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积极关注
在开始本章的内容之前,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一位对欧美早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儿童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bel,1782—1852)。
福禄贝尔早年曾在法兰克福学习建筑,后来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语言科学。在此期间,他表现出了对地质学和矿物学的极高兴趣,因为在他看来,矿物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晶的过程反映了普遍的宇宙规律,见证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1837年,福禄贝尔为3~4岁的孩子们建立了一所新型的幼儿园——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幼儿园。
在《儿童心理的研究》一书中,福禄贝尔曾有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
当我们发现路边长了杂草时,应该怎么办?这些杂草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无论你费多大的力气去除草,它们总是能再度席卷而来,侵占良田。
福禄贝尔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这些地方种上好的种子——“当好的种子能在路边扎根时,杂草的种子自然就无处落脚了”。
在本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教育工具——积极关注——就是这样的好种子。
关注的力量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要做到奖惩分明: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
惩罚,真的可以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变得好起来吗?有可能,但很难,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
研究发现,当我们对某项行为予以关注,只会强化这样的行为——无论好坏。没错,只要予以了关注,孩子都会强化这样的行为——不论是积极的关注还是消极的关注。
比如,当父母不断地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进行处罚和责骂时,其实是在不停地强化孩子的撒谎意识,这极可能会导致孩子下意识地表现出更多的撒谎行为。
又比如,我大学军训时需要练习走正步。当时,我特别紧张,一直在脑海里默念:“不要同手同脚,不要同手同脚……”但我越是想着“不要同手同脚”,“同手同脚”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多。教官一下令“正步走”,我真就走成了同手同脚!
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心里反复提醒自己不要做什么,但是一紧张,就偏偏做了什么。
这就是关注的力量。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需要运用积极关注的力量,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上并予以鼓励,就能做到改变孩子的行为。
请记住这个重要的公式:
关注+积极的行为=更多的积极行为
在美国有一所巴德监狱大学,其学生全部是来自美国纽约州的6所监狱的囚犯。这所学校并不教给犯人们具体的技能,而是教授历史、哲学、政治、艺术等看似没有用的学问。
但这些看似没有用的学问,却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从这里毕业的犯人们出狱后有的进入耶鲁大学继续深造,有的投身公益组织,还有人创业当起了老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纽约州囚犯出狱后的再次犯罪率为40%,而巴德监狱大学犯人的再犯率仅有2%。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监狱也都开始了对囚犯的教育。例如,关押重犯的圣昆丁监狱,开设了美国监狱界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课,从这里走出去的囚犯,再犯罪率从67%下降为零!让整个硅谷为之瞩目的编程天才肯雅塔·利尔(Kenyatta Leal),正是这所监狱编程课的毕业学员。
这就是积极关注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当这些监狱学校开始关注囚犯在学业上的积极行为时,激发犯人有了更多的积极行为——进而让他们拥有了与其他犯人完全不同的人生。
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
当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某种良好行为时,可以对他做得好的具体行为予以大量鼓励和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将自己想说的话换个说法——从正面去引导孩子的行为。例如:
你要是不吃西兰花,就长不高了→你要是吃下西兰花,就能长得更高!
你要是再把水弄洒,我就不让你玩了→你要是能把水控制在杯子里,就可以再玩一会儿!
你的3写得还是不太对,这个圈这里总是不圆→你的3越写越好了,尤其这个圈,写得越来越圆了!
不要再敲我的键盘了,妈妈在工作→你可以在妈妈旁边看一会儿书,我工作完就陪你。
……
当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做什么时,将这样的话翻译成希望孩子去做什么——类似的愿景性指令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批评,会让年幼的孩子一方面觉得应该听爸爸妈妈的,另一方面又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我——如果无法让孩子觉得你和他站在同一方,为他所想,他可能为了你去做某件事,但内心却是不愿意的。一旦脱离了你的监管,就可能再次犯错。
如果希望孩子改正某个行为,可以尝试关注他在做这件事时的积极行为,这会让他的积极行为越来越多,直到完全放弃不良行为。
当我发现小萌啃手指啃到脱皮时,他刚上幼儿园中班。由于幼儿园有硬性的午睡时间,小萌睡不着时,就会躺在床上给自己找事儿做——比如啃手、啃指甲。
一开始,他只是轻轻地啃咬指甲附近的倒刺,我们提醒他不要再啃了,也试着寻找让他焦虑的原因。当时适逢假期,我们带小萌回老家,爷爷奶奶对此又心疼又生气,还让小萌罚过站,打过他的手,惩罚过他不让吃糖,甚至对他大吼过……
回北京以后,小萌啃手的行为依旧没有改观,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每天放学回家,我们都会发现他手指上有啃咬的新痕迹,有时鲜红色还未褪去,有时会有很严重的起皮和脱皮。到了后来,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他的手指。
我发现,由于对手指的例行检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家长生气吼叫时所造成的深刻印象,小萌啃手(而非不啃手)的行为得到了不断提醒和强化。因此,一到午睡时,他一看到手,就开始条件反射般地啃咬。总是批评、总是不改——这让小萌啃手的情况变本加厉。
有一天,我发现他左右两只手的伤痕不太一样,于是无意间提了一句:“小萌,你看左手好像还挺好的,就是右手快被你啃坏了。”
谁知,神奇的事发生了。
三天以后,我陪小萌读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左手真的没有任何新啃咬痕迹、旧的伤也开始痊愈——反而是右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拿起他的左手仔细查看一番,然后欣喜地问他:“小萌,你现在不啃左手啦?”小萌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了,回答道:“是的,因为你说我的左手挺好的,所以我就不再啃它了。”
原来如此!
小萌的回答让我感触颇多,原来对一次试图改变不良行为的做法进行肯定,居然带给了他忍住不啃手的改变!接下来,我们依然会每天都检查小萌的手指情况,但我们却彻底转变了态度,从批评他的啃手指行为,变为开始表扬他的手指破皮少了,皮肤也开始愈合了。
越是得到表扬,小萌啃咬手指的情况越是得到改善。一个月后,小萌的手上便几乎没有新啃咬的痕迹了。情况不那么严峻了,我们也取消了每天的例行检查。
又过了一个月,小萌突然说:“妈妈,你检查一下我的手好吗?”我把他的手拉过来一看,发现他的手完全恢复了!困扰了我们小半年的难题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解决了!
由此我便意识到——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而不是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前者所带来的神奇力量远远大于后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很容易跟孩子说“不要……”并着重关注事情消极的一面。
有一次,姥爷带5岁的小萌坐扶梯,他教导孩子要扶稳扶手,然后顺口补充了一句:“只能扶,不能拽。”话音未落,小萌便伸出手拽了一下扶手,可把一旁的我看呆了——
小萌从出生至今,坐过的扶梯不计其数,从来没有试图去拽过扶手——然而,当姥爷表达了自己对“拽扶手”这一负面行为的关注时,居然促成了孩子相应的不良行为。
我想,如果姥爷当时只是告诉孩子要“扶稳扶手”,给予明确、清晰、正面的指令,小萌应该是不会去拽扶手的。
积极关注对行为的引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积极关注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呢?
第一,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学会教孩子去看那些他们做得好的行为,而不是去批评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正如之前小萌的例子,当我们越是批评他啃手指,他就越是会去啃咬;而当我们将这种批评转换为鼓励的时候,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做得更好了。
这种对孩子做得好的鼓励,应当充满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你需要夸得更具体。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父母喜欢他这么做。父母以他为荣,他也应当为自己感到骄傲。
比如,爸爸希望两岁半的小乖能自己乖乖地躺在床上,学会自己独立入睡。而在这段时间,每当爸爸把小乖放下,他都会再次爬起来。只有一天晚上他没有爬起来,而是直接睡着了。第二天早晨,爸爸立刻对他说:“小乖,你真是太棒了!昨天晚上你躺在床上时没有叫爸爸来陪你睡觉,而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入睡了,所以,今天晚上我们可以在睡前多读一会儿书。”
此后,小乖独立入睡的时间越来越多,最终养成了独立入睡的习惯。
第二,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
对孩子来说,父母通常是最重要的人。在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家庭中,孩子总是会相信父母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以,来自父母的鼓励会让他们做得更好。哪怕是“你真的太聪明了”这类肯定他能力的赞美之词,在孩子刚开始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需要说的,因为这会激发他们尝试去挑战的信心。
有的孩子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批评他的时候也一言不发。比如,4岁的小萌在姥姥家奔跑时不慎把一个瓷杯碰碎了。这时候,我试着对他说:“宝贝,你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家里乱跑的原因。刚刚你在姥姥家里乱跑,把杯子打碎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当我们做错了事,应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去解决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
“所以,现在,你去拿扫把把这个盘子的碎片都扫到簸箕里吧。清理干净以后,你就可以向姥姥道歉了。”
第三,不必总是以夸奖来鼓励孩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本身就对某件事情有强烈的兴趣时,给予他其他的外部刺激,比如奖励,反而会削弱他做此事的动机。所以,如果孩子本来就很喜欢学习,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过分的夸奖了——当孩子沉浸在我们的夸奖之词中,就可能变成了为得到夸奖而去学习,从而丧失了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
相反,如果孩子不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则要多多鼓励他。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常见的纠正法——打骂、吼叫、批评和惩罚。
鼓励,同样也能用于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下定决心纠正问题之前,直面问题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的孩子习惯于挑战难题(哪怕只有一点点困难的问题),但有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选择放弃,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容易改正错误,但有的孩子却很难改。
当孩子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时候,会记得更牢,也学得更好。所以,当我们不断冲孩子吼叫或者批评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激烈的言行只会强化孩子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感受,让他们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记得更牢,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在英文里,encourage这个词可以拆分成en和courage,意思就是给予勇气。孩子有了勇气,才会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才敢于拒绝错误的事情,才会有信心面对挑战——比如开始直面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