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阅读材料
读大一的小李向心理辅导老师倾诉自己的苦恼:“马上就要到假期了,漫长的两个多月,该怎么过呀!我与几位好朋友商量好了,决定一起去打工,因为打工会带来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爸妈听了以后却不同意,说‘家里不缺那几个钱,把重点放在学习上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说都不管用,我很是烦恼,因为已经和朋友说定了……”
1.2.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1. 身心发展
目前,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青年初期发展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
从心理发展所依赖的两个条件,即生物属性和环境属性条件来看,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生理除了有些方面还继续保持缓慢的发展外,总体来讲已基本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总体表现出成年人心理的某些特征。然而,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环境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受到了局限。
阅读材料
长大未成年
在向成年人角色转变的方面,当今许多青年人的生活追求和主观判断正在变得非常滞后与漫长,这便孕育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从十几岁末期开始到二十几岁中期结束的始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Jeffery Jensen Arnett)教授,2000年在心理学权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始成年期——18岁至20多岁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一文中,将始成年期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了出来。始成年期具体指青少年晚期到二十几岁(18~25岁)这个时期。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时期,在此期间,年轻人已经脱离了青少年阶段,然而多数人却没有担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持久的责任,即处于“长大未成年”的状态。这个时期个人的未来还不确定,他们在恋爱、职业、世界观3个方面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与人生的任何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独立探索生命可能性的范围最大。
始成年期主要有5大特征:(1)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时期;(2)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3)是一个自我关注的时期;(4)是一个处于夹层中的时期;(5)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时期。
通过对美国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个体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得出成年的3个重要标准是:(1)独立承担责任;(2)独立做决定;(3)经济独立。
2. 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功能随着生理功能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但总的来说,心理的发展还不完全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大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高职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观察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容易忽略细节;记忆力以逻辑记忆为主,并且已经达到高峰;想象力更加丰富,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工作、事业和家庭都有较全面的考虑;同时,他们的思维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高职大学生情感活动的发展,表现为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成熟、不稳定。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情感的动摇不定。
高职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表现为能够主动地制定目标,自觉地完成计划,对事物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并能较好地坚持完成任务;但意志的控制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表现为遇事比较冲动。
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逐步分化,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往往分不清,容易形成矛盾而不能达到同一性。他们自我意识的要求与能力显著增强,但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自卑、自负、逆反、封闭和依赖心理严重。
高职大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表现为性格不断完善和成熟,动机和需要逐渐稳定下来,兴趣广泛而稳定,并且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加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逐步确立下来。
总体上看,目前的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自己也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优越的一代,早熟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需要大人们更多了解、更多关心的一代”。可以相信,大学教育的引领,大学制度的陶冶,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洗礼,大学思想的孕育,会让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变得更加稳健和成熟。
1.2.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有关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等。下面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做分析。
1. 怯懦
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大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由此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2. 自卑
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常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 狭隘
受一点委屈或碰到很小的得失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极易受外界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心理冲突;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
4. 嫉妒
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羡慕,也是因自己无条件赶上别人而产生的恼怒情感及相应行为。
5. 敌对
遇到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往往把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6. 猜疑
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自己也感到痛苦万分。如:有些同学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一些,就怀疑老师对自己有看法等。
阅读材料
猜疑的苦恼
1.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钱某,女,19岁,某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觉得周围的人都讨厌自己,不喜欢和自己交往,想孤立自己。
2. 主诉及主要内容
来访者是系书记带来的,原因是来访者与男朋友分手了,怀疑是同宿舍同学的挑拨,因此对同学指桑骂槐,引发纠纷。来访者入学已经一年半,但和周围同学的关系总是处不好,特别是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处不好。“我总觉得她们5个在合伙孤立我。有一次,她们几个在宿舍,我在外面听到她们谈得很热闹,但我一进门,她们马上就停止了,她们肯定在议论我。还有她们干什么都不叫我。仅仅是宿舍的人还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同学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见我就掉头走开,像躲瘟疫一样。她们为什么都跟我作对?”
经过进一步咨询,我们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性格懦弱,她小时候父母常受邻居的欺辱,而且不敢据理力争,只是忍气吞声。她在上高一刚住校不久,一位舍友丢了钱,她拙嘴笨舌,不会像别人那样表达自己,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了。舍友就说:“你没拿,紧张什么?肯定心里有鬼。”从此她就不能听到谁丢钱,也不断提示自己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能动。于是每天都很小心,尽量少跟别人接触,免得惹上是非。所以她和别人交往时,总是不能真心地投入,怀有戒备之心,在别人看起来,好像拒人千里之外。
3. 分析诊断和指导
这是一个由心理创伤事件而引发的猜疑性社交心理障碍的案例。来访者之所以产生好猜疑的个性以及由猜疑个性导致的同学交往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及家庭的氛围,使她从小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种不安全和紧张情绪极易使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变得敏感和多疑。再加上青春期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特别关注自我评价的时期,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就更增强了来访者不确定和猜疑的个性形式。二是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猜疑,使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人是不可信的。由不被人信而不信人,人际交往中没有真诚信任,交往肯定会出问题。
为帮助来访者摆脱苦恼,我们采取了以下指导措施。
(1)认清症源(即症状来源),消除错误认知。我们让来访者充分认识到:环境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但它不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决定和影响人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的认识方式及思想基础。我们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是无法选择与更改的,但我们现在长大了,要认识到哪些是我们成长的助力,哪些是我们成长的阻力。对于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东西,要通过改变认知、调整状态,走向正常的适应道路。来访者要从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树立摆脱猜疑的苦恼的信心。
(2)正确看待问题,冷静分析原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或别人想孤立自己。这可能是自己敏感的多疑所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就要消除猜疑和偏见,以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但是,如果事实上自己真的是不受同学欢迎,也不要紧张和焦虑,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为人态度、性格特征、思想和方法方面找原因,但是相信“没人存心跟别人过不去”。
(3)学会全面看问题,加强沟通。任何事物都会有多面性,既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好的一面,还要看到发展变化的一面。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看人。要用坦荡的胸怀待人接物。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没有充足的证据,绝不做推论,更不要疑神疑鬼。
(4)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多读一些品位高雅的图书,看看书画展,听听音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努力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有了良好的身心素质,就会彻底地摆脱无谓的殚精竭虑,从根本上排除猜疑心。
7. 抑郁
寡言少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
8. 人际交往障碍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再依赖家长与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获得什么利益。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他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
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自伤和气。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情绪激动,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引向极端,做出对人对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