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津派旗袍传承人
天津市津派旗袍第三代传承人—梁玉华,从事旗袍制作已有近50年之久。曾经历过几次行业的兴衰起伏的她,始终没有改变过为之奋斗的决心。她把旗袍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继承先人的智慧、手艺和精神,传承给后人这个文化瑰宝,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发扬光大。
梁玉华师傅是1971年第一批被分配到华服店的年轻人,那时刚20出头。华服店地处和平区最繁华的劝业场一带,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当时的社会环境,华服的穿着者甚少。具有传统观念的顾客会在春节、过生日时做一两件夹袄、棉袄压箱底,或者结婚的时候定制一两件颜色鲜亮的喜服当作嫁妆;一些演艺界的人士,像天津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的许多名人偶尔会定制旗袍作为演出服;同时承接一些翻新的活计。车间里仅有十几位60岁左右的老师傅仍坚守着华服的岗位,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得到了顾客的信赖,成为天津市最大的华服店。
梁师傅三年的学徒生活是在陈旧设备、生炉子烧烙铁的原始工具环境中开始的,学带顶针、学缝布头、学缭缝袢条、学盘袢、学绗趟子……一切的一切从零开始。学会了这些基本手工活之后,给老师傅们搭下手。再次得到认可后,逐步开始做小褂:用水线扣下摆、缭边、钉袢、机器车缝,每一步都经过严格的检查,不含糊、不对付。严格的要求锻炼了梁师傅做事的严谨性,这也是她传递给后来徒弟们的重要品质之一。而后,三年学徒的考核通过,也坚定了她继续从事华服事业的决心,兴趣也愈加浓厚起来。此时车间的设备也开始更新,缝纫机换成电动的,烙铁也换成了电熨斗。
快速成长的几年是在师承的倾囊相授中学习领悟到的。老一辈的师傅们从小承袭言传身教的方法,我说你学、我做你看。从裁剪到制作,凭借个人经验形成一套操作方法,缺少分享与交流。梁师傅就凭借着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把每位老师傅的长处融汇到自己的操作中,灵活运用,进步斐然。
随着时光的流逝,60多岁的老师傅们逐渐退休了,开始有正式的老师来教裁剪、验活、棉活的制作,这段时间是相对系统的学习,在努力地领会与钻研中,梁师傅体会到了中式服装尤其是旗袍的魅力,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梁师傅今日也同样践行着老一辈师傅的传承使命,感恩收获并毫不吝惜地付出着。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车间里重新分配来了年轻人,最多时达20多人。培养新人的重任落在了梁师傅的肩上。她深感责任重大,为统一操作,与其他师傅探讨,把技艺和体会总结出来,传授给新来的同事,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1981年,梁师傅协助天津市修配服务公司绘制旗袍的部分式样和制图,提高了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理解水平。后提升担任了车间管理,负责分活、教活、修活。从裁剪到制作,独立操作一套活,发现操作问题马上给大家反馈,集中讲课或个别指导。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穿旗袍的人逐渐多了,车间开始对旗袍裁剪、制作进行重点培训,学习沿边、归、拔、烫等,传承旗袍制作工艺。
到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市场变革,“下海”“跳槽”“谋求第二职业”的大浪潮影响着旗袍行业的从业者们。这其中,有的人转行、有的人跳槽、有的人自谋出路,脱离了被认为枯燥寂寞的手工行业,仅留下包括梁师傅在内的4个人仍坚持着,直到工厂转型。梁师傅很担心旗袍传统工艺失传,于是55岁那一年她带着这门技艺来到了老美华。得到了老美华董事长韩志永先生的鼎力支持后,于原有基础上选拔优秀的车工,专门成立旗袍工作室,进行培训、授课,梁师傅亲自示范、手把手地传授,终于使这门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的起点是发扬,保护是更好的创新。梁师傅在职期间总结归纳了旗袍量体法、特体观察法、旗袍基础裁剪法,保持了旗袍的制作技艺,改变传统沿边法,传承归、拔、烫,采用了立体烫整法等。于2006年被授予天津市和平区商业服务业“传统技艺匠人”的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首届“天津老字号工匠”荣誉称号。
津派旗袍随天津城的繁荣而生,是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服装创新范本,充分体现着天津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她将华夏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底蕴,通过一针一线的穿梭刻在了工艺上;将中华民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格局魄力,通过大气的设计彰显在了款式上。
旗袍是东方女性美的象征,是女性展现美的方式。旗袍之美,美不在艳,在乎内涵灵秀之神韵,在乎端庄优雅之气质。
旗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经典文化的展现,北方津派旗袍端庄,南方海派旗袍娟秀,两派旗袍的呼应更体现出了中华地大物博、包容万象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