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灭高句丽的计划
唐朝新皇帝太宗对高句丽的态度远比父亲强硬。太宗出于对个人荣耀的渴求,以及一雪前朝隋朝所蒙受的历史耻辱的欲望,打算消灭只有意在朝鲜半岛建立霸权而对唐本身并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高句丽。唐朝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北部。11 631年,太宗以收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阵亡士兵的遗骸为名,派将士前往辽东城(今辽宁中部的辽阳)。唐军在收集尸骨时,拆毁了高句丽为纪念对隋战争胜利而建的“京观”(即战殁隋军士兵的骸骨堆),表明了唐帝收复朝鲜半岛北部的意图。荣留王惊恐万分,担心唐军可能来袭,命人沿从东北的扶余城(今吉林农安)到西南海岸(位于今辽宁营口)的边境线修筑长城,12双方的关系日趋紧张,唐朝的一些大臣主张立即对高句丽用兵,太宗没有采纳。13唐和高句丽的关系虽然暗潮涌动,但是表面上一切如常。640年,高句丽世子入唐进献方物,太宗对他礼遇有加。14
然而,与此同时,太宗不动声色地开始搜集高句丽的军事情报。他命兵部职方郎中陈大德负责接待高句丽世子,15随后又在641年派其出使高句丽。陈大德此行的目的实际上是实地侦察。他每到一个高句丽城市,就给当地官员送上精美的唐丝帛,然后对他们说:“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当地官员收下礼物后,大都欣然陪同他参观游览,全然不知他们已经让陈大德进入了在双方未来的冲突中可能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641年阴历八月,陈大德从高句丽返回,向太宗做了详细汇报。他说:“其国闻高昌灭,大惧,馆候之勤,加于常数。”不仅如此,高句丽重臣大对庐(官职名)曾三次来使馆,高句丽王在接见使者时也在旁边布置了大批士兵。太宗回答道:“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今山东莱州),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16
这是太宗首次透露对高句丽的作战计划。他打算两面出击,以钳形攻势夹击高句丽。但他出于两点考虑,没有匆忙出兵。首先,当时的山东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河南省的一部分)尚未从隋朝的苛政中恢复元气,无力支撑一场对高句丽的战争。当年,一些人为避征戍甚至不惜自残。有的人砍掉一只手,有的人剁掉一只脚,他们称被砍掉的肢体为“福手”“福足”,因为作为残疾人,他们得以免除兵役。这种极端做法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时期。17
其次,太宗还希望等到高句丽因内乱而元气大伤之后再动武。机会终于在642年出现。当年,荣留王铲除高句丽东部的部落首领渊盖苏文的计划失败,后者为反制而发动了血腥的政变,杀死了荣留王和百余名大臣。渊盖苏文是个不得人心的首领,当初他继承父位时就曾遭到部民的反对,他不得不在众人面前鞠躬道歉,恳求他们允许自己暂代首领之职,并许诺如果玩忽职守,可以将其罢黜。众人这才勉强同意让他成为首领。但是,渊盖苏文掌权后,很快就暴露出了残酷无情、独断专行的一面。荣留王对渊盖苏文非常不满,和主要大臣商议如何除掉他。渊盖苏文听到风声后,集合部众制定了对策。不久后,他邀请高句丽诸位官员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他们刚一到场,就悉数被杀害。随后,渊盖苏文带领属下冲进王宫,杀死荣留王,并碎尸数段,丢弃沟中。荣留王的侄子宝藏王(642—668在位)被立为傀儡君主。此后,渊盖苏文以铁腕手段树立个人权威,独揽大权。18
高句丽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给了唐太宗动武的理由,他宣称要兴兵讨伐渊盖苏文。太宗对长孙无忌说:“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且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长孙料想高句丽可能已经对唐朝有所防范,告诫太宗不要轻举妄动。643年,唐廷首次对渊盖苏文事件做出反应,在遣使参加荣留王葬礼的同时,也承认了新的傀儡王。19但当年晚些时候,唐廷下诏威胁渊盖苏文,如果高句丽不停止骚扰新罗,唐将兴兵讨伐。渊盖苏文对唐廷的警告置之不理,声称将继续采取军事行动,直至从新罗手中收回所有失地。20
渊盖苏文直截了当的拒绝激怒了太宗,后者在644年宣布将亲征高句丽。太宗还以道义为名替这次干涉辩护——渊盖苏文有弑君之罪,又侵犯邻国,高句丽理应受到讨伐。唐朝皇帝御驾亲征是史无前例之事,很多大臣反对太宗的决定。但太宗认为,亲征对鼓舞士气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唐军士兵对隋征高句丽的失败仍然记忆犹新。
太宗曾询问李靖,高句丽之役当如何用兵。李靖答道,唐只需三万士兵就能取胜。太宗显然大吃一惊。他问道:“兵少地遥,何术临之?”李靖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臣以正兵。”所谓“正兵”,就是按照传统的大规模正面进攻的方式部署兵力。与之相对的是“奇兵”,即以机动兵力从后方或侧翼攻击敌人。21就这样,征高句丽的军事策略在641年便确定了下来。唐军将对高句丽发动钳形攻势,步骑兵从北方的陆路发动正面攻势,水师在南方的高句丽都城平壤附近登陆,水陆并进,从两个方向夹击高句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