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时代形象

他们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以无上的信念和坚守感动中国。

他们是时代精神、社会精神、中国精神的体现,

从平凡中走来,却在历史名册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

摄影经典记录下的时代人物,使得这份感动得以延续。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1961年 张峻摄

雷锋(1940-1962),湖南人,幼年时饱受旧社会之苦,7岁时成了孤儿。在新中国的温暖怀抱中,雷锋上了学、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并于1960年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他竭尽所能对战友、群众给予帮助,做好事不留名,他身上体现出的“雷锋精神”也成为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秀品格的代名词。

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毛泽东同志专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为弘扬雷锋精神而创作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激昂振奋,一直传唱至今。

在为雷锋拍过照片的几位摄影师中,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干事张峻,应该是为雷锋拍照最多的人。这张擦汽车的照片,很好地体现了雷锋的职业身份——部队运输连驾驶员。完美的角度与光影打造的典型人物、典型瞬间,是那个年代摄影宣教功能的最好体现。

为了拍摄这张照片,雷锋特意换上了崭新的衣帽。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 张庆民提供

焦裕禄(1922-1964),山东人,出生于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任河南兰考县任县委书记。

当时的兰考,正是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焦裕禄倡导并制订了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为改变兰考风沙、内涝、盐碱的面貌而奋斗。

他身患肝癌,却不离岗位,常常是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鞠躬尽瘁,直至逝世。

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工作语录,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焦裕禄学习。

大庆石油会战标兵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提供

王进喜(1923-1970,右一)甘肃人,出生于玉门一个贫苦家庭的他,幼年时讨过饭、放过牛、淘过金、挖过石油,生活的艰难与恶劣,练就了他刚毅不屈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钻井工人。1960年,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打出了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打井时,他带领大家“人拉肩扛”地搬运、安装钻机。发生井喷时,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压井用的水泥。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红旗渠四姑娘

1963年 魏德忠摄

1960年2月,为解决河南林县的饮水困难问题,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历时近十年,这个“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重大工程全面完成。英雄的林县儿女,凭着一锤、一锨、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修建,见证了劳动改变命运的伟大力量,林县人面对困难磨砺而成的宝贵精神,被升华为“红旗渠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画面上这四位劳作中的姑娘,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从1960年起,《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用了10年的时间拍摄红旗渠修建过程。他与修渠的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下大量永恒的瞬间,成为鲜活的历史见证,为红旗渠精神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时传祥和他的新伙伴

1964年 喻惠如摄

时传祥(1915—1975,左二),山东人,幼年时受生活所迫逃荒到北京城郊一家私人粪场,当起了淘粪工,受尽压迫与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9年10月,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接见。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淘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已经干了30年的淘粪工,只要党需要,我还要再干它30年、60年!”

1964年1月,崇文区清洁队成立了青年淘粪班,时传祥担任班长,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班被评为先进集体,新华社记者喻惠如前往拍摄。

曾多次报道过时传祥的喻惠如,以往多是拍摄时传祥在淘粪的场景,这次他希望通过典型瞬间来反映时传祥的精神面貌。在两天的采访中,当时传祥带着年轻人淘完粪在胡同间行走时,大家边走边谈、精神焕发、胸怀壮志,喻惠如拍下了这个他期待已久的瞬间。

数学家华罗庚

1956年 牛畏予摄

华罗庚(1910-1985),江苏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 “华氏不等式”等。

华罗庚自幼便体现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却因家境贫寒中途退学,只获得初中文凭,但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轰动数学界,并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图书馆馆员,之后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助教、讲师并赴剑桥大学学习。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老摄影家牛畏予于1956年拍下了这幅作品。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她摄影创作的主要特点,《数学家华罗庚》也成为新中国的代表性人像摄影作品。

侯宝林在村口演出

1958年 陈勃摄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他是中国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名家,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侯宝林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带领和推动下,相声艺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他还注重培养年轻演员,当前活跃在相声舞台的不少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这幅作品的拍摄者是老摄影家陈勃(1925-2015)。1958年前后,陈勃随同梅兰芳、黄永玉等著名艺术家下乡拍摄。当老百姓们耳熟能详的表演艺术大师来到基层,宽阔的田地一下子就变成了舞台,而影像留存的瞬间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艺术前辈的敬业精神与名家风范。

谢军(1970-,左),中国首位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自幼便在国际象棋领域崭露头角。这是1992年春节期间的一次比赛,小棋手与谢军对弈。1992年 刘书义摄

马云(1964-),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这是创业初期的马云在湖畔花园跟阿里巴巴创始团队开会。照片中的与会者如今都已成为这家公司的元老级创始人,用彩色负片拍摄的纪念照,记录下了最初的创业时光。2000年 牛镜摄

郎平(1960-),现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鼓舞了一代中国人,郎平是当之无愧的代言人。这张颇为清新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铁榔头”的另外一面。1982年 唐禹民摄

姚明(1980-)原职业篮球运动员,2002年入选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休斯敦火箭队。退役后,姚明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这是姚明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2019年 姜东摄

屠呦呦(1930-),诺贝尔奖获得者、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她带领团队创制新型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是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在北京家中接受记者采访。2015年 李贺摄

任正非(1944-),华为创始人、CEO,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和他缔造的企业历经沉浮坎坷,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这是任正非在深圳总部就“技术、市场和企业”主题与美国学者进行对话。2019年 梁旭摄

袁隆平(1930-),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农学大学生,他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摄影师吕海强在袁隆平办公室隔壁架设影棚拍摄了这张肖像。袁隆平身上这件旧汗衫既有国民科学家的亲切感,又使他显得精力充沛。2013年 吕海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