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流量池的自建与变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一 构建流量池,拥抱互联网变化

从2015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就开始逐渐消失,营销人或创业者对下面几个变化应该都深有体会。

(1)流量红利已经过去。头部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已经形成,进而形成对剩余流量的进一步控制和吞噬。如果说在流量红利时代,流量就等于用户,那么当下争夺的其实是用户的有限时间。

今天,以微信、今日头条、王者荣耀为代表的众多App,实际已经抢夺了用户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其他App的机会并不多,或许只能在垂直人群(比如青少年、女性)或应用场景(比如出行、外卖)中寻找更多发展机会了。

(2)获客成本持续攀高。各个流量源头被互联网巨头垄断,随之而来的是获客成本的持续攀高,这已经是创业品牌和互联网的第一痛点。

线上流量的减少和价格疯涨,使很多企业转而再次开始寻找传统流量的突破。无论是线下门店(包括新零售)、传统广告(比如分众电梯、广播、院线贴片),还是最古老的“人肉”地推(携程和阿里巴巴的起家动作,今天再次流行),都成了挖掘流量的手段。

(3)流量不分线上线下。由于线上获客成本的高涨,营销的战场再次转移到传统媒体整合上。宝洁、可口可乐减少线上广告的投放,重新拥抱电视广告,这也是最新的趋势。

流量不分线上线下,传统甚至古老的方式仍然可以获客,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百雀羚一则高达数千万单文阅读量的广告,会引来网上大量的效果质疑呢?

企业不再满足于品牌的刷屏和简单的“10万+”阅读量,而是如何能够叫好又叫座如何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实现闭环购买?如何能够让分众这样一些传统广告带来快速增长?这些已经是企业家、营销人不断自问和研讨的问题。

(4)技术与营销的结合。技术与营销结合速度加快,因为流量成本提升和增长的切实需要,基于企业内部数据和用户标签的MarTech(营销技术)正在挑战外部广告公司的AdTech(广告技术),广告技术化和“甲方去乙方化”都成为趋势。

2016年,在全球398例广告和公司并购案中,78%是由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Accenture(埃森哲)和Salesforce(软件营销部队)等公司完成的,以黑客增长方法为代表的“技术取代营销”的口号也甚嚣尘上。

毕竟,因为移动终端的交互系统和数据收集,营销技术已经不算是问题。而在有限且越来越珍贵的流量中,在技术上必须锱铢必较地对流量进行精细化挖掘与转化,这将是创业者和营销人的一堂必修课。

传统企业如何突破流量壁垒,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自身转型,如何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如何精打细算地运营好流量,如何让流量带来销量和增长,这些都是笔者和团队在市场工作中不断发问,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在大量日常对外合作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不同企业、不同品牌在不同阶段对于各自营销需求的困惑,我们把一些经验、方法也输出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一些案例表现不俗。

笔者把这些成形的经验与方法论取名为“私域流量”,这也是本书主题的由来。

需要说明的是,流量池思维和流量思维是两个概念。流量思维指获取流量然后变现流量,这显然已无法解决今天的企业流量困局。流量池思维则是要获取流量并通过存储、运营和发掘等手段,再获得更多的流量。

如果你本身是像BATJ[分别代表百度(B)、阿里巴巴(A)、腾讯(T)和京东(J)]这样的大流量输出者,那么本书的很多经验可能仅做参考。笔者更希望启发那些流量贫乏、营销无力、急需转型的传统企业,或急需在移动端有所突破的创业者和营销人。

柯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