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觉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译后记

这次很荣幸能参与到《青春的觉醒》这部剧本的翻译任务中来。韦德金德在德国戏剧界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这部戏剧本身充满了魅力。当我开始阅读这部剧本的时候,会时常想象演员们站在舞台上,重现那些充满诗意与青春骚动的语言,就像是自己在脑中编排自己的戏剧,充满乐趣。这次能够有幸重译这部经典戏剧,也让我对这部剧又有了新的体验,更深入地与早已长埋地下的先驱韦德金德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交谈。

经历过这一场穿越到19世纪末德国式的“青春”,甚至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成长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关于青春期的回忆,或甜蜜或苦涩,经历这些就是所谓成长的过程。我自己是80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电脑还没有现在那么普及。信息还没有那么发达。老师们、家长们对于性教育也没有那么在乎。在我们的成长轨迹中,也有着与这部戏剧所描述的相似的痕迹,或深或浅。也许正是这样,才让我们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年轻人们、少年人们能够对这部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当我翻译这部剧本的时候,也试图打动读者的内心,试图让读者回归自我,回想青春,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抛开凡俗,反思生活中已经慢慢消逝的珍贵的东西。翻译这样一部看似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短小精悍的剧本,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也让我自己得到了非常多关于文学翻译的体会。

我认为翻译就像是烹煮食物。如果把原文比作菜谱,翻译的过程就像是按照菜谱去做菜。很多时候,完全按照菜谱做菜,也不能真的做到完全实现味道的传承。由于火候、材质、工具的不同,都有可能造成所呈现的味道与菜谱中所述的味道不同。要尽可能地传承菜谱中的味道,是需要在烹饪过程中自己去领悟的。很多问题只能在实践当中自己去解决。我觉得这一点与翻译实践是相似的。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无法实现原文面貌的情况。有的时候需要权衡,原文中的哪一个点是必须在译本中呈现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我认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核、语言风格、人物个性。

我们这部剧本,说起来是一部悲剧,可是并不是一味的悲情,它是生动的、幽默的。我认为用味道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作品的特点。当我们品味这部作品时所体味到的是一种复合的味道。它甜中带着苦味,酸中又带点甜。它明明是苦的,却让人尝不到那明明白白的苦味。作者很巧妙地把苦味藏了起来,藏进了他故意设计的甜甜酸酸的幻境之中。韦德金德不仅是一位戏剧界大师级的人物,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剧作中也带着浓浓的诗意,朦朦胧胧的情怀。这些都带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挑战。

比如说第三幕中出现的一场老师们与主角的对答。每个老师的名字在德文中都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我们在翻译这些名字的时候也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在中文译本中能够保留原文中隐藏在老师们名字里的调侃与讽刺意味。剧本最终的归宿是舞台,所以我们期待,我们的译本能为舞台表演增加戏剧性。这样也就出现了各位老师有点荒唐又有点滑稽的名字。

这部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诗化的语言,并且对话之间有时并没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它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也参考了不少研究著作来帮助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以创作出更为鲜活的人物。

我们的译本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翻译中,我们尝试异化式的翻译。在词意和句法适当的前提下不刻意迎合中文语法习惯,一定程度上保留德语本身的语言魅力。这是我们在翻译中进行地尝试。一定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请前辈们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