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冬之藏

立冬之后至立春之前的这段时间,叫做冬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常指的是农历十、十一、十二3个月,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生活方方面面都要遵守这一原则。早上,我们伴随太阳的升起而起床,做什么事都不要着急,一切以保暖为首要,穿衣吃饭洗澡睡觉都要讲究方式、方法。说得形象些,我们冬天就要像种子一样,积蓄足够能量,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11]

1.4.1 冬季人体和气候特点

冬季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自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立冬这一节气到来,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进入冬眠状态。立冬之后,气候逐渐寒冷,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保护性也逐渐减弱,肌肉、肌腱、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都有所降低,同时由于空气中的湿度较小,易使人身体发僵,不易舒展。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冬季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发作。

小雪,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此时积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入冬以后,天气寒冷,不少人易生冻疮。冻疮常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一般只有红肿痛的症状。严重可能起水泡,甚至溃烂。严寒冬季北风凛冽,草木凋零,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受寒冷空气的影响,在冬季会出现情绪抑郁,昏昏沉沉等现象。

大雪节气常在12月7日前后到来,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之说。大雪之后往往会有比较大的降水量,雪下得大而且降雪的范围广。大雪之后北方的气温普遍降到0℃以下,寒气袭人,进入隆冬。冬季早晨天气寒冷,血管和神经受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从而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一夜睡眠后,身体里的水分减少,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使血压升高。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了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节气气温骤然下降,身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感受寒邪,发生疾病。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使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死,从而诱发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症。

小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较冷的节气。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时除了要预防以上疾病之外,还要注意预防四低,一防低血压,二防低血糖,三防低体温,四防气低(气脱)。天气寒冷,容易伤害人体的阳气,寒邪侵袭人体后,使体内经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及关节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及血液的滋养,一直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和麻痹,也就是中医所谓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小寒节气的天气愈加干冷,人体热能消耗也会明显增加,因此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需求也增加了。人体会摄入更多的富含糖类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加热动力,储备能量抵御严寒的侵袭,扶正固本,增强体质。

大寒时值公历1月的下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到来了。常出现寒潮,大风天气。人体皮脂腺分泌的脂肪熔点为30℃左右,到了严寒季节,皮肤脂肪几乎凝成固体状态,所以排出更加困难。因此皮肤在冬天特别干燥。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13]

1.4.2 冬季养生原则

1.4.2.1 冷冬防寒邪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备好急救药品。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此时正值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是脑卒中易发作的时节,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以及曾脑卒中已愈的人群,都要时刻警惕脑卒中。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冬至以后,气温比较低,天气寒冷,尤其是北方夜晚多在0℃以下,因此白天要及时添加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于血液循环。夜晚要多盖棉被,不要开窗睡觉。平时应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在居室中尝试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外出时要穿厚实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12]

1.4.2.2 入冬需养藏

冬天是天寒地坼、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应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

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要保持精神安静,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

1.4.2.3 冬季宜养肾

立冬后天气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重伤肾阳。可见,数九寒冬若欲御寒,首当养肾。肾阴虚者,应选用海参、枸杞子、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也可服知柏地黄口服液。肾阳虚者,应多吃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等,也可用肾气丸。肾阴阳两虚者,则应选用补肾益气胶囊为佳。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藏”,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由于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万物藏,肾气水旺”,冬季时节养藏而固肾气,肾脏功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气候变化。因此,冬天补肾最合时宜。

中医认为,肾主前后二阴,肾藏精充于脑。一定程度的惊恐,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因为当人体警觉时,可以避免机体遭到一些危险和伤害。但过度恐惧会伤及肾气,使肾气下陷。儿童二便失禁多见,成年人如无明显肾虚而出现遗精、滑精等肾亏表现时,多与受到恐惧等因素相关。冬季的养神,主要是藏神。寒冷的冬天,阳气潜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这也决定冬季养生重点在于藏。也就是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寒邪伤肾阳,肾的阳气易伤,容易出现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现象,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随之而生。

肾经是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肾是先天之本,是人体健康最基本的保证。肾经的精气充足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疾病、衰老以及容颜等关系非常密切。肾在酉时进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经酉时最旺,此时不适宜做强度太大的运动,也不适宜大量喝水。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按摩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13]

1.4.3 冬季饮食保健方

冬季食补以温热补益,养阳滋阴为主。天气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选择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调节日常饮食,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暖身御寒的目的。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但同时还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为使“阴平阳秘”,防止上火,冬季宜配食鸭、鹅、藕、黑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另外,每天还应补充水果,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对抵御冬季干燥有好处。

冬天是进补的季节,而过量吃油腻食物,往往又会产生内热,出现痤疮、烦躁和便秘等症状,这就造成患流感的内部环境。而辛辣的食物又可加重内热,稍不注意即可外感风寒。所以饮食要合理,蔬菜水果要多吃,如大白菜、萝卜和苹果等。还可以采用食疗方法,如每天喝梨水,就可以防止天气干燥所致的口干、咽干,又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冬季饮食摄入量相对增加,但是活动量相对减少,吃得过饱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晚餐要适当控制,饭后要适当运动一下。若有腹胀时,可以自己按摩腹部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免积食、日久便秘等。

冬季天气寒冷,应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及豆制品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可进补大温大热之品。而长江以南地区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为主。

冬季食补宜吃板栗,花生,黑木耳。立冬时,心肺气弱,肾气强盛,饮食宜减辛苦之品,宜养肾气。此时饮食宜少吃生冷或燥热食物,适合清补甘温的食物,如鸡、鸭、鱼、芝麻等,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水果,如梨、冬枣、柑橘等。

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与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饮食上也应考虑到季节变换,以吃温性食物为主,比如鸡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可选一些平补类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薏米、红小豆、红枣、银耳等。还可多吃点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大寒季节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适当多吃点温散风寒的食物,可防御风寒的侵扰[14]

【参考文献】

[1]张金鑫,侯献兵,赵辉,等.从科普角度谈四季养生理论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9):7-9.

[2]秦泉.四季养生[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14.

[3]农艳.《黄帝内经》中春季养生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4-22(6).

[4]李文科.春季养生 以肝为先[J].肝博士,2017(3):55-56.

[5]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J].现代食品,2017(3):125.

[6]张伟荣.夏季日常养生[N].上海中医药报,2016-07-15(6).

[7]常青.夏季养生分三段[J].先锋队,2017(1):55.

[8]彭文波.夏季养生小贴士[N].健康报,2018-07-04(6).

[9]陈小飞.夏季养生三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2013-07-10(6).

[10]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一)[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39.

[11]杨旭.内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34-335.

[12]董广民.《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37-141,196-201.

[13]赵建新.《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养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6-240.

[14]张同远,张广修.黄帝内经饮食养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