,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源于专注的力量。平时,巴菲特除了热衷于商业活动,对于其他的一切——比如文学、艺术、科学、建筑、旅游等,都毫不关心。他只会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巴菲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将自己最喜欢的自动换币器带在身上。10岁的时候,父亲决定带他外出旅游,而他执意要去的地方,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后来,巴菲特读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便放出豪言,称自己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要知道,当时的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一个孩子敢放出这样的豪言,真是太胆大了,听上去甚至很傻。可是巴菲特却做到了,他不仅成了百万富翁,而且一度登上了福布斯财富榜的榜首位置。

1991年,“股神”巴菲特和另一位超级富豪比尔·盖茨见面了。尽管巴菲特要比盖茨年长25岁,不过对于这位聪明而有才能的人,巴菲特还是十分欣赏的。两位富豪的见面自然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两人在福布斯财富榜上竞争激烈,还时常被人们拿来比较。

只是这次会见,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唇枪舌剑,相反,两人的聊天十分愉快。

巴菲特从来不喜欢拐弯抹角,即使在与盖茨的聊天中,他也直奔主题,问了盖茨许多信息技术产业的问题。比如,IBM公司未来的发展走势是否会成为微软公司最强劲的对手,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主要原因,等等。盖茨都一一做出了回答。

两人边走边聊,从室内走到室外,一直到夕阳西下,两人的聊天也没有结束。在共享晚餐的时候,主持会议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巴菲特和盖茨的回答都是“专注”!

巴菲特说:“可能在场的人都对‘专注’有所了解,也明白专注的真正含义。什么是专注?专注就是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对完美的追求,也是我前行的重要指南。有了专注,你就有成功的保障……”

对于“瞎忙族”来说,专注能够有效地帮你脱离“瞎忙”的怪圈,当你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放到某一件事情上时,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管这件事情有多么的枯燥乏味,只要能够投入进去,都能够从中体会到乐趣,并且提高效率。

专注力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无法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也必然不知道如何放松自己。因为专注与放松本来就是一体的,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上的正反两面,懂得专注做事,才懂得适时放松自己。

现代社会最讲究的就是高效,这也是“瞎忙族”的死穴。如果你想成为巴菲特、盖茨那样的商界名人,那么就必须让自己变得专注起来。在工作中做到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不仅是务实敬业的良好体现,也是高效能人才必备的职业品质之一。“瞎忙族”可能都很困惑,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情,可是却不由自主地分心,这该怎么办呢?其实,一个人的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让自己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1.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也许你手中的工作烦琐而枯燥,让你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如何将它处理好。这时,你不妨先做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当你开始投入精力之后,就会发现你不感兴趣的部分也渐渐变得易于解决了。

2.让自己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的专注力和他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睡眠以及精神状态,那么就能够集中精力,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如果你整日精神萎靡,没精打采,就算想要专注也无法做到了。所以,当你的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就让自己休息一下,调整好状态再全力出发!

3.让周围的环境变得安静起来

外部环境的干扰,很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比如在无比嘈杂、噪音扰民的工地旁,即使再伟大的作家也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写作。因此,你要努力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当四周的声音消失,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

4.善于排除内心的干扰

有的人在安静的环境中也无法专注起来,这就和自己内心的骚动不安有关。你可能正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可是脑子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情,并且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充斥着。这时候你就要排除这些内心的干扰,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要知道内心的干扰要比环境的干扰严重。

当你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了,每天的忙碌也不再是“瞎忙”。因为专注地付出,你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还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果。如果你还心存疑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尝试吧!只要勇于改变,就能体会到专注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