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眼为心门,窥斑见豹
眼部动作出卖人心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的人,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的人,眼睛就浊暗。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可以观察他的眼睛。
相传,清代的曾国藩就是个看人的高手。有一次,李鸿章打算向曾国藩推荐几个人选,当他们赶到的时候,曾国藩刚好外出散步去了,于是李鸿章便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当曾国藩散步归来,李鸿章请他去考察那三个人时,曾国藩却拒绝了。原来,他散步回来的时候刚好看到那三个人,从这三人当时的神态上看,曾国藩的心里早已有了判断。于是,他对李鸿章说:“这三人当中,左边的那个人忠厚老实,办事比较谨慎,可以派其从事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的那个人阳奉阴违,不能担当重任,只能从事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至于右边的那个人则是将才,气度非凡,将来定有大作为,应予以重用。”
李鸿章听完很是吃惊,便问曾国藩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曾国藩笑着回答道:“刚才我走到这三人身边时,左边的那个人低着头不敢看我,可见其为人老实,做事小心;中间的那个人,表面上毕恭毕敬,待我走后,却又左顾右盼,由此推断其必定是个阳奉阴违之人;右边那个人则始终挺拔而立,双目直视前方,不卑不亢,有大将的风度。”而曾国藩所指具有将才的人,就是淮军勇将、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通过观察三人的眼睛,从而判断出他们三人的性格。眼睛,可以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完完全全地表露出来,因此,我们只要懂得了其中的玄机,就可以通过眼神,准确判断其性格特征,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
这样一来,既可以缩短发现人才的时间,又可以根据其才能的高低合理分配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通过眼睛识人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细心观察。
眼部动作的变化是受大脑意识支配的,当一个人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的大脑会对眼部发出相应的指令。当眼部接收到这个指令后,便会作出相应的动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只要能够把握对方眼神的变化,便可以了解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比如,一个内心正直的人,往往做事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因此与人交往时,会目光坦荡。相反,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因为内心不平静,与他人接触时,会害怕他人的注视而有意躲避与对方的目光交流。
总之,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会通过眼部的小动作准确表达出来。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留心观察对方眼部的动作,相信你也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信息。如果能够把这些认知巧妙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一个人。
观眼睛识别言语真假
日莲宗的《妙法尼》说过:“巨人也好,侏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因此,便有了“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之说。科学家们也一再证明,人的瞳孔是最诚实的,它不会说谎。它是生命机能灵敏的显示器,是大脑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美容、整形等手段来修饰甚至改变眼睛的各个部位,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眼神。
现代诗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它给笑声增一层明亮的闪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它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眼睛之所以能传神,实际上是通过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程度以及凝视时间的长短来体现的。
医学研究发现,瞳孔变化以及眼球的活动等,是受大脑神经直接支配的。瞳孔的变化是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放大或者收缩,真实地反映了人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
当人遇到令人厌恶的刺激或惹人生气、讨厌时,瞳孔会不由自主地收缩;相反,当遇到令人心情愉快的刺激时,瞳孔便会自动放大;当主体感到恐慌、愉悦、喜爱、兴奋、激动时,瞳孔会放大到平常的4倍。如果瞳孔不起任何变化,则表示他对所看到的事物,持一种漠不关心或者无聊的态度。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出售首饰时,就是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即在观察首饰时,如果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把价钱要得高一些。这些表明,瞳孔的变化和人的思想、情绪关系密切。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庄家的故事:聪明的赌徒先用小金额下注,然后密切注视庄家的反应。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他发现每次只要赌注押中了,庄家的瞳孔就会骤然扩大,反之,庄家的瞳孔则没有什么变化。于是,赌徒就约上他的同伙一起参加,只要一看到庄家的瞳孔变大,其他人就大大加码。结果可想而知,庄家屡次输钱,却不知道秘密是怎样泄露的。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无论是真是假,至少证明人们早就注意到心理活动和瞳孔的关系。
故事中,赌徒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眼睛与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根据庄家瞳孔的变化下注,因此才能大获全胜。在社交场合,如果能够巧妙利用瞳孔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认真观察他人瞳孔的变化,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他人的内心。
比如,与某人交谈时,你虽然感到他对你很热情,他对你的建议表示赞许,但他的瞳孔却在不断缩小,那么你就应该加倍注意了。因为,他的瞳孔收缩表示他的内心和表现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由此可以判定,他现在对你很反感,对你的赞美也不过只是表面的敷衍而已。
与他人交往时,想要了解一个人当前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否一致,除了观察瞳孔的放大与缩小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眼瞳的运动方向来辨别。
在他人回答问题时,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眼瞳的运动方向来判断,他是在自己的记忆里寻找答案还是在忙于编造新的答案,并可以进一步判断他说的是否是真话。
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统计发现,通常情况下,人类在回忆某件事情时,瞳孔会自然地向左侧移动;如果是在酝酿或编造一件事情时,他的瞳孔会不由自主地向右侧移动。据统计,90%的人符合这个规律。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几个你知道答案的问题,通过观察他的瞳孔运动,判断他是否在说谎。
此外,通过长时间研究发现,观察一个人眼瞳运动的频率也可洞察其深层的心理。一个心怀坦荡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瞳孔运动是自然的;反之,那些在交谈中瞳孔左右转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自信,不是心怀歹意,就是动机不纯,这时候一定要多加留意。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如果单独拿来作为判断他人是否说谎的依据,也有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要想更准确判断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得到的结论会更准确。
看视线读懂对方心思
一个人内心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可以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眼睛视线的变化,带来眼神的变化。
正是这些眼神泄漏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视线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前奏。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视线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第一,对方视线落在哪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方有没有看你。第二,视线的动态中,对方是一直看着你,还是视线立刻转移,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第三,视线的方向,看对方是否直视着你。
1.交谈中,对方的视线有没有看你,这关系到对方对你的谈话有没有兴趣。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对方完全没有看你,一般可以认为对方对你完全不关心、没有兴趣,也没有亲切感。如果对方的眼睛看着远方,表示对你们的谈话不关心或在考虑别的事情。
例如,当你很有诚意地与某人对话时,如果对方的眼睛注视着别的地方,则表示对方心中正在盘算着别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你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对方,通过倾听对方的想法,来达到双方的沟通、交流。在这里需要注意,这种情况通常不太适用于在陌生人之间。正常情况下,陌生人偶然视线交会,但不到一秒钟就会把视线转开。
2.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动态视线,能了解人的心态。通常情况下,眼神的活动方式反映着人的心态。人际交往中,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两人初次见面,先移开视线者,一般性格较为主动。如果在受到他人影响后才移开视线,则另当别论。通常,当人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才会把视线主动转移开来。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地繁华街市的几家商店,经常失窃,这几家店主为此想了好多办法都毫无成效。一位聪明的建筑师非常同情几家店主的遭遇,就想出了一个奇妙的主意来对付这些贼。于是,他便画了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的抽象画,镶在大的透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建筑师的用意很简单,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就靠这么一幅画就可以改变目前的局面。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悬挂期间,失窃率果然大大降低。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墙壁上画的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于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他们不敢与这双眼睛对视,每次总是极力避开它。因为内心有鬼,他们无法坦荡地面对这双眼睛。在店内行窃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被盯上的感觉,因而不敢再到这里来。
3.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可以了解人的心态。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视线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这是由于人们的心态随着当时、当地的情境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来了解某人当前的内心状况。
交谈时,人们有时会斜视对方。这种目光,一般表示拒绝、轻蔑、迷惑、藐视等。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对方的视线是斜视的话,可以回想一下双方交往的全过程,找出问题所在。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虽然是斜视但却略带微笑的眼神,此时,表示对方对自己怀有兴趣。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视线,可以准确把握他人的内心动态,掌控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见目光识别对方用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语文老师她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小女孩,一次,刚把语文试卷发下去还没开始考试,这个小女孩就举手说要上厕所,语文老师有些不快地说道:“快去快回,别耽误了考试。”过了没多久,她的妈妈把她领回来了,她却不肯进教室。于是,老师有些生气地说:“你不是去上厕所吗?怎么跑回家去了?”这下,她更不愿意进来了,最后经过妈妈的劝说才答应进来。当天,她的试卷也没有做完。过了几天,班主任找到语文老师询问她有没有打过或骂过那个小女孩,为什么那个小女孩儿如此怕她。老师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自己从来没有打骂过她。忽然,语文老师想起,自己有一次瞪了她一眼。从那以后,那个小女孩就有点反常,只要是上语文课就极力逃避。语文老师有点后悔自己当时的做法,只是因为一个眼神,就让一个原本爱学习语文的孩子变得不爱学习了。一个小孩子,就能够从老师的眼睛里读懂老师的心声。老师有点不敢相信,但是这的确是真的。语文老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语文老师赶紧想办法补救。经过努力,小女孩不再害怕语文老师,重新爱上了语文课。
一个人的眼睛可以表达出他的心声。在这个故事中,老师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但是小女孩却读懂了,进而害怕上语文课。确实如此,眼睛最能泄漏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最能袒露一个人内心的隐秘。
国外学者海斯曾写过一本《会说话的眼睛》的书,书中提到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准确的讯号传达者。人际交往中,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所传递出的“目光语言”,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因此,透过视线的活动了解他人的心态,对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交往中,通过目光来传情达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用目光传递信息,在两性关系的表现上尤为突出。比如:暗送秋波、含情脉脉、眉目传情等。虽然目光不是有声语言,但却可以随心所欲地传递内心情感。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们内心有什么欲望或情感,必然会表露在视线上,透过人的视线,能够窥探出他的内心活动。因此,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可以通过他的目光变化来了解。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捣蛋鬼》中描述了斯托克斯小姐对一位年轻士兵眼中流露出的爱慕之情:“当她仰起头,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时,他仿佛感觉到她的目光,蓦地掉转身,那双深蓝色眼睛恰恰碰上她的浅蓝色眼睛——直勾勾地盯住他。小伙子晃了一下,又掉过脸去,好像要从座位上摔下来似的。那姑娘丰满而鲜艳的面孔上,泛起一丝红晕。她喜欢他。”
作品中,斯托克斯小姐用她那双浅蓝色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位年轻的士兵,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人们总会在目光接触中流露出自己的内心语言。目光接触是社交活动中的无声语言,透过目光,准确读懂他人的用意,是社交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不同的目光,传达出不同的内心语言。仔细观察一个谈话者的目光,你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只要你能够善于观察,观察谈话者的目光,就能够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从而使谈话顺利进行。
识眼神辨明对方真情
人活在世上,或图奋进,或求业成,识人与知人当是第一要务。识人、知人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践发现,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洞悉他的心态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方法。
其实,根据眼神来判断一个人的好恶,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做到。此外,古人也给我们做了提示,比如:胸怀坦荡的人,眼神如无云之苍穹;心地纯善的人,眼神如澄澈之湖水;真诚实在的人,眼神如晴空之朗月;狡诈奸猾的人,眼神如出洞之鼹鼠;性情凶暴的人,眼神如蛇口之血舌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论一个人心里正在想什么,他的眼神都会忠实地告诉别人,得知他的内心活动。眼神虽然不是有声的语言,却胜似千言万语。只要细心观察,你就能从对方的眼神中判断出他的性格、禀性。
眼睛是人体最富有表现力的器官。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都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丈夫发现自己的妻子爱上了渥伦斯基,因为她在同渥伦斯基相遇时用眼角瞟他。实际上,安娜用眼角瞟渥伦斯基的眼神,流露出了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慕之情。由此可见,想要判断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情,只要观察他的眼神,便可以知晓他的内心状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则是透过这扇“心灵窗户”传递出人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突然出现一件很棘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一个人的眼神便会显得十分慌乱,甚至有些精神恍惚、六神无主;相反,如果他眼神呆滞,嘴唇发白,则说明他对当前的问题束手无策。
不同的眼神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伴着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神,所传达的是融洽的会意;随着皱眉而注视他人的眼神,传达的是担忧和同情;面无喜色、斜视的眼神,所传达的是一种鄙视。与人交流时,要了解他的内心深处,就要准确把握他眼神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总之,人际交往中,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只要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就可以略见一斑。如此,你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你的生活和事业才能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