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章

五色〔一〕令人目盲〔二〕;五音〔三〕令人耳聋〔四〕;五味〔五〕令人口爽〔六〕;驰骋〔七〕〔八〕猎,令人心发狂〔九〕;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一〇〕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一一〕,故去彼取此〔一二〕

【注释】

〔一〕五色:指青、赤、黄、白、黑。

〔二〕目盲:喻眼花撩乱。

〔三〕五音:指角、徵、宫、商、羽。

〔四〕耳聋:喻听觉不灵。

〔五〕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六〕口爽:口病。“爽”,引申为伤,亡,喻味觉差失。

王弼注:“爽,差失也。”

奚侗说:“《广雅·释诂》三:‘爽,败也。’《楚辞·招魂》:‘厉而不爽些’,王注:‘楚人名羹败曰爽。’古尝以‘爽’为口病专名。如《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七〕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

〔八〕畋:猎取禽兽。

〔九〕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高亨说:“‘发’字疑衍。‘心狂’二字,其意已足。此文‘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令人心狂,令人行妨。’句法一律,增一‘发’字,则失其句矣。盲为目疾,聋为耳疾,狂为心疾,故古书往往并言。”高说供参考。

〔一〇〕行妨:伤害操行。“妨”,害,伤。

〔一一〕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按:“腹”,内;“目”,外。“腹”谓身,“目”谓物。“为腹”,即“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弱其志”。杨朱的“重生”即此“为腹”;杨朱的“外物”,即此“不为目”。

蒋锡昌说:“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

严灵峰说:“腹易厌足,目好无穷。此举‘目’为例,以概其馀:耳、口、心、身四者。言只求果腹,无令目盲、耳聋、口爽、行妨。”

林语堂英译注说:“腹”指内在自我(the inner self),“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见The Wisdom of Laotse, p.90)。

〔一二〕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今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引述】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击上层阶级的生活形态: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佚放荡,使心灵激扰不安。因而他认为正常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为“腹”,即求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众生,只求动物性的满足与发泄,灵性的斫伤到了骇人的地步。我们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荡的情景,读了老子的描述,令人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