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家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侯 箭射中了兽皮制成的靶子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诗经》

古代爵位封号共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分封各国的国君则称作诸侯,“诸”是众多之意,那么“侯”字为什么会作为封号的称谓呢?

侯,甲骨文字形,这是一个象形字,上侧和右侧是一张兽皮或者布,表示靶子;下面是一支箭,射中了靶子。甲骨文字形,靶子移到了左侧,箭的样子更明显。金文字形,箭的样子更美观。金文字形,大同小异。小篆字形,画蛇添足,在上面添加了一个“人”,表示是人在射箭。楷体字形的“人”移到了左边。

《说文解字》:“侯,春飨所射侯也。”所谓“春飨”,是指春季举行的乡饮酒礼,之前要先举行射箭比赛;所谓“射侯”,是指用箭射靶子。兽皮制成的叫皮侯,布制成的叫布侯。据《仪礼》规定:“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天子用熊皮制成的“侯”,白色的质地;诸侯用麋鹿皮制成的“侯”,赤色的质地;大夫和士都用布侯,上面画有虎、豹和鹿、猪的图案。天子和诸侯所用的皮侯上面不画任何装饰图案,故称白质、赤质。这是根据等级制的严格规定。

《诗经·猗嗟》中的诗句“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指的是射侯时射中的准确程度。这句诗牵涉一面“侯”上各个位置的不同称谓。据郑玄说:“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侯”是整个一面箭靶,尺寸为方十尺;“鹄”缩小到四尺,因此而有“鹄的”一词,指箭靶的中心;“正”又缩小到二尺,已经接近于靶心了,故名“正”,“不出正兮”意思就是说箭箭不离这二尺见方的靶心;但能射中“正”的人还不能称作神射手,因为还有四寸见方的“质”,这才是整张“侯”的最中心,也才是整张“侯”的本质。

白川静先生解释“侯”字的见解照例很别致,他认为“侯”不是象形字,而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上部不是兽皮或布,而是房檐的形状,人在屋顶下面放箭,是一种驱除邪灵的仪式,这种仪式叫作“侯禳”。“禳”(r1ng)是一种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的祭礼。我国古代的学者们通常认为“侯禳”的“侯”和“候”是通假字,“侯禳”即候嘉庆,祈福祥,却凶咎,宁风旱;还有的说是“候四时恶气禳去之”。

射侯结束之后,凡是射中的要赐酒爵,由此引申为天子赐予封地的就称为“诸侯”。这就是“侯”这个封号的来历,也因此有“侯爵”的称谓,同样指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这样的严格规定到了后世开始变得混乱,凡是有官职的士大夫都可以尊称为“侯”,比如“侯门”用来泛指富贵人家,侯门一入深似海,其实早已失去了封侯才能称“侯”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