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逃离慕尼黑

十五岁那年,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父亲在慕尼黑的工厂陷入了经营危机,导致最后关闭,需另寻出路。之后慈祥、乐观的父亲带领全家移居到了欢乐的国度——意大利,并在米兰建起了相似的工厂。但是,父亲希望爱因斯坦能留在慕尼黑,完成高级中学的学业。当时每个德国中产阶级都认为,人们必须拥有一张高级中学的文凭才算是受过教育,而且只有拥有这样的学历才有资格进大学读书。要想获得一份体面的脑力工作,就必须先完成高级中学的学业。爱因斯坦应该与其他人一样,完成他的高级中学学业。他因此而留在了慕尼黑。

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优异,遥遥领先其他同学,但其古典语言学习并不优秀。为了通过这门功课的考试,他不得不花工夫去学这门不感兴趣的功课,为此,他十分痛苦。被父母送至寄宿公寓后,这种痛苦孤独情绪愈加强烈。在学校,爱因斯坦不合群。同学真诚邀请他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都被他视为是不体谅人、缺礼数的举动。尽管爱因斯坦对所有人都彬彬有礼,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清楚,他对学校的组织制度以及学校信奉的神灵持怀疑态度,他的这种态度让很多人惴惴不安。

一天天过去了,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他越来越不能忍受高级中学费时的教学方法。尽管在人际交往中,爱因斯坦脾气温和、为人谦卑,但他会极力捍卫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约束。他的这种性格特征始终如一。他受不了去机械记忆规则,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去反复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

熬过了半年孤独的寄宿生活,爱因斯坦想离开高级中学,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在他看来,普鲁士人统治的慕尼黑阴森冷酷、毫无生机,而意大利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到处是喜爱艺术和音乐的人们,那才是令人向往的天堂。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既可以逃离高级中学——哪怕是一会儿,又不会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已远超学校要求,他希望,即使未获得高级中学毕业证书,也能被国外的理工学院破格所接收。爱因斯坦原以为,只要离开德国,一切都会好起来。

他到医院开具了一份医生证明,证明他因神经衰弱,需要休学半年,去意大利与父母生活,直至康复。同时他还拿到了数学老师出具的一份证明,证明他非凡的数学水平足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相关专业。意想不到的是,爱因斯坦逃离慕尼黑高级中学的计划最终却比预想的顺利。有一天,老师叫他过去,告诉他学校希望他能够退学。事态的变化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惊,他问老师自己犯了什么过错。老师回答说:“你在课堂上影响到了其他同学。”显然,老师和同学都从爱因斯坦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对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的不满。

到米兰后,爱因斯坦告诉父亲,他想放弃德国公民的身份。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他父亲那时都还保留着德国公民的身份。但爱因斯坦还是放弃了,而当时他还没有获得其他国家的公民身份,那段时间他便成了一个无国籍的人。与此同时,他还宣布与犹太宗教团体断绝关系。

刚到意大利的那段时间,爱因斯坦过得很快乐。他陶醉在教堂和画廊里的艺术作品中,聆听着回荡在每个角落的音乐、欣赏着悦耳的歌声。他越过亚平宁山脉来到热那亚,欣然地看着自然优雅的人们。大家举止端庄、言语朴实,这些人与他熟悉的德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德国,人们已经成为没有灵魂、只会接受服从的“机器”,丧失了本性。而在意大利,人们不受外界条框所约束,遵从自我内心,怡然自得。爱因斯坦觉得,意大利人不受制于强权约束,他们的生活更符合自然的法则。

当然,爱因斯坦要想保持这种快乐的生活状态,就必须忘记他所面对的生活现实——有一段时间他的确是这么做的。父亲在意大利的生意再次失败,不管是在米兰还是在帕维亚,父亲的电气设备生意都未能成功。尽管父亲依旧积极乐观,但还是不得不告诉爱因斯坦:“我不能再给你钱了,你得赶紧找份工作。”短暂释放的压力似乎又回到了爱因斯坦心里,他思忖着,难道离开高级中学是个错误的决定?怎么才能获得一份工作呢?

童年玩磁罗盘的经历唤起了爱因斯坦对自然神秘法则的兴趣,阅读几何课本的快乐让他爱上了一切可以通过数学来解释的知识。爱因斯坦觉得,世界上有种分子能够完全被人类理解。理论物理学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想要研究这门学科,并愿意为之奉献毕生。理论物理学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自然界中无限复杂的现象怎样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

由于爱因斯坦对物理科学和数学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实际工作也需要职业训练,父亲也一直做技术这一行,因此他觉得学技术科学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此外,他没有高级中学的毕业证书,却有优异的数学成绩,因此,相对于普通大学,他更容易进入技术学院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