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5岁孩子报6个课外班,到底多了还是少了
当我的小升初遇上妹妹的幼升小
2018年是一个关键年,是我家的升学年。
小布丁是我妹妹的儿子,我的外甥,花生小升初那年,小布丁刚好也要幼升小。
以前我总觉得我妹妹太焦虑,还经常劝她对布丁要求不要太高,学习进度不要太激进。但自从2016年,我和花生开始准备小升初,我说得就少了。
我妹妹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学习的,那就是她比我更有远见,知道未雨绸缪,早点儿准备,心中不愁。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和花生比起来,小布丁也格外要强。
花生把六小强当成梦想,只是想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而小布丁想要进好学校,是因为他想超过他的朋友们。
小布丁是天蝎座,刚刚5岁就展示了什么都想压人一头的霸气。
每次到我们家,小布丁就说:“你们家房子没我们大,你们家车子没我们好,你们家没开公司。”每次我妹妹都要骂他一顿,然后赶紧解释她平时绝对不是这么教育布丁的。
还有,小布丁很会编故事,有一天,我带花生和玉米去小布丁家里吃饭,小布丁指着窗户外大约一公里开外的一座地标高楼,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有一家大公司,就开在对面这座楼里,里面雇了很多人,我每年都能赚很多钱,比我爸爸和妈妈都赚得多。”
这种行为,在我妹妹嘴里变成了谎话连篇,但是我只是理解为,布丁想象力强、意愿强烈,积极地把将来的蓝图描述成今天的故事。
而花生的想象力就平和很多,最多也就是吃得好一点儿、多出去玩玩……有时和他说你这次考试成绩一般,他就总是拉个垫背的往下比:谁谁、谁谁谁这次比我考得还差呢!
而小布丁就不一样,很小就知道什么都要和最好的比,什么都要追求顶尖的。如果这次没得第一,他就会幻想出他考了第一。
这是一种阿尔法孩子的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霸性格。
● 阿尔法,alpha,即ɑ,是希腊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有第一个、开端、最初的意思,用在人身上,指什么都想拔尖的人。
这种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受了家长影响?我很难分辨出来。
我妹妹是天秤座的,本身也是追求完美的:生孩子时要住医院最豪华的套房,买儿童车要买1万多元皇室用的那种,买儿童床要买2万多元的。
对于吃穿用,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孩子,我都坚持简单的原则,不过度追求,当然很可能也是因为我收入没有我妹妹高。花生小时候用的儿童产品都是国产的品牌,价钱都没超过1000元。对了,儿童车还是我单位发的,一分钱都没花,我觉得实用就好,而且用了很久质量也没出什么问题。
至于课外班,我妹妹既追求质量也追求数量——因为她不能容忍她在上班时,小布丁在楼下成天玩泥巴打游戏,无所事事。在妹妹看来,再闲也不能闲孩子,孩子的时间都应该用于教育和成长,这样他才能像一棵小树苗,分分钟都吸足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课外班忙不过来就不上幼儿园了
随着花生进入小升初准备阶段,我和花生都忙碌起来。暑假回到杭州,我们也要每天做卷子,至少两张,一般是一张数学加一张语文,或者一张数学加一张英语,这样一上午就过去了;下午我帮他改改试卷、纠纠错,然后做两道奥数题,再给他约一节外教口语课,一天就安排满了。
到了晚上我们就什么都不干了,吃完饭后去散散步、看看书或者找部电影看。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已经够忙了,偶尔约我妹妹见面,没想到还很难约,不是我妹妹忙,而是小布丁忙——妹妹不是说小布丁要上钢琴课,就是说他要上篮球课,偶尔一次周末去她家,小布丁还在家上英语网课。
这只是一个5岁小朋友啊,怎么比花生还忙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小布丁到底报了多少个班?怎么感觉每天都在上课呢?”
妹妹说:“一周6个,但是有8次,因为钢琴课是一周2次。”
如果放在一年前,我会说她太疯狂。但自从我辞职后,也成了接送孩子上下课外班的陪读妈妈,我已经转变了观念,只是很淡定、温柔地问了她一句:“5岁孩子,一周8次课外班,是不是有点儿多呢?”
妹妹没解释为啥小布丁需要这么多课外班,而是立即找了个对标:“我们不是最多的,隔壁的蕊蕊,还报了10个班呢!”
我吃惊地问:“那忙不过来怎么办?”
妹妹说:“忙不过来就不上幼儿园了呗。”
我又问:“小布丁喜欢上吗?”
妹妹说:“小布丁对我说他很喜欢上课,也很愿意练琴。”
有一次我悄悄地去问小布丁:“你喜欢上课吗?”
小布丁却说:“我不想上课,我喜欢在家玩玩具!”
虽然小布丁是个阿尔法男孩,但是在学习方面,他还是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有点儿惰性,毕竟他才5岁。不过我很佩服他的小聪明,知道妈妈喜欢听什么样的话,也知道和我说实话没有风险。
比起布丁,四年级前,花生的课外班生涯,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那会儿没有微信,没有公众号,没有朋友圈,我们也不知道别人家孩子都在干什么,所以也就心安理得,无知者无畏嘛。
时代变了,在今天,我怀疑,在大城市,还有没有我这样的稀有“人种”——不给孩子报课外班的家长。
关于课外班的调查,原来大人都想多了?!
我说干就干,进学校给四年级学生做了份问卷调查,没问家长,都是让小同学自己做的。
收到问卷调查表,我发现,不报班的学生一个都没有,课外班的中位数则在3~4个。
调查对象:杭州某重点公立小学四年级学生
问卷调查表回收数量:34份
问题一:你一周有几个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
选择兴趣班人数
平均每个同学每周上3.6个课外班。
人数最多的是上4个课外班,占总人数的35%;其次是3个课外班,占总人数的26%。
每个课外班时长最短的是30分钟,最长的有4小时,大部分课程平均在1.5~2小时。也就是说,每个同学每周平均花6~8小时在上课外班。
报课外班最多的——1周8个班!
另外还有两个是1周7个班。
报班最多的同学,有一个是班里的学霸,父亲开小卖部,母亲初中文化水平。其余两个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学习成绩目前在班里处于中游。
在这些样本里,看不出报班多少和父母职业的关联,以及和学习成绩的关联。
问题二:能说说是什么样的课外班吗?
各种课外班上课人数
课外班种类繁多,一共有26种,123个。
不过,孩子报得最多的还是语数英三科。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课外班是以兴趣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学业负担增加以及小升初的要求,兴趣班的占比下降,学科辅导班成为主流。
这也是说,小学三年级前还有精力可以到处插柳,普遍尝试,到了三年级以上就要有心插花,收拢兴趣了。
其中,报英语课外班的人数最多,占比82%,只有6名同学没有报。
报班人数第二多的是语文和数学,各占比59%。
现在的语文是大语文概念,其中报得最多的是写作班,还有古文和阅读班。
说到兴趣班,报画画班的人最多,占比53%。
其次是各种乐器,占比35%。学习的乐器很分散,包括钢琴、长笛、口琴、古琴、古筝、黑管、吉他、笛子。
报体育课外班的人就少很多,只占17.6%,课程包括击剑、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等。
与时俱进的高科技班也不能少,乐高机器人班有2个同学报,还有1个同学上3D打印的课程。
问题三:哪些课外班是你自愿上的,哪些是家长要你上的?
课外班自愿情况
62%的孩子说全部的课外班都是自己愿意上的。
26%的孩子说一部分是自己自愿上的,一部分是家长要求自己上的,家长强制要上的那部分大多是英语和数学。
只有12%的同学说课外班都是家长安排的。
原来现在的同学这么上进爱学习!如果对报班有顾虑的大人,可能真是想多了。
问题四:你喜欢这些兴趣班吗?如果有喜欢的,请列明;讨厌的,也请列明。
自愿上的那些课程,同学们表示几乎全都喜欢。
剩下极少数的由家长安排的课程,有50%的孩子表示也喜欢其中的几门。有5个同学明确表示讨厌数学,有3个表示讨厌英语。
然而,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数学和英语的要多得多。
问题五:如果你不上这些课外班,多出来的时间你会拿来干什么?
问到这个问题,大多数小同学居然回答——看书!还有听音乐、做作业、运动、练习乐器等,都是正向、积极、有益的业余活动。
只有1个同学大胆地站出来,说自己会去玩“我的世界”(电脑游戏)和看微信,还有2个同学只是很简洁地说“玩”。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个冷水实验,实验透露出,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是“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也不会讲故事。
负责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的是人们心中另一个自我——叙事自我。
叙事自我有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支黑色的粗马克笔,审查着我们的体验。某些令人不安或不快的时刻会被删减或抹去,最后整理出一个有欢乐结尾的故事,归档备查。
小朋友都想在大人面前表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虽然我事先强调问卷时要说实话,向他们保证问卷不会被父母看到,但是他们已经习惯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其实,对我和妹妹,2018年不是一个关键年,因为,很多事情是在2018年以前就决定好,很多准备是在升学前就开始的。或许,和课外班的数量无关,和妈妈的规划却是密切相关的。
小游戏:家长焦虑指数自测
你给孩子一周报了几个课外班?
2~4个——恭喜你,你是个无比正常的妈妈!
5~6个——要注意啦,你有过度焦虑的倾向。
7个以上——这还用说,典型的重度焦虑。
1周1个?甚至没报?!——什么都别说了,赶紧面壁思过去,孩子是亲生的吗?
(本测试纯属娱乐)
◇一点思考
问:“课外班太多忙不过来怎么办?”
答:“忙不过来就不上幼儿园了呗。”
在大城市,还有没有这样的稀有人种——不给娃课外班的家长?
孩子比我们以为的更爱上课外班——他们都想在人或小伙伴面前表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表现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