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读经典(套装全7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世界读书日”前后,不由地逛了逛书店,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课本、消闲、快餐式的消费型读物大都摆在显眼位置,占据了主要书架,而严肃的图书多放在偏僻处,数量也极少。一个老问题又回到了心头:一个社会该出版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

书籍有多种功能和分类,但是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的图书,它们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短期的需要,服务于某一暂时的目的。如菜谱、旅游指南、礼仪、社交技巧等实用型读物;一类是积累型的图书,如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学术专著及各种专业图书。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人们眼前的需要,而是为读者提供思想,为社会积累文化。这两种书籍都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有的,但应有个适当的比例。

两种出版物的一冷一热,让人担忧。积累型图书的出版对于文明的传承、人格的养成、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应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积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后积累,即对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筑成新的台阶,让后人从这里起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在总结前人草药方面的实践后积累成书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总结前朝的兴替之后成书的。还有一种是超前的积累,主要是指思想理论、学术上的成果,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以科学史为例,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对论,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超前了四十年。李四光1952年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提出了构造体系地质力学新概念,十多年后,在其指导下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这些理论的提出,必须以书籍作为载体,积累下来,承载下去,才能指导当时和后来的实践。这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积累。人们已经注意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转化”,就是把思想成果转化为实践,传给后人。书籍就是这个转化的载体。我们常说,如果没有先哲的思想,我们不知道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但如果没有图书来承载,先哲的思想光辉很难流传。

与两类出版物相对应的,是读者的两种阅读。一种是消费型阅读,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知识的需求。一种是积累型阅读,它培养人的世界观、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更为重要。两类出版物的冷热不均,折射出积累型阅读的不足,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将严重影响文化“后劲”,没有足够的“蓄势”,会影响创新,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恩格尔系数”,指人们用于食品的最基本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恩格尔系数就越小。一般说来,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消费,也应该有这样一个系数。根据消费型图书占整体图书的消费比例,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发达程度,比重过高,则说明社会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较低。现在很多基层新华书店的销售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消闲、娱乐和其他消费型畅销书。这个系数恐怕早已不是59%能打住的。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花不同。年年有个读书日,希望每年的阅读都能有一个新进步。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