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
本节所述之场官,专指考场中负责各项考务管理工作的官员,以区别于负责阅卷的考官。场官又称闱官、入场官员,在某些情况下亦可统称为“考官”。具体而言,乡试之场官包括总掌考务之监临、提调等董理重员,以及分办印卷、受卷、弥封、誊录、对读、搜检等具体事务的执事官员。场官除在内帘办事的监试、收掌外,均在帘外执事,故又称“外帘官”,亦与“内帘官”一并统称为“帘官”。
对于科举考试而言,场官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为科举考试是一项社会考选活动,涉及面十分广泛,每届试期,全国十余万考生分赴十几个考场,从考生入场到录取发榜,前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没有对考试流程的有效控制,没有对考场秩序的严格管理,科举考试是难以正常进行的。清代场官之设置,以及对考场的监管,正是要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进而维护科举之声誉。
清代有关场官之条例,可谓完善而严密。
一、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
科举考试为抡才大典,为体现朝廷的重视,每届考试必以大员临场,以纠察关防,总管考场的各项事务。清代称这些临场大员为“董事重员”。各省乡试之董事重员为监临、提调、监试;顺天乡试以其地位特殊,除监临、提调、监试外,尚仿会试例,设有搜检王大臣、稽查大臣、弹压官。
1.各直省乡试之董事重员
各省乡试之监临,为场官中职位最高者,负责总摄场务。除主考及同考官外,考场所有执事官员皆归其管辖。顺治二年(1645年)定:各省乡试均设监临一人,由巡按御史充任。(363)后因巡按御史于顺治十七年裁撤,故康熙二年(1663年)题准:各省巡按,已经裁撤,用该巡抚为监临。江南省,由江宁、凤阳、安徽三巡抚依次任监临,永著为例。(364)六年,江南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然乡试依旧为一闱,故以江苏、安徽两巡抚轮任监临。乾隆十七年(1752年)鉴于“巡抚膺封疆之寄,职守綦重,其督抚同城者,尚有总督可以综理,若专系巡抚驻扎省分,及虽与总督同城而该督因事他出,则止巡抚一人在省,循例入闱,于地方不足以示弹压”,故特颁旨,对督抚同城之省分,准仍照旧例,由巡抚监临;而专系巡抚驻扎省分,应于布政使、按察使内酌委一员入闱监临,巡抚于三场点名时仍督同布政使或按察使搜检。(365)此规定尚未执行,至十八年乡试前,臣工有言:布政使、按察使事务最为繁重,不便行调入闱,且布政使、按察使不足以约束兵丁。遂颁旨:“专驻巡抚省分,亦仍令巡抚入闱,督率弹压,俟三场完竣后即行出闱,交与所委之司员在内办理,庶关防严肃,于地方、场务,均昭慎重。”(366)二十一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请:嗣后各省巡抚监临,俱于八月二十日后出闱,其闱中事务交与提调、监试督率办理,不必令布政使、按察使入闱。礼部议准,且定:巡抚出闱后,委派抚标中军官驻宿贡院外,巡逻稽查,以昭严肃。(367)二十四年特别强调:“嗣后各省监临及提调、监试之道员内,如无科目出身之人,即于两司(即布政使、按察使)内科目出身者酌派一人入场。”(368)这是对董事重员提出的新的要求,即董事重员中必须有科目出身者。三十年复准:各省乡试,巡抚监临,统理诸务,其入闱、鹿鸣等筵宴,向设于布政使衙门。嗣后改设于巡抚衙门,惟江南监临系江苏、安徽巡抚轮值,均不与贡院同城,另设公所,以巡抚主其事。其出榜钤印,均用巡抚关防。(369)五十八年,以推行乡试覆试法,遂定:督抚同在一处者,仍用巡抚监临,榜后交与总督覆试;只有巡抚省分,着派布政使会同邻近提镇一员监临,榜后交与巡抚覆试。(370)五十九年停乡试覆试之例,“其巡抚监临之例,仍照旧办理”(371)。至此,各直省俱以巡抚监临,惟四川巡抚系总督兼管,即以总督为监临;江南则以江苏、安徽两省巡抚按科轮派。(372)定制,督抚因事不能入闱监临者,则奏请派员代办,(373)或委布政使,或委学政。(374)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甘肃分闱乡试,宜仿四川例,以总督入闱监临。(375)
各省提调,地位略次于监临,负责统筹安排考场内外各项事务,以及董率营弁,搜检士子。各省初设二员,一正一副。康熙二年(1663年)题准:提调用布政使司官二员。如布政使署监临事,以按察使充提调。如以按察使署监临事,以守巡道充提调。(376)雍正七年(1729年)奉上谕:“各省乡试旧例,以巡抚为监临,布政使为提调,道员为副提调,按察使为监试,道员为副监试。朕思藩臬二员乃通省钱粮、刑名之总汇,入场一月有余,将地方公事沉搁迟延,于官民均为不便。况场务既有道员二人,则科场之事,已有大员料理,不必又用藩臬。从今科为始,各省以道员一人为提调官,一人为监试官,永著为例。”(377)至此,形成定制:各省乡试,由督抚于该省道员内酌取由科目出身者一员委充提调官。如道员内无科目之人,仍以科目出身之两司派充。(378)
各省监试,又分为内、外监试。内监试,又称内帘监试,掌纠察阅卷事宜,属内帘官;外监试,又称外场监试,掌纠察考场纪律,属外帘官。各直省初设二员,一正一副,均属外帘。康熙二年(1663年)题准:监试用按察司官二员。如按察使署监临事,则以守巡道充监试。雍正七年(1729年)停藩臬二司入闱,监试裁为一人,以道员充任。其选任同提调例。(379)乾隆元年(1736年),因各省乡试多有同考官争卷争中额之弊病,(380)翰林院侍讲邹升恒奏请各省乡试均添设内帘监试官。(381)礼部复准:外省乡试照顺天之例,添设内帘监试官一员,在道府内派用,如道府人不敷用,于同知内拣选,就近派委。(382)初设内帘监试,各省多不重视,只令其在内外帘之间办事,而对内帘阅卷、荐卷、供应水菜之事,绝不稽察。六年,吏部左侍郎蒋溥奏称:乾隆元年添设内监试官,各省未解原议,因循旧习。应再申明定例,通行各省抚臣,令内监试官移入内帘列坐,专司办理内帘供给、督理匠役等事。且各房荐卷,令其验明登号,再送主考官。礼部议准。(383)至此,内帘监试之设置、职掌遂成定制。
2.顺天乡试之董事重员
顺天乡试之董事重员,其设置、选派多与会试相同,而有别于各直省。顺治二年(1645年)定:顺天乡试用监试御史二员,入场总理诸务。由顺天府咨呈都察院,转咨礼部,坐名题差。(384)又定:京闱监试御史,以一月前题请,即于钦点次日入院。(385)因坐名题差只是提出二位御史之名备选,无挑选余地,故康熙三年停坐名题请之例,改为通行开列,即将可备选拔御史之名全部开列,奏请简用。(386)后同各直省,以监临总摄场务,例设一员,以顺天府尹充任。(387)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奏准:嗣后顺天乡试监临,礼部将科甲出身之满洲侍郎、汉侍郎以下,三品卿以上,通行开列,请旨各派一员,于关防统辖,更为慎重。(388)五十三年戊申科乡试,奉旨派出之监临,俱非科甲出身,嗣后礼部将不由科甲出身之大员衔名一并开列。(389)五十四年,礼部铸“钦命监临”关防一颗,每届点出监临之后,即交该员带入场内,于试卷送进时钤用,以防盗换。(390)是为各直省所无,以示京闱之重要。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议准:为严密关防起见,顺天乡试监临,应照会试知贡举之例,待揭晓后出闱。(391)道光元年(1821年),监察御史朱鸿奏称:顺天乡试监临,原系兼管顺天府尹或府尹轮充。嗣因府尹充派不过一二员,恐吏胥或有预为揣摩等弊,于乾隆五十二年改派。伏思监临督率外帘诸务,于内帘取中之事向不与闻,无关弊窦,且外帘佐杂各员,俱系府尹所属,三年计典,统归考察。以府尹充监临,管理闱中一切事务较为便利。嗣后乡试汉监临,于兼管府尹及府尹内奏请钦派。因府尹有地方之责,未便久在闱中,致旷职守,待文闱三场完毕,及宗室士子试毕,该府尹即行出闱,至文闱揭晓时,仍进贡院,共同拆卷。满洲监临一员,仍将满洲侍郎以下,三品卿以上堂衔,奏请钦派。所有场中誊录、对读各事宜,汉监临出闱后,专令满洲监临稽查督率。俟文闱揭晓后满洲监临即接办翻译乡试事宜。(392)礼部议准,遂成定制。依例,顺天乡试选派满、汉二位监临,由礼部于七月上旬奏请钦派。如遇升迁、事故,另行开单奏派。(393)
顺天乡试之提调官,例以顺天府丞充任,相沿未改(394)。其职掌与各直省略同。至监试官,则多有变化。顺天乡试之监试,包括外场巡察、内场监试、内帘监试。初以监试御史二员总理场务,巡察御史二员搜检诸生入场,是为汉员。顺治十二年(1655年),增满监试、巡察御史各二员,(395)均在外帘执事。康熙三年(1664年)题准:会试及顺天乡试,监试、巡察御史,停坐名题请之例,改为通行开列,密请钦点,并与主考、同考官一并题请。(396)十一年,礼部题准:“顺天乡试及会试,请照旧例,仍用满、汉监察御史料理场务。”(397)十七年,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枢条议添设内帘监试满、汉御史各一员,专察内帘诸弊。十八年议准:“顺天乡试,内帘增设满、汉御史各一员,不与文事,专司纠察。其封门、发题、进卷、分卷关防诸事,均令管理(旧系正副主考管理)。会试亦如此例行。其新设满、汉御史与内外监试御史一同列名奏请简用。”(398)二十六年,以内帘监试御史不与文事,实属无益,遂停派。(399)二十九年,工科给事中何楷疏请复设内帘监试,未准。三十八年十一月,陕西道监察御史李先复再次题请,复设内帘监试,以杜弊端。(400)三十九年正月,礼部议准:会试并顺天乡试,内帘仍设满、汉监试御史各一员。(401)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奏准:顺天乡试及会试,外场、内场、内帘等三处监试御史,向例惟将资浅者依次开列二十员,指定所司之事,请用十员。嗣后除有差使外,一体通行开列。(402)五十四年议准:嗣后应派监试满洲御史四员,汉御史四员。题请时将科道衔名通行开列。(403)道光十五年(1835年)议准:监试科道,向有八员,足敷点名、散卷,其四员即令会同监临等官逐号清查。如稽查不力,致有乱号等弊,将监临、监试等官,交部议处。(404)光绪十三年(1887年)奏准:“顺天乡试,增建号舍三千间,在东西文场之后,添设监试满洲科道、汉科道各一人,专司后场稽察、弹压事务,毋庸赴龙门点名散卷,俟士子三场完竣,即行出闱。”(405)至此,顺天乡试共有监试官十二人,其中内帘监试二人,内场监试八人,外场监试二人,满、汉御史各六人。
此外,顺天乡试尚有与会试一体设置的搜检王大臣、稽查大臣、弹压官等。
搜检王大臣,始设于乾隆九年(1744年)。时以夹带严重,而搜检条例形同虚设,“以官卷、旗卷,监试官碍于情面,兵役等畏其声势,遂致民卷难于独严,一例虚应故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励宗万奏请派亲信大臣临场,监督兵役,先从官卷、旗卷严加搜检,其余一体遵行。得旨允行。(406)是年搜检效果极佳。十二年奉上谕:着照上科之例,派大臣、侍卫等员,严加搜检。(407)后会试亦仿此例行,并形成条例:顺天乡试及会试,监同搜检士子之乾清门大臣、侍卫,礼部行知领侍卫内大臣,自行奏派。如遇皇上出巡,礼部先期奏明,将亲信大臣,并侍卫,交留京王大臣奏派,并知会领侍卫处。得旨后通知各衙门并顺天府。(408)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谕:“向来乡会试届期,礼部于奏派搜检王大臣后,复奏派亲信王大臣会同搜检。其所开衔名,即系奏派搜检王大臣单内未经派出之人,名实不符,竟系具文。嗣后乡会试,着礼部即于奏派搜检王大臣时,声请多派数员,其亲信王大臣毋庸另行奏派。著为令。”(409)道光十五年(1835年)奏准:嗣后乡会试派出之搜检王大臣分别于贡院、砖门两处稽察搜检。(410)后又修定条例:搜检王大臣,礼部于七月上旬(会试于二月上旬)移取亲王、郡王、大学士、内阁学士、六部、都察院堂官,都统、副都统、护军统领等衔名,缮写夹单,先请简派贡院门搜检王大臣,再请简派砖门搜检王大臣。(411)
稽查大臣,设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以整顿科场弊端,严肃场纪,礼部奉旨:本年顺天乡试特派大臣,会同顺天府尹于龙门内严加查察,以防接谈、换卷、乱号之弊。(412)后,会试亦仿设,且定:顺天乡试及会试官员运送供给夫役进院,及各官跟役铺陈进闱,添派稽查大臣数员,同御史搜检。移取亲王、郡王、大学士、六部、都察院堂官,都统、副都统、护军统领等衔名,缮写夹单,与砖门御史同日奏派。(413)道光十二年(1832年)定:“嗣后贡院考试文乡会试及翻译乡会试,着都察院衙门奏派满、汉堂官各一员,专司稽查。”(414)
弹压官之设,旨在防止士子闹事,维持考场秩序。因为参加顺天乡试的人员比较复杂,不仅八旗子弟多,而且官员子弟亦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复准:“举子进院,除巡绰等官照常派出外,或参将,或游击,增派一人,坐明远楼前,同御史管理,试毕出场。若管理不严,将该管官治罪。”(415)是为派弹压官之始。然绿营军官对八旗士子难以约束,故五十四年定:“京闱乡会试,两翼各派都统一员,副都统二员,带同参领各一员、章京各二员,入场约束八旗士子。试毕出场。”(416)六十年定:八旗都统等待发榜后一同出场,以严关防。(417)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三场试毕,举子出场时,副都统、章京等官即可出场,不必待发榜。(41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奏准:“嗣后乡会试,无论满、汉士子,俱责令副都统二员会同监试御史弹压。”(419)时弹压官由兵部题请,礼部先行知会,与考官本同时密题。(420)嘉庆初,宗室乡会试成为定制。七年(1802年)谕内阁:“向来乡会试时,原派有副都统二员入闱,足资弹压。现在宗室应试,既改令与士子同日进场,所有原议另请奏派宗人弹压之处,着行停止。”(421)道光十一年(1831年)定:士子入场,步军统领专派在京总兵一员,酌带弁兵数十名,分巡各砖门,督率参守等官,饬令士子按牌听点,应名给签。(422)
二、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
科场之执事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配合阅卷的外帘四所官,即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以及内外收掌官、印卷官等,是为场内执事官;一类是保证考试正常进行的考务官,包括搜检官、巡绰官、供给官、督牌官等,是为场外执事官。就执事官分类而言,乡会试大体相同,均有场内执事官及场外执事官。然就乡试而言,各直省所设执事官(包括供事人役)大体相同,惟顺天乡试与各直省不同,而与会试同。
1.各直省乡试执事官
各直省乡试,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四所官,分别设二三人至五六人不等。最初一般以每所四员为正额,后据应试人数多寡而增减。乾隆朝多有省分减四所官定额,如乾隆三年(1738年),裁减湖南誊录所官一员,对读所官二员,减山西受卷、誊录、对读三所官各一员;十三年,减陕西受卷、誊录、对读三所官各一员;十五年,减云南受卷、誊录所官各二员及弥封、对读所官各一员;十八年,减广西受卷、誊录所官各二员;三十七年,减湖北受卷、誊录、对读三所官各一员。而同治、光绪年间又不断增额,如同治四年(1865年),四川添设受卷官二员,弥封、誊录、对读官各一员;五年,广东添设受卷、弥封、誊录、对读所官各一员;十一年,福建添设对读官二员,共为五员;光绪十一年(1885年),湖北添设对读官一员,使四所官各定为四员,山东亦添设弥封所官一员,以还四员之定额。(423)四所官员额之减增,与各省乡试同考官额之变化大体同步,均取决于应试人数的增减。
受卷官负责收取每场试卷,每收一卷,均在卷面上盖有自己衔名的戳记,每十卷为一封,送至弥封所,并在查收士子试卷后发给一牌,作为出场之凭证。弥封官,负责对士子试卷的糊名、编号、用印,然后送誊录所。誊录官负责组织将弥封之试卷逐一用朱笔誊录,并在朱卷上戳印自己的衔名,连同士子之墨卷送对读所。对读官负责将朱卷与墨卷校对,以纠正誊写中出现的错误,核对无误后,将朱、墨卷送外收掌官。外收掌,各省设一、二员不等,负责核对朱、墨卷,无误,再将朱、墨卷分开,墨卷留存保管,朱卷分包分批送至内帘。以上各官,清初即设。惟内收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设,在内帘专司收发,将外收掌送进试卷按房官人数分为若干束,由正副主考掣签,按签送各房评阅,并于揭晓日将落卷按数移送提调查核。(424)此项工作原由主考负责。印卷官,无定额,负责试卷之刷印刊刻。
初,外帘各官由监临选调。康熙二年(1663年)题准:“印卷、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以府佐贰、首领,并州县正、佐内正途出身各官选用。”(425)二十四年议准:“嗣后外帘执事官,孔氏博士不必开列,使孔氏子孙入场无所回避,以示优待圣裔之意。”(426)自雍正朝推行对同考官进行考试选拔后,其文理优长者入内帘充房考,其次则供外场执事。乾隆元年(1736年)复准:“各省乡试,于调取通省应行分房之同知、通判、州县等官内,文理平常者,供外场执事。如不敷用,仍调取本省佐贰差委。”(427)十九年复准:“嗣后各省乡试内外帘官,将直隶州知州停其调用。”(428)二十二年设内收掌,亦令于举贡正途出身之佐贰选充。(429)三十五年议准:“直省外帘受卷等四所官,事竣即陆续出闱。收掌试卷官有始终经理之责,该督抚于事简同知、通判内,不必拘定科甲,遴调入闱,仍于揭晓后出闱。”(430)依例,外帘各官限期到省,至日即入公所,不许谒见上司,临期委派入闱执事。(431)
场外执事各官,有搜检官,负责督率士卒在考场门外搜检士子,以防夹带;巡绰官,分内外场巡绰,掌贡院巡查,纠举不法,士子入院,禁约喧哄,既入席舍,则常行巡绰,禁止士子私相交谈,并觉察帘内外不得漏泄事务;供给官,负责分送考场各官员之膳食、柴炭、笔墨、纸张等;督牌官,负责管理贡院外门之启闭及维持士子入场之秩序,士子入场时,须悬牌点名,不许送考人混入,不许士子混行抢入,亦称督门官。以上各官,均无定额,初由各省监临于县丞、巡检、绿营官员内札委,临期分派,(432)惟供给官,以佐贰、首领官及首县知县充。(433)后改由督抚照例酌量委派。(434)另有医官一名,各省于官医内取用。
各省供事人役,有誊录书手、对读生、受卷各役、刻匠、搜役、号军、院外巡逻兵丁,以及主考等官随带从人。
誊录书手关系到誊卷的质量,是供事人役中之最为重要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定:“誊录书手、对读生员,各府州县务细加考验,择善书朴实之人,开明籍贯、年貌,如有雇替、搪塞,将起送之官题参,各役正身及雇替之人,皆从重究治。”(435)十六年议准:誊录书手,行各府州县,务令场期二十日前解到,提调官按册籍考验,堪用者印臂留用,每十名取总书一名,以专责成。其起送册,应令各府州县,一样起送二本,一本留提调官察验,一本付誊录所稽查。(436)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议准:嗣后各省督抚严饬州县官,务选诚实正身书役承充誊录,取其亲书笔迹,并造册年貌、籍贯,选吏押送布政司,委官验收,即封入公所,严加封闭,届期委员亲送入场。倘有雇替,或被纠参,将册送及验收官严加议处。(437)依例,八月初六日验明臂印,点名入闱。(438)四十年又定:誊录书手必选老成善书者,倘有誊录卷潦草、不成字体者,按卷尾姓名、籍贯,查明原起送官,严加议处。(439)
对读生,例以府州县学之生员充任。最初是从生员中选取朴实之人,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规定,各省对读生员与誊录书手,均由府州县细加考验,择善书朴实者造册起送。十六年定:“对读生员,责成该学政行各学,拣选年力精壮、文理明通之士,按年貌、籍贯造册,送交提调。内有点验不对及蒙混搪塞者,将本生黜革,开送官参处。”(440)其后,各省多用因科试考列五等而降为青衣之生员,顺天府则兼用外县新进十名以外之生员。雍正六年(1728年)复准:科场对读,例用五等青生,惟顺天除京学外,兼将外县新进十名以外之生员充补,不得一体乡试,未免阻其上进之志。嗣后,照现行事例,概用五等青生对读,事竣准复附生。如人数不足,以录遗未取之四等生员充补。其以新生充补对读之处,永行停止。(441)乾隆八年(1743年)复准:“乡试五等青生不敷对读之数,兼用四等武生,免其录遗,准入武场乡试。”(442)四十七年议准:考选誊录字画时,兼取略晓文义者,以备对读之用。(443)五十三年定:对读入场,旧例给发笔砚等物,不必先行发给。(444)
受卷各役,顺治十六年(1659年)定:各直省责成附省州县,选拨勤慎书手共十四名,造册送提调官,临期选送受卷所,令受卷官细心督察。(445)场内刻字匠,例于主考入场后,点进若干名,以供刻题、刷印之用,事竣放出。乾隆十二年(1747年)复准:“每科主考入场,点进刻匠五十二名,以供三场刻题刷印之用。但题目刊竣以后,至于发榜以前,凡二十余日,各匠在内无所事事。嗣后将内帘之刻字匠、刷字匠,俱令于十六日下午尽行放出。其主考之元魁卷,俟揭晓后交提调官在礼部衙门刊刻。”十七年又定:“场内刻字匠,仍照旧例,留内关防,俟揭晓之日,一同放出。”(446)至号军、搜役、巡逻兵丁等,例选正军充任。定例,巡抚监临,可带文巡捕一人入闱,传禀事件。其武巡捕不得随带。(447)主考入场,可带随从三人,同考官带随从二人,不得逾额。(448)又,各省乡试尚用司书若干人不等,或在提调处办理文移,或在内帘伺候,均于考前入闱。只是写榜吏,于三场后点入贡院。(449)
2.顺天乡试执事官
顺天乡试执事各官,多与会试同,而有别于各直省。其外帘四所官,顺治二年(1645年)定:“顺天乡试,外帘各官,共用十六员,于八府知县、教官内科甲出身者,由顺天府尹行取题用。”(450)且定:“外帘四所官,俱要精明强干,弥封官关系尤重,当量才授任。四所总门,除送薪水一次外,皆实封锁,不得宴聚。提调、监试,轮日稽查,俟誊录、对读完日,方许撤封。”(451)又设内、外收掌各一员,合四所官共十八员。康熙三年(1664年)题准:顺天乡试及会试外帘各官,亦照主考、同考例,通行开列,密题钦点。(452)钦点人员入闱后,由监临当堂掣签分派。四十年,监察御史郑惟孜以顺天乡试外帘执事各官,有用教官之例,而教官多庸迈孱懦之人,难以约束弥封、誊录诸役之奸徒,建议停止咨送教官,只将现任及候补进士、举人出身之知州、知县开列,并将贡监出身之州县官开列多人,恭候钦点。下部议行。(453)雍正元年(1723年)议准:“顺天乡试外帘官,原系调取直属州县,但州县官各有地方专责,不宜久旷职守。嗣后停其调取。由礼部行文各衙门,将进士、举人出身之员外郎、主事、评事、博士、内阁中书、国子监助教,开列题请。”(454)至此,顺天乡试外帘执事官亦用京官。是年令庶吉士亦充乡会试之外帘官,这是对庶吉士的破格使用。(455)乾隆元年(1736年)改变了这一做法,规定:“顺天乡试外帘,停止开列庶吉士,其应用外帘各官,于小京官及额外主事、守部进士等官内开列。”(456)二十一年,以守部候选进士、举人,“未经授职,事少阅历,不能妥办外帘诸务”,礼部议准:“停其调用。届期移各衙门,咨送科目出身之员,不敷,许将凡属恩、拔、副贡正途出身之员,拣选开送。会试亦照此办理。”(457)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后,知贡举程景伊奏称:“此次会试外帘官,内有年老抱病,难于胜任者。派员帮办,尚未贻误。嗣后请令各该堂官于开送时,将老疾者扣除。”得旨允行。同时鉴于“向来乡会试开送执事各官,以内帘衡文取士,视为荣选”,而畏外帘执事容易出现过失,多所趋避,礼部遵旨议定:“嗣后开列外帘人员,以三十人为率,恭请钦派十八员,足敷点用。凡顺天乡试,内阁中书开送四员,吏、礼、兵、工四部各开送二员,户、刑二部各开送六员,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中书科等衙门,酌拟各一员。如无合例之员,查国子监监丞、助教等官,俱系科目出身,员数亦多,临期礼部行文该监,指定员数开送,以补别衙门不足之数。倘实无合例人员足数,礼部随本声明。此内如有考过试差人员,应行扣除。”(458)遂成定制。三十五年议准:顺天乡试及会试外帘四所官,应与各直省一例,事竣后即陆续出闱,惟收掌官待揭晓后与主考一同出闱。(459)四十三年,以顺天乡试人数较多,不下九千余卷,原设内收掌一员,难以应付,准仿会试例,添设内收掌一员。(460)五十四年,给事中冯应榴奏称:“士子于每场试卷末填写通共添注、涂改若干字,并令受卷官于收卷时登记簿册。但收卷时,士子纷纷出场,卷数多至数千,受卷官仅有四员,势难兼顾。嗣后,顺天乡试应增派受卷官四员,令其亲手接卷,照数逐一登记,并于簿面注明受卷官某人,以便稽核。”(461)礼部议准。至此,受卷官额设八员。道光十七年(1837年),御史朱淳奏:乡会试试卷戳印后,并无专员管理,殊非慎密之道。嗣后应添派至公堂委官二员,于试卷贮箱封锁后专司看守,以杜书吏偷改描摹之弊。(462)部议从之。同时又定:嗣后三场完竣,所有留闱官吏,均于事竣出闱,不得告假外出。其业经出闱者,均不准借端复入,违者议处。(463)是年又议准:弥封官关系最重,嗣后乡会试仍照例用弥封官四员,即责成监临、知贡举择其年富力强、尤为明干者,先行派定,无须与各所官掣签任事。同时,为保证弥封官及其他外帘官能认真办理考务,避免弊端发生,特制定违规处罚例:
着知贡举、监临随时稽查,务令弥封官遵照定例,亲自印号,不准假手书吏。其有漏印条记,用印模糊,核与弊窦无关者,仍着照旧办理。至错印红号,有关士子中式者,每卷该所官照遗漏例,罚俸一年;知贡举、监临失于查察,照疏忽例罚俸三个月。三卷以上,该所官降一级留任,知贡举、监临罚俸九个月。如查有情弊,立即严参。倘知贡举、监临不行参处,别经举发,除该所官照例究治外,知贡举、监临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以上各处分,俱不准抵销。其外帘受卷、誊录、对读、收掌各所官,着一并责成知贡举、监临认真稽查,以规画一。并着礼部纂入《科场条例》,永远遵行。(464)
显然,顺天乡试对外帘官的要求比各直省要严格得多。在处罚例制定不久,道光二十三年又针对誊录官定出了记功例:誊录官只有处分,无记功,不足以示劝惩。嗣后将誊录官一次无过,咨部记录一次,三次无过者加一级。监临、知贡举派出誊录官,即开列职名,知照礼部,以凭查考。(465)同治六年(1867年)议准:顺天乡试外帘官患病不能入场,行文至公堂,令监临于场内通融办理。(466)十三年议准:弥封官亦照誊录官之例,无过记录一次,三次无过加一级。(467)光绪二年(1876年)奉上谕:嗣后各堂官于应送外帘官员,核实查明,不准临场告假,以杜规避。(468)又,顺天乡试之印卷官,例由顺天府治中充任。
场外执事官,除设巡绰、搜检等官外,另设龙门官二人,散题官二人。(469)定制:内外场巡绰官四员,用守备、千总等;督门官二员,用千总,司龙门启闭,俗称龙门官;二者均由顺天府行文兵部派出。搜检官,由步军统领派出。供给官,顺天乡试及会试均用顺天府属官,由府尹派委。督牌官,用顺天府属佐贰官等,由府尹派委。医官,太医院派出,由顺天府移文选取。(470)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顺天乡试人数加增,令照会试例,添派巡绰一员,用参将或游击。(471)
顺天乡试之供事人役,动辄二三千人,为各省之冠。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任丙午科顺天乡试监试官的王东槐记载:闱中供役之人,有书吏、书手、号军、工匠,以及门役、库役、水夫、饭夫、杂夫、乡厨等,凡内场供役之人共计二千四百三十九人;其外场番役一百五十,护卷兵、搜检兵、守门兵、巡墙兵二百九十五。(472)
誊录书手初为七百六十名,乾隆三年(1738年)增至千名,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添派二百名。至光绪五年(1879年),又于正额一千二百名外,备送三百名。(473)对读生一百二十名,顺天府先于四月内移会顺天学政,册送四、五等生员到府,即交各州县批解,交照磨所点验,于八月初七日入场。(474)搜检捕役,顺天府于五月内行文五城兵马司派拨,番役系九门提督自行派拨。场内号军需用一千名,顺天府于五月内行文兵部转饬巡捕五营,照数差拨。(475)至场内需用刻字、刊印、弥封、裱糊、鼓手、厨役、乡皂、饭夫、打扫等项人役,俱由顺天府行文所属,预期雇觅,造册送府查验,于初六日入场。(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