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夹·侠·亦
汉字中的侠客梦

你喜欢看武侠电影吗?侠客们飞檐走壁,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真的很帅!有一首歌唱道“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你有没有这样的梦想呢?沉浸在侠客梦中的你,有没有想过“侠”这个字的内涵呢?

这一讲,我将为你介绍“侠”字,以及与它相关的“夹”和“亦”。

/ 把人“夹”在腋下 /

讲“侠”字要先从“夹”字讲起。

在古文字中,“夹”从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张开,一左一右夹着两个人。

这个字看起来很“威猛”。《说文解字》说:“夹,持也。”“夹”是把人牢牢地夹在腋下,一动也不能动,有控制、挟持的意思。《三国演义》中说,东吴之主孙策非常英勇,他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外号——“小霸王”!有一次孙策提枪上阵,把敌将一把抓过来,夹在腋下回归本阵。这种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正是“夹”的鲜活写照。

除了牢牢夹住,“夹”还有一个含义。你想要夹住一个东西,必须要在它两边同时用力,因此“夹”也引申出从旁辅佐之义。周朝的开国者周武王去世得很早,他的儿子周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子。危局之际,周公姬旦和太公姜子牙挺身而出,“夹辅成王”,各在一旁辅佐周成王。

/ 侠客,一定要能罩得住 /

“侠客”的“侠”是个形声字,从人夹声。左边的“人”是形符,右边的“夹”是声符。什么是形声字?形符和声符是什么意思呢?

和象形、会意一样,形声也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形声字大都可以一分为二,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形符表达汉字的字义,声符提示汉字的读音。

比如“侠”字,形符“人”说明这个字和人有关,声符“夹”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夹”是不是和“侠”读起来很像呢?有时候你也会遇到读起来不那么像的字,比如“啸”的声符是“肃”,这是因为“肃”字的发音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变化,不再和“啸”相近了。

虽然声符只是用来表音,但古人在造“侠”字时,对声符的选择却很巧妙。他们没有选择“甲”“下”“夏”等读音近似的字,而是选择了与侠客的含义更为密切的“夹”字。

什么是“侠”呢?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下《刺客列传》《游侠列传》,记录了一批震撼人心的侠客形象。豫让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替智伯报仇,吞炭毁声,用漆毁容;朱家扶弱济贫,不求回报,哪怕自己家无余财,衣服破旧;荆轲则是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唱着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杀秦王,身死他乡……侠客便是这么一群侠肝义胆、路见不平、经常“从旁辅佐”别人的壮士与义士,也是能够掌控大局、“罩得住”他人的英雄好汉。这两层含义都与将人罩在自己臂膀下的“夹”字很是贴切——“侠”字以“夹”为声符,实在是一个准确而巧妙的选择。

/ 本来是腋窝 /

“夹”和人们的腋窝有关,在汉字中,还有一个和腋下关系密切的字,那就是“亦”。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很惊讶:“亦”这个字不是个副词,表示也,用于“人云亦云”和“亦然”的吗?怎么会和人的腋窝有关?别急,我们还是先一起来看看“亦”的古文字吧。

甲骨文是一个正面站立、两臂张开的人,胳膊下面分别有两个小点——这是个指事字,古人用两点标示出腋窝的部位。《说文解字》说:“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这里的“亦”,指的就是腋下。

给腋窝造字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用象形的办法,先画一个胳膊,画出人体躯干,再在腋窝的位置添上几根腋毛……简直太诡异了!象形的思路走不通,指事倒是个好办法。画出人体,再用两个指事符号标出腋窝的位置,又好造,又好写,清晰易懂。可以说,这个字凝聚着古人的造字智慧!

紧接着,另一个问题来了。“亦”表示腋窝的话,现在为什么又有了“也”的含义呢?这就要提到“假借”这种造字法了。假借是借用其他字形,来表示那些不好造的字。古代汉语中,“假”有借的意思,有一个词叫“假手于人”,就是指借用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古人不仅要给实词造字,也要给虚词造字。虚词就是那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造句时又起到重要语法功能的词,比如连词、介词、副词、量词等等。举个例子:“你吃饭了吗?”“我吃了!”“我也是!”在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对话中,出现了“了”“吗”“也”三个虚词。

给这样的虚词造字,简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到一个形象或实物来表示它们。不信你试试,什么样的字形可以来表示“也”呢?

这个难题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祖先。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假借,借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表示不好造字的虚词。汉语中有个副词,读yì,表示也的含义,不好造字。而表示腋下的“亦”字,读音和它很近。干脆,把这个“亦”借过来,表示作为虚词的“yì”!

许慎先生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句话意思是说,有些词(比如虚词)没有本字,于是就找个声音相近的字,借过来一用!

这种办法解决了虚词造字的难题,却又带来了新的麻烦——同一个字形,既表示腋窝,又表示也,难免会发生混淆。比如说,你大声嚷嚷着“我亦疼”,到底说的是你腋窝疼,还是你也疼呢?

为了避免混淆,古人决定把表示腋窝的本义和表示也的假借义进行分化。给容易造字的意义重新造个字,把不容易造字的意义留下来。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欺负老实人的感觉?没办法,好不容易给虚词找到了一个字,总不能再把它赶出去!于是,随着汉字的分化,“亦”和腋窝没了关系,只用作副词,表示“也”。

至于腋窝,古人为它重新造了一个字——“腋”,左边是肉月旁,作为形符,表示这个字和人体有关;右边是“夜”,用作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