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及其对突厥的融合政策
东突厥汗国的灭亡,给亚洲北部和东北部的部落首领传达了一个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唐王朝已取代突厥成为他们的新主人。亚洲地缘政治的这一根本性改变,促使许多部落首领亲自或遣使前往长安,向唐廷表示效忠。他们力劝太宗采用“天可汗”的称号,相当于承认他是所有草原游牧民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太宗接受了这个称号,并深深地以此为傲。这意味着他摒弃了传统的华戎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观念,成功地同时成为二者的主人。
唐朝官员就如何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多次展开激烈、冗长的辩论。太宗最终决定采用融合政策。突利和其他主要突厥首领——连同他们的部队——被纳入唐朝军事体系之中。他们被任命为都督,负责管理投降的突厥人,其他部落首领也被授予唐朝军衔。大量突厥人迁入唐都,为唐廷服务。125其他的则被重新安置在河北和陕西北部。630年阴历五月,太宗在训诫突利时,道出了融合政策的意图,他想让突厥为唐廷守卫北部边境,“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126该政策在实施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633年阴历十二月,太宗狩猎归来,为父亲举行酒宴。其间,颉利奉已经逊位的李渊之命起舞,南方某部落的首领奉命赋诗。李渊显然对这些部落首领的顺从满心欢喜,他对儿子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127
不过,融合政策的推进没有唐廷预期的那么顺利。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内附的突厥人很快就成为棘手问题。居住在唐都的突厥人对自己的待遇颇有怨言,他们觉得自己被唐廷当成人质,因此常常骚扰当地居民以泄私愤。还有一些人无法适应农耕生活。639年,当太宗在长安以西一百二十多公里的离宫九成宫避暑时,突利之弟甚至企图行刺他。128这一事件重新引发了唐廷关于应该如何安置突厥的争论。这次,大多数唐廷官员都认为,允许突厥居住在黄河以南会对唐廷构成潜在威胁。于是,唐廷在641年年初将十多万突厥人重新安置到黄河以北,允许他们在定襄城附近设立牙帐,并任命阿史那思摩为新统领。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