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郁达夫生平事略及文学创作

郁达夫,原名文,字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三岁丧父,家庭生活陷于困顿,靠母亲佣工买货的收入维持生计。

1902年入私塾,1907年入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九岁即能作古诗。

1909年春初考入嘉兴府中学,暑假后转入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0年春又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两月后因参加学生反抗校长压迫的风潮而被开除,旋即进入美国浸礼会在杭州办的一个中学。1911年至1913年因时局动荡,在家自修。

1913年随长兄郁华至日本留学,于1914年夏季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开始官费留学生活,1918年夏季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获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精通英文、德文和日文。

郁达夫在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负责创造社刊物的编辑工作。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3月间,于编辑《创造月刊》创刊号后,即奔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同年十一月离职。1927年编辑《洪水》半月刊、革命政论性的小型刊物《民众》。同年《郁达夫全集》开始出版。

1930年2月,同鲁迅等人发起并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退出。1933年年初加入宋庆龄、蔡元培所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夏天,移家杭州。

1936年2月,赴福建任福建省参议,抗战爆发后离开。1938年春末,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同年末赴新加坡任《新洲日报》的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的主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华侨组织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并创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任工作团主席和训练班主任。1942年春,日军逼近新加坡,同胡愈之等撤退并辗转到达苏门答腊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据传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荒野中。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

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前期以小说为主,小说写作主要集中在日本留学和归国后的几年;二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减少,开始偏向散文和古体诗的写作。

从总体来看,郁达夫的前期文学创作偏重情感的宣泄,不加掩饰地坦露内心,特别是小说,以青春期的生命冲动为小说叙述的原动力,表现青年人的性苦闷,以及生命力受到传统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阻压后,内心世界的狂躁与冷静、自傲与自卑、纯洁与罪恶等矛盾情感相交织的内心搏斗。特别是在对“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上,以自我生活经历为审视对象,不注重故事情节的逻辑关联,而是以情感为组织故事的脉络,着力营造情调。与此相适应,这时候的小说和散文在文体上几乎难以分别。如1922年写的散文《归航》,叙述留学日本归国途中的所见所感。除了情感的抒发更为芜杂恣肆外,和他的代表作《沉沦》在写法上几乎非常接近。郁达夫早期创作并不严守体裁的规范,对他而言如何把被压抑的感受抒发出来才是他关注的中心。故而在情感抒发和写作手法上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就是他所谓的“自叙传”创作主张的体现,读其作品,诚如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所言:“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2」因此郁达夫前期的创作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身上体现了典型的“五四”精神。在东西方思想的冲撞下,“五四”时代是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凸现个性和“真我”是时代的最强音。以个性主义为武器,他们不仅要冲破整个社会的束缚,也要冲破传统因袭对自我的束缚。青少年时期严格受传统教育的郁达夫,一到日本这样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又十分开放的社会,在自我意识萌生壮大的同时,又感受到老大帝国子民的屈辱和传统道德意识的挤压,心理和情感难免失衡,郁达夫前期创作正是表现出新一代青年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代表作《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故而其早期创作在青年人中引起很大的共鸣。这种情绪端倪,在我们所选的小说《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小春天气》中都有所体现。

郁达夫的后期创作,无论从情感还是文体,都趋于纯净和规范。一般认为以1927年发表的《过去》为标志,在表现灵与肉的冲突中,逐渐由肉欲的冲动转到表现情欲的净化,同样由对“性的苦闷”转而表现“生的苦闷”,自我坦露有所节制,社会性的写实内容得到加强。艺术风格也由情感宣泄的汪洋恣肆变为社会关照的平静通达。后期郁达夫的创作以散文特别是山水游记为重,前期那种极富张力的浪漫情感变为带有名士的孤傲激愤,面对1930年代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郁达夫不断地向传统回归,企图以带有“名士气”的放浪形骸和隐遁田园的淡泊宁静为自己寻找思想出路。但作为关注现实的现代知识分子,郁达夫仍旧是不能忘怀现实的,我们在《钓台的春昼》《雨》《寂寞的春朝》等散文中依然可以体会到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郁达夫后期大量的山水游记中,在艺术创造我们最可注意的地方是:他创造性地将传统游记散文转化为现代美文,融合古代游记布局谋篇的手法,借鉴古典意境,在观照山水的过程,将个人心境、情绪融入景物描写中,既可看出郁达夫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也可看出他心与物游,情与景谐的自由心境。读他的游记散文,不但让人体会的身历其境的逼真,更感觉到心历其境的忘情入微。在他笔下充分地将自然美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美,同时也达到了文体美与境界美的高度统一,这在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雁荡山的秋月》《西溪的晴雨》都有所体现。郁达夫在写记游散文的同时,也创作出一批记人的名篇,诸如《志摩在回忆里》《怀鲁迅》,知人论世,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一个两个细节,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如徐志摩的天真洒脱、鲁迅的冷峻睿智,宛如在人眼前。

参考文献

「1」参见冯雪峰遗稿:《郁达夫生平事略》,1978年想《新文学史料》第1期。

「2」《〈沉沦〉自序》,《郁达夫文集》(七),第149页。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