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与东突厥
当未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时为唐国公的李渊在太原密谋反隋时,他在与突厥的关系中显然居于弱势。突厥自六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击败室韦(在今黑龙江)、北边的契丹和柔然22、吐谷浑(在今青海)、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及中亚的嚈哒,一跃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唐代史家在记载这个幅员辽阔的突厥汗国时称“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23,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并拥有“控弦百余万”的庞大军队。24但到了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突厥汗国因内乱分裂为东突厥(599—630)和西突厥(603—658)。25东突厥因比邻隋地,对隋末几股互相竞争的地方割据势力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割据势力的首领已经占据了行将灭亡的隋朝的北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与东突厥接壤的郡县。他们意识到,突厥既可能成为有力的外援,也可能是潜在的威胁。大多数割据势力首领向东突厥统治者始毕可汗(609—618在位)26称臣,接受了突厥封号和狼头纛,以求能够得到这个北方强权的支持和保护。27
李渊十分谨慎地处理与东突厥和魏刁儿(一作魏刀儿)的关系,魏刁儿是一个活跃在太原以南,拥有十万从众的叛军领袖。在太原起兵的李渊正好被夹在突厥和魏刁儿之间,他必须尽全力避免腹背受敌这一最坏情形。李渊对儿子李世民说:“然历山飞(魏刁儿的绰号)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28因此,李渊的当务之急是与突厥修好,确保太原无虞。只有这样,他才能解除后顾之忧,攻打西南方向的隋都大兴城。29
616年与突厥打交道的亲身经历,使李渊更加相信自己绝非多虑。这一年,隋炀帝命令李渊和马邑郡守北备边朔,阻止突厥南侵。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自从615年隋炀帝及其随从在北巡途中被突厥骑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之后,隋廷的防御体系实际上已经瘫痪。突厥围困雁门一月有余,其间还洗劫了雁门郡四十一座城池中的三十九座。尽管突厥最终解除了包围,炀帝侥幸躲过一劫,雁门郡却从此成为反隋势力滋生的温床。30但是,李渊不能违抗圣旨。他在不得已赴命之际私下对部下说:“今上甚惮塞虏,远适江滨,反者多于蝟毛,群盗所在蜂起。以此击胡,将求以济天,其或者殆以俾余。我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在兹一举。”31其实,李渊以当地反隋势力阻止突厥南下的设想根本不切实际,他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扭转对突厥的弱势。尽管如此,李渊的这段话表明,他早在616年就构想出了应对突厥的策略,其核心是“和亲而使之”。但成功运用这一策略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是对李渊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