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给孩子讲这些,真的好吗?
2016年的一期青春营,我和家长的交流,和谐相处中有过冲突。
第一天活动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同性恋的话题,我便请大家站队:认为同性恋是疾病需要改变的,站一队;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站到对面的另一队。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站到同性恋是疾病的立场上。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再说太多了,只是表扬了大家,简单地评论说:“同性恋确实不是病,我们应该对同性恋者平等看待,不歧视。”
回想起2013年第一期夏令营,同样是针对同性恋的观点站队时,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认为同性恋是病,需要治疗。随后,我请两方进行辩论,我再进行点评,然后请大家重新选择站队,所有的孩子都转而支持同性恋是正常的了。
我原本很满意这期孩子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但是,到了晚上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妈妈非常不满,一再对我说:“你应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同性恋是病,是应该加以改变的。”
我一再阐明:“认为同性恋是病的观点是错误的。”但这位妈妈很难被说服,面露愠色,交流到最后便变得火药味儿很浓了,我道理已经讲尽,仍然影响不了她,我的语气也变得重了:“我只能讲正确的。您让我讲错误的,我做不到!”她便不再说话了。
这个风波,推迟了我本计划和家长讨论的更重要的问题:我们明天的内容将涉及安全套的使用,以及自慰的正确方法,家长们是否同意?对于这些敏感的教学内容,我总会事先向家长们说明:为什么讲,怎么讲,将有什么效果。
我原以为那位妈妈又会反对,没想到这一次她立即同意了。家长们均爽快地表示:“应该讲怎么用安全套!”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参加过一个全国性教育专业研讨会,个别性教育专业教师还在会上主张:讲安全套使用就是鼓励青少年做爱,会使他们得性病、艾滋病!至少在这一点上,家长们比“专家”更“专业”,清楚应该给孩子什么。
当然,我在讲安全套使用的时候,也会强调:教你用灭火器不是让你放火,教你用安全套不是鼓励你做爱,我希望在你有一天要使用安全套之前,先学会怎么用。
其实,安全套的教学,重要意义在于对性脱敏。
在针对自慰的教学内容征求家长们意见时,我说:“我会讲自慰无害,自慰最大的害处是对自慰有害的担心;但我更想讲正确的自慰方式,因为现实中很多孩子因为错误的自慰方式受伤害了。”我讲正确的自慰方式不是“教孩子们自慰”,我将会和他们强调:有些人一生都不自慰,讲了并不是让你去学习和模仿,自慰与否都不是过错,只是要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这期夏令营24个孩子,在场的近20位家长,有两位对讲正确的自慰方式感到迟疑。
我说:“我有一个替代方案,不集体讲,只是告诉孩子们,谁对正确的自慰方式有兴趣,可以在休息时单独问我。”
立即有家长反对:“那他们就不好意思问了。”另一位家长说:“我觉得专业的知识还是让专业的老师来讲,如果你不告诉他正确的,他也会有途径知道,到时候我们又不能很专业地引导,那不是更糟?”
这些家长极力劝说那两位持质疑态度的家长,说:“你们要信任老师,相信他会处理好的……”很快,大家对支持我讲自慰达成了共识。
事实证明家长们的决策是对的。在讲到自慰这部分时,我问:“不知道什么是自慰的同学请举手。”24个孩子中,只有年龄最小的一个11岁男孩举起手。
那个男孩跑过去问陪伴他的爸爸:“什么是自慰?”他爸爸非常坦然地回答:“你去问老师。”
于是,他又跑过来问我:“自慰是什么意思?”
虽然两天的教学中,气氛已经很放松了,但当有孩子大声问出这个问题时,全场还是瞬间静了下来。我则以非常自然的声调、语气、语速开始大声地说:“自慰通常称为手淫,就是用手刺激自己的性敏感带,达到性的愉悦体验,比如,男孩子用手撸动阴茎;女孩子用手刺激阴蒂,当然也可以是紧紧夹腿刺激阴蒂……”
11岁男孩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显然,这一次他听懂了。
在我整个的讲述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偷笑、起哄,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讲正确的自慰方式时,孩子们也一脸严肃,非常专注。
事后,家长们跟我交流说:“您讲自慰讲得太自然了,就像讲吃饭、睡觉一样,我们原本对这样的话题有些不好意思,但听您讲的过程中都瞬间释然了。”
性教育工作者,必须非常坦然、平静地谈性,才能够去掉孩子们心中对性的神秘感、好奇心、羞耻感,以及任何特殊的情绪。
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我在朋友圈发了夏令营中孩子们学戴安全套的照片,也写到当天讲自慰的正确方法等内容,一位一直与我积极互动的同事在后面留下激烈的评论:“太过分了,你走偏了……”
我回复说:“这样讲的背后是有一套性教育的理念的,是对青少年有益的。”
他又回复:“你说有益就有益了?你好自为之吧!”
这些对话弄得我很郁闷,当天晚上甚至做噩梦了。因为这位同事一向是很支持我做性教育的,我没有想到夏令营中这两个敏感环节的设计让他如此反感。但事实确实是,夏令营中所有的内容设计,都不是我自己心血来潮,都是基于人类近百年的性教育经验,被实践证明是真正行之有效的。
我更确信强烈建议家长全程旁听是正确的,否则,像这位同事,只看到老师“教”学生用安全套,“教”学生自慰,不了解前因后果,恐怕也会误解的。
夏令营第三天全天讨论爱情,一切均在计划之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女孩子分享说,自己初中时恋爱,父母反对,她努力与父母沟通,最后父母转而支持她了。她感谢父母的支持,她和男友的学习都没有受影响。在我看来,正是父母对孩子恋爱的正确处理方式,才保证了孩子“恋爱学习两不误”。这是一个可以令人反思的例子。在我后来参加的一个性教育专家研讨会上,一些老师还坚定地认为,中学生谈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
夏令营中,一位母亲一直显得很担心,因为自己女儿有些“男孩子样”,总担心女儿是同性恋,多次问我:“女儿是否是同性恋,应该如何矫正她?”
我反复强调:“您女儿是否是同性恋,只有她自己知道,也许她自己现在都不确定;不必急于贴标签,青春期是探索自我、成长的时期;如果她真是同性恋,也不是如何矫正她,而是如何尊重她、支持她;来自家人的支持,是对同性恋者最有力的支持。”我还向这位妈妈推荐了影片《天佑鲍比》,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恋儿子,导致儿子自杀,母亲悔悟,将余生投身同性恋平等运动的故事。
每天晚上我和家长们的对话中,谈论更多的是如何爱孩子。
我们太习惯于“管制”孩子,我们爱他们,要保护他们,但这种“保护”往往体现为控制: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而不倾听他们的声音,更不关心他们的感受。普通的教育中都充斥着这样的控制,何况性教育呢?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接触不到性的信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和“保护”。这样的理念已经被经验一再证实是伤害到孩子成长的。在夏令营的三天中,家长们也充分并且深刻地体会到了:不让孩子接触性不代表他们真的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远超过父母所想到的,却不一定都是对的。
“保护”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成长,而不是规训。但这样的模式,要让中国家长普遍接受,还需要很长时间。
与家长们的交流,使我意识到:想说服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不要指望说服那些对性教育有误解和偏见的家长送孩子来夏令营,我们要做的,只是去与那些积极支持性教育的家长相遇。
执笔: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