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晚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慈禧太后爱学习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的出身不高,其父亲不过是四品官,也不是什么名门大族。因此,其早期的文化水平并不高。

辛酉政变成功后,给事中孙楫向两宫太后奉上《帝鉴图说》一书,想以此书作为小皇帝载淳的启蒙教材。《帝鉴图说》是明朝内阁大学士、万历朝首辅张居正为当时10岁的小皇帝朱翊钧编的特殊教材。

说起来,这个教材很有特点。它根据小皇帝的年龄段,将历代帝王励精图治或胡作非为的案例用一个个小故事并辅以插图的形式编成,十分生动而有趣。

慈禧拿到这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本后,她还没来得及给儿子看,自己倒先被里面的故事迷住了。于是她将图书留下,每天都要仔细研读。

诚实地说,对于慈禧当时的文化水平而言,这样的书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来,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启文又给慈禧上了一道折子,建议将“列圣实录宝训”和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事实经验汇编为一册,以供两宫太后参考。

慈禧非常欣赏这个建议,于是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马上进行编写,以备她学习参考。

这本书编写好后,慈禧特赐名为《治平宝鉴》,并不时地安排学识出众的大臣进行讲解。譬如翁同龢就先后为两宫太后讲解了宋、金、元、明四朝的帝王政治事迹,共十五个专题。

在大臣的讲解过程中,恭亲王、醇亲王,还有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等也随同听讲,慈安和慈禧则坐在黄色帷幔内的御座上听课学习。有时慈禧还会问一些问题,学习态度十分认真。

应该说,年轻时的慈禧还是很热爱学习的。她并不是把书籍作为摆设来附庸风雅,而是实实在在地从书本中学习治国的经验教训。

平日的闲暇时光,慈禧也会写一些大字或者描几笔画,从中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

慈禧也许并不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但她一定知道汲取各种知识对她提高政治操控和驾驭群臣的能力有帮助。这于国于民于己,倒也不算太坏。

不过,爱学习虽然是好事,但不能操之过急。譬如同治四年(1865)时,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闹矛盾。

慈禧太后在朝议中拿出一份她亲自书写的谕旨(以同治皇帝的名义拟定),曰:

“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这份谕旨有点儿意思,虽然语句还算通顺,大意也算明白,但在这不足三百字的谕旨中,慈禧至少有十一处错别字(括号为改正的字)。这也显示了她当时真实的汉文水平。

从慈禧亲拟的这份谕旨可以看出,她全然不顾自己的汉文水平不足以达到拟诏要求的弱点,竟然不怕天下人耻笑,就炮制了这样一份东西,并要求经内阁直接发出而不必经过军机处。

这种严重违反祖制的事情,也足见她当时要惩处奕訢的急切愤恨之心。

慈禧和奕訢到底有什么矛盾?野史中曾记载过这样几件事情:

某次,慈禧与奕訢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吵了起来。慈禧愤然之下怒斥奕訢:“你事事与我为难,我要革你的职!”

奕訢却不甘示弱地回敬说:“臣是先皇第六子,就算太后能革我的职,也不能革我皇子的身份!”

也有人说奕訢每次入宫议政,太监在给太后和皇上献茶时,慈禧也会命给奕訢献茶。

有一天,召对的时间长了点儿,而慈禧又忘了让太监给奕訢献茶,结果奕訢一时忘了尊卑,就径直拿起案上的御茶喝了。

喝到一半,奕訢才发觉这是小皇帝的御茶,赶忙放了回去。而在这时,奕訢的无意之举却被慈禧给记了下来,并认为这是有意挑衅小皇帝和太后的权威。

再有,奕訢在被两宫太后召对时,有时会因没听清楚或没听明白而请慈禧重述一遍。这往往被慈禧认为奕訢是故意佯装没听到,有意捉弄并轻侮自己。

还有,奕訢和太后意见不同时往往高声抗辩,这让慈禧感觉到奕訢因声望渐隆而对她们日渐傲慢无礼。小叔子成天在外面风光,以为她们在深宫中什么都不知道,并由此不把她们放在眼里。这非常伤慈禧的自尊心,由此才会有这一场风波。

从这个事件也可以看出,经过慈禧这么一闹,奕訢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致其权力被大为削减。

更糟糕的是,奕訢遭此打击后,锐气也被削减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