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题解】

本条300余字,生动记述了北宋东京城中最大寺院相国寺中万姓交易的繁荣热闹场景,是《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浓墨重彩的华章,也是认识北宋东京城市生活的宝贵资料。

北宋时期,相国寺位居东京城四大寺院之首,在皇宫大内东南至汴河一带占据了显赫的位置。相传该地曾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私宅(北宋东京这一地区的“坊”即以“信陵坊”为名)。战国以后,历秦、汉、魏、晋等朝代,此地用途,史料欠缺。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在此首创寺院,名为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代初年,此地成为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武则天执政的长安元年(701),名僧慧云购得郑宅,兴建新寺,仍以建国寺为名,世称其为“造寺祖师”。延和元年(712),唐睿宗为纪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相国寺。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太宗御题“大相国寺”。相国寺深得北宋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东京城里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

在人们通常的认知中,佛门乃是清净之地,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却集端庄肃穆的佛寺与热闹熙攘的集市于一身。大相国寺所在的东京城,不仅是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相国寺位于东京内城东南部,是全城最繁华的区域,而且南临全国交通运输大动脉汴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加上寺庙规模宏大,庭院宽阔,游客络绎不绝,因而逐渐成为当时东京乃至全国的商贸娱乐中心。宋人笔记中说,北宋东京人给相国寺起过一个“破赃所”的诨名,其义类似“销金窟”,说那是极其破费钱财的地方,也是天下第一红火、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集买卖与娱乐于一体的地方。

对于像孟元老这样生活在北宋东京城中、以“烂赏叠游”为乐事的普通民众来说,大相国寺首先是一个繁华热闹的交易市场和游乐场所,然后才是值得观瞻与赞叹的佛门圣地和艺术宝库。他对大相国寺的回忆,正是这样展开的:

一,大相国寺的市民交易活动,每月定期开放。这种集市,首开后世城市中大型庙会之先河,明清时期的京师庙会即来源于此。

二,大相国寺的三重寺门、庭院、佛殿附近、两侧走廊、著名的资圣门前以及后廊等地,所有能够利用的地方,都分区域进行着不同门类的商品与服务交易,所出售的货物品类繁杂,甚至许多珍贵的文物也能在此买到;参与交易者上至皇室贵官、下到平民百姓,成为东京都市繁华的缩影。

三,采买商品之余,人们还可以在寺内观光游览。相国寺不仅以悠久历史著称于世,更因其宏丽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早在唐朝,相国寺宏丽精巧的殿堂建筑、佛像铸造、雕塑和大型壁画,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北宋时期,文化空前繁荣,建筑艺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北宋立国开封的一百六十七年,成为相国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寺院规模和建筑艺术发展到了巅峰。在孟元老的回忆中,大相国寺三门上有金铜铸就的五百罗汉、佛牙、琉璃塔等珍贵法物,寺内禅院众多、僧官云集,举办大型斋会的能力令人惊叹,大殿两廊壁画更是出自国朝名家手笔,朵廊上则有精妙无比的雕塑。

北宋亡国后,相国寺的建筑与壁画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寺院建筑虽然屡经复修,壁画却再无大规模绘制,就连相关记载也十分罕见。《东京梦华录》中这段简短文字,让人得窥北宋末年相国寺令人目炫的艺术荣光。孟元老以“东京梦华”命名他的回忆录,曾经占尽帝国风流的相国寺,正是北宋王朝繁盛之梦中最奇幻瑰丽的梦影。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21)、绦线之类(22)。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23),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24)、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25)、货术(26)、传神之类(27)

【注释】

①每月五次开放:相国寺每月交易开放次数,孟元老说是五次,其他文献记为八次。如北宋学者王得臣在《麈史》中说:“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共计八次。王得臣的生活年代早于孟元老,他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徽宗政和六年(1116),于嘉祐四年(1059)考中进士,在开封为官多年,曾任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对开封非常熟悉,而且喜读书史,至老不倦,学问广博,以文学驰名当时,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白珽在《使燕日录》中记载自己探访相国寺的情景,也说“往时每月八次开寺,听商贾贸易”,可以印证王得臣《麈史》中的说法。

②万姓交易:形容交易人数之多。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③大三门:相国寺的大门。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门,为楼其上,甚雄。宸墨亲填书金字额曰‘大相国寺’,五月壬寅赐之。”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说“寺大门,四重阁也”。三门,亦作“山门”,寺院大门。

④动用:使用。什物: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⑤彩幕:彩色的帐蓬。

⑥露屋:用布临时搭建、半边显露的铺面棚屋。

⑦义铺:售货摊。

⑧蒲合:蒲草编的席子。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等。

⑨簟(diàn)席:竹席。

⑩屏帏:屏帐。

⑪洗漱:洗漱用具。

⑫鞍辔(pèi):鞍子和驾驭牲口的嚼子、缰绳。辔,缰绳。

⑬时果:应时的水果。

⑭腊:干肉,脯:干肉。也指干制的果仁和果肉。

⑮道院:道士居住的地方。

⑯赵文秀笔:赵文秀所制的毛笔。潘谷墨:潘谷所制的墨,质量上乘。潘谷,安徽歙县人,北宋制墨高手,主要活动于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其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他的死也颇有传奇色彩,故有“墨仙”之称。北宋苏轼在《书潘谷墨》中写道:“卖墨者潘谷,余不识其人,然闻其所为,非市井人也。墨既精妙,而价不二。士或不持钱求,不计多少与之。此岂徒然者哉!余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一日,忽取欠墨钱券焚之,饮酒三日,发狂浪走,遂赴井死。人下视之,盖趺坐井中,手尚持数珠也。”潘谷一生制墨,其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北宋陈与义语),所制“松梵”“狻猊”等墨,被誉为“神品”。徽宗御藏极品宝墨“八松烟”(又称“八松梵”),也出潘谷之手。北宋何薳《春渚纪闻·潘谷墨仙揣囊知墨》:“潘谷卖墨都下。元祐初,余为童子,侍先君,居武学直舍中。谷尝至,负墨箧而酣咏自若,每笏止取百钱。或就而乞,探箧取断碎者与之,不吝也。其用胶不过五两之制,亦遇湿不败。后传谷醉饮郊外,经日不归,家人求之,坐于枯井而死,体皆柔软,疑其解化也。东坡先生尝赠之诗,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之句,盖言其为墨隐也。山谷道人云:‘潘生一日过余,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锦囊揣之,曰:“此李承宴(按,五代南唐制墨名家)软剂,今不易得。”又揣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取视果然。’”其小握子墨,医者云可入药用,亦藉其真气之力也。”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世不留意墨者,多言‘未有不黑,何足多较’。此正不然。黑者正难得,但未尝细别之耳。不论古墨,惟近岁潘谷亲造者黑,他如张谷、陈瞻与潘使徒造以应人所求者,皆不黑也。”

⑰两廊: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说“四面廊各二百间许”。师姑:尼姑。《景德传灯录》十《智通禅师》:“师姑天然是女人作。”宋人庄绰《鸡肋编》:“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绣作:刺绣。

⑱珠翠:珍珠翠玉。泛指用珠翠做成的装饰品。

⑲生色销金花样幞头:色彩鲜艳、镶嵌金丝、样式别致的头巾。生色,色彩鲜明生动。销金,以特殊工艺在衣物上添加金线或极薄的黄金装饰,亦指敷洒金粉。北宋多位帝王颁布过销金禁令,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二年》:“庆历二年五月戊辰,诏有司申明前后条约,禁以销金、贴金、缕金、间金、蹙金、圈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金、阑金、盘金、织金、线金、捻金为服饰。自宫庭始,民庶犯者,必致之法。”并多有因触犯销金禁令而被惩罚的案例,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载,是年八月,“杜氏,昭宪皇后侄女也。上禁销金严甚,还自东封,杜氏乃服以迎车驾。上见之,怒,遂令出家为道士。由是天下无敢犯禁者”。

⑳特髻:宋代流行的一种用假发编成的高发髻。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古人戴冠,郭林宗时戴巾,温公幅巾是其类也。古人衣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戴巾。妇人环髻,今之特髻是其意也,不戴冠。”依朱子所说,特髻是用假发盘起若冠然。从文献记载来看,特髻最初大约起自宫廷。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内官之贵者,则有曰御侍,曰小殿直,此率亲近供奉者也。御侍顶龙儿特髻、衣檐。”北宋时有词牌名【皂罗特髻】,以苏轼词《皂罗特髻·采菱拾翠》为代表。今藏台北故宫传宋陈居中作《文姬归汉图》,图中女侍头著尖顶“冠”,似即层层盘起的特髻。南宋时,宫中女乐及州郡官妓也作如此妆扮。张枢《宫词》“翠枝斜插滴金花,特髻低蟠贴水菏。应奉人多宣唤少,海棠花下看飞梭”,所记为理宗时事。洪迈《夷坚志·邓兴诗》曰,邓兴诗“梦为人召至一处,高闳华宇,三美男子坐庭上,罢酒张乐。侍姬十数辈,皆顶特髻,衣宽红袍,如州郡官妓,分立左右,或歌舞”,亦南宋故事。说明当时特髻已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日用小百科《碎金》,其“服饰篇”中胪举“南”首饰,仍把特髻与各式花冠、包冠等列在一起,可知特髻之用,大抵相当于冠。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分别解释“冠子”和“特髻”,则说明当时二者并不等同。

(21)冠子:古代贵族妇女戴的帽子。宋人高承《事物原始·冠子》:“《二仪实录》曰:爰自黄帝制为冠冕,而妇人者之首饰服无文,至周始有,不过副笄而已。汉宫掖承恩者,始赐或碧或绯芙蓉冠子。则其物自汉始矣。”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中说:“宋魏国大长公主下嫁李遵朂,章献太后尝赐金龙小冠。”

(22)绦线:杂色丝带丝线之类。

(23)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相国寺有集中的图书市场,宋人文献中多有在相国寺购得珍贵书籍、法帖、绘画的记载。如百岁寓翁《枫窗小牍》:“余家藏《春秋繁露》,中缺两纸。比从藏书家借对,缺纸皆然,即馆阁订本,亦复尔尔。……后从相国寺资圣门买得抄本,两纸俱全,此时欢喜,如得重宝。”宋人朱弁《曲洧旧闻》:“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北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器玩》中说:“祖父(按,即苏颂)尝于相国寺置得阁本法帖十卷(按,应指《淳化阁帖》),甚奇。其末云:‘玉堂夜直,蒙恩赐到。受恩如是,激节可知。’用‘公高之裔’图书,乃毕文简公赐本也。”资圣门,相国寺中资圣阁的大门。资圣阁位于大相国寺中轴线的最后端,是寺中的标志性建筑。资圣阁始建于玄宗天宝四年(745),由著名工匠边思顺主持修建,高三百余尺。初名大佛阁,后由肃宗李亨亲书匾额,赐名排云阁。昭宗大顺二年(891)七月,相国寺因雷电而遭受火灾,包括排云阁在内的众多建筑化为灰烬。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得以重建。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重修后,改名资圣阁,“资圣熏风”成为“汴京八景”之一。明崇祯十五年(1642),资圣阁因黄河水灌而不复存在。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

(24)诸路:各路。路,宋代的地方区划名。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太宗至道二年(997)始定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八路,神宗时又增为二十三路。北宋时,以转运司为主,南宋时以安抚司为主。土物:某地特有的著名物产。

(25)日者: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中有《日者列传》,裴骃集解:“古人占候卜筮,通谓之‘日者’。”相国寺术士的神异,在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广为流传,文献中多有问吉凶、问科第功名、问仕宦前程的记载。就连当时的端王、后来的徽宗也曾遣人往相国寺为自己算命,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中说:“太上皇帝端邸时,多征兆,心独自负。一日,呼直省官者,谓之曰:‘汝于大相国寺,迟其开寺时,持我命八字往,即诣卦肆,遍问以吉凶来。第言汝命,勿谓我也。’直省官如言,至历,就诸肆问祸福,大抵常谈,尽不合。末见一人,穷悴蓝缕,坐诸肆后。试访,曰:‘浙人陈彦也。’直省官笑之黾勉,又出年命以示彦。彦曰:‘必非汝命,此天子命也。’直省官大骇,狼狈走归,不敢泄。”北宋范镇《东斋记事》则记载了“一日之内遇四宰相”的异事:“张邓公(按,即张士逊)尝谓予曰:某举进士时,寇莱公(按,即寇准)同游相国寺前。诣一卜肆,卜者曰:‘二人皆宰相也。’既出,逢张相齐贤、王相随,复往诣之。卜者大惊曰:‘一日之内,而有四人宰相!’相顾大笑而退。因是,卜者声望日消,亦不复有人问之,卒穷饿以死。四人其后皆为宰相,共欲为之作传,未能也。”

(26)货术:兜售各种方术。术,指医、占卜、星相等方术;星占、卜筮、命相、拆字等推测国家和个人的气数及命运的术数,或法术。

(27)传神:画肖像画。

【译文】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可在寺中进行交易。在相国寺的大门口,买卖的是飞禽、猫、狗之类的宠物,各种珍贵的禽鸟、奇异的走兽,在那里什么都有。在第二、第三进寺门,买卖的都是各类日常应用的物件。庭院中搭设着彩色幕帐、露天棚屋和货摊,出售蒲草席、竹席、屏帐、洗漱用具、马鞍子和缰绳、弓剑、时令鲜果、各种干果和腊肉之类的物品。靠近佛殿的区域,有孟家道院王道人的蜜饯、赵文秀的笔以及潘谷的墨占据着固定的位置。两边的走廊上都是各寺院的尼姑卖刺绣,领抹、花朵、珠翠、头饰、彩色嵌金线的各式幞头、帽子、假发制作的高髻、贵妇的冠子、丝带之类的饰物。佛殿后面的资圣门前,卖的都是图书、奇珍异宝和图画,以及各路卸任官员从当地带回的土产、香料药材之类。后廊上都是占卜卖卦、兜售方术、替人画像的人。

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瓶琉璃塔。寺内有智海、惠林、宝梵、河沙、东西塔院,乃出角院舍,各有住持僧官。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

【注释】

①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罗汉五百尊,五百罗汉,佛教中指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类似中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根据史料记载,大相国寺中有两组五百罗汉:一组为真宗咸平四年(1001)从颍川郡所迎五百罗汉,置于前楼,即北宋宋白《修相国寺碑记》中所说“前楼众圣,即颍川郡所迎五百罗汉也”,据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载,五百罗汉的金色等身像,位于大殿高阁之上;另一组为太祖朝曹翰从庐山东林寺运来的五百铜罗汉,置于后阁,即资圣阁的资圣门。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汴梁杂事》:“楼阁最高而见存者:相国寺资圣阁、朝元宫阁、登云楼。资圣阁雄丽,五檐滴水,庐山五百铜罗汉在焉,国初曹翰所取者也。”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相国寺罗汉,本江南李氏时物,在庐山东林寺。曹翰下江南,尽取其城中金帛宝货,连百余舟,私盗以归。无以为之名,乃取罗汉,每舟载十许尊。献之,诏因赐于相国寺,当时谓之‘押载罗汉’云。”

②佛牙:相传释迦牟尼死后,曾留下四颗牙齿舍利,佛教徒奉为珍宝,特予供奉,称为“佛牙”。日本僧人成寻曾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十月廿三日,先礼拜启圣禅院佛牙堂,见佛牙“长一寸三分,广六分,厚四分”;后礼拜相国寺佛牙堂,见“佛牙放光,希有之,不可思议”。北宋大相国寺所供奉的佛牙,据说传自唐代高僧、南山律宗祖师道宣,宋太祖由洛阳迎至东京,自太宗以降,有五位皇帝曾经亲幸大相国寺供养佛牙,其中太宗、真宗和仁宗有《三朝御制佛牙赞》传世,故而这颗佛牙舍利被称为“三朝御赞佛牙”。南宋天台僧志磐《佛祖统记》:“初,太祖疑宣律师(按,指律宗初祖、唐代高僧道宣)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煅之,色不变。心敬神异,遂制发愿文。太宗朝,复取验以火,制偈赞以申敬,因奉安大相国寺法华院。真宗尝迎供开宝寺灵感塔下,瞻拜之夕,神光洞发,遂制偈赞。上(按,指仁宗)以三朝敬事,遂迎置禁中,以蔷薇水灌之(出南海三佛齐国,香气芬郁异常),忽于穴中得舍利一,五色映人,因为制赞。以金盝三重藏之,奉以还寺。”元代僧人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至是(按,即太平兴国八年,983),帝亲以烈火煅试,晶明坚固,光彩五色照人。帝制赞曰:‘功德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改灌顶院为法华院,建重阁,以智照大师慧温主香火。”真宗咸平六年(1003),“帝敕右街僧录,备仪仗、音乐、华幡,迎大相国寺佛牙舍利,供养于开宝寺塔下。帝制赞曰:‘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元。’”仁宗庆历三年(1043)“夏旱损稼,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随时大雨。其佛牙舍利,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得舍利一颗,五色光发。帝贮以琉璃瓶,制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称至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以七宝庄严金盝贮之。藉以白,覆以璎珞龙凤之衣,供养逾月,造金殿四门以象天宫而归之。”徽宗崇宁三年(1104)“夏五月五日,帝迎三朝御赞释迦佛牙于大相国寺,入禁中供养。帝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帝赞以偈曰:‘大士释迦文,虚空等一尘。有求皆赴感,无刹不分身。玉莹千轮在,金刚百炼新。我今恭敬礼,普愿济群伦。’”

③斋供:祭祀死者、神佛,并上供食品。

④瓶:盛器,多用于盛水、酒、粟等。此用作量词,相当于“座”。

⑤智海、惠林、宝梵、河沙:相国寺所辖律院或禅院。智海禅院和宝梵律院位于西侧,惠林(亦作慧林)禅院位于东侧。河沙,疑误。南宋邹仲之《使燕日录》记载理宗绍定七年(1234)出使蒙古回途中所见相国寺,“其寺旧包十院,今存其八:右偏定慈、广慈、善慈律院三,智海禅院一;东偏宝梵、宝严、宝觉律院三,慧林禅院一。”明人李濂《汴京遗迹志·寺观》载,宋神宗元丰中,相国寺“增建东西两厢,又立八院,东曰宝严、宝梵、宝觉、慧林,西曰定慈、广慈、普慈、智海”,其中无“河沙”。

⑥东西塔院:东西塔,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相国寺》:“东塔曰‘晋满’,唐至德二载建,开宝六年,太祖修。西塔曰‘广愿’,元祐元年,僧中惠立。”塔院,建有佛塔的院子。

⑦住持: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起于禅宗。也称“方丈”。僧官: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始于后秦,以后历代因之。所设立的僧官有僧正、僧主和僧录等。

⑧斋会:禅寺在特定日期的集会。

⑨分:份。

⑩咄嗟(duō jiē)而办:意即迅速办好。咄嗟,犹呼吸之间,谓迅速。办,成,成功。

【译文】

相国寺三门的楼阁和资圣门上,各有鎏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之事,都要领取圣旨方能开门。三门的左右,有两座琉璃塔。寺内有智海禅院、惠林禅院、宝梵律院、河沙院和东、西塔院,乃是寺后院舍,各院都有负责主持事务的僧官。每逢寺中举办斋会,所有饮食茶果和各种应用器皿,即使需要三五百份,无不即刻备齐。

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

【注释】

①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据文献记载,北宋初期曾在相国寺画壁者,有高益、孙梦卿、石恪、高文进和高怀节父子、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等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暴雨导致汴河决口,水淹相国寺,除了大殿东西走马廊壁画得以保存之外,其余皆被损毁。四面廊壁修复之后,召集当时绘画名手,按照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新临仿,参与者有李元济、王易、陈坦、王端、崔白等人。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治平乙巳岁雨患,大相国寺以汴河势高,沟渠失治,寺庭四廊悉遭渰浸,圮塌殆尽。其墙壁皆高文进等画,惟大殿东西走马廊相对门庑,不能为害。东门之南,王道真画《给孤独长者买祗陀太子园因缘》;东门之北,李用及与李象坤合画《牢度义斗圣变相》;西门之南,王道真画《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西门之北,高文进画《大降魔变相》,今并存之,皆奇迹也。其余四面廊壁皆重修复后,集今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临仿者,然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益,涿郡人,工画佛道鬼神、蕃汉人马。……后被旨,画大相国寺行廊《阿育王》等变相,暨《炽盛光》《九曜》等,有位置小本,藏于内府。后寺廊两经废置,皆饬后辈名手依样临仿。”“孙梦卿,东平人,工画佛道人物。……尤长寺壁,谓之‘孙脱壁’。尝与王霭对画开宝寺文殊阁下西北方《毗楼博义天王像》,并大相国寺甚有其迹,今多不存矣。”“石恪,蜀人,性滑稽,有口辩,工画佛道人物。……蜀平,至阙下,尝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坚请还蜀,诏许之。……有《唐贤像》《五丁开山》《巨灵擘太华》《新罗人角力》等图传于世。”“高文进,……工画佛道。……重修大相国寺,命文进仿高益旧本,画行廊变相,及太一宫、寿宁院、启圣院暨开宝塔下诸功德墙壁,率皆称旨。又敕令访求民间图画,继蒙恩奖。相国寺大殿后《擎塔天王》,如出墙壁,及殿西《降魔变相》,其迹并存。今画院学者咸宗之,然曾未得其仿佛耳。”“王道真,蜀郡新繁人,工画佛道人物,兼长屋木。太宗朝用高文进荐引,授图画院祗候。尝被旨画相国寺并玉清昭应宫壁。今相国寺殿东画《给孤独长者买祇陀太子园因缘》并殿西画《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其迹并存。”“李用及、李象坤,并工画佛道人物,尤精鬼神。尝与高文进、王道真同画相国寺壁,并为良手。殿东画《牢度叉斗圣变相》,其迹见存。”“高怀节,文进长子,太宗朝为翰林待诏。颇有父风,尝与其父同画相国寺壁。兼长屋木,为人称爱也。”“李元济,太原人,工画佛道人物。……熙宁中,召画相国寺壁,命官较定众手。时元济艺与崔白为勍敌,议者以元济学遵师法,不妄落笔,遂推之为第一。其间佛铺,多是元济之笔也。”“王易,鄜州人,亦工佛道人物,学邻元济。时同画相国寺壁,画毕,各归乡里,都人称伏之。”“陈坦,晋阳人,工画佛道人物。都下奉先、普安二佛剎,尤多功德墙壁。相国寺北廊高僧,乃坦所画。”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端,字子正……工画山水。专学关仝,得其要者,惟刘永与端耳。相国寺净土院旧有画壁,惜乎主僧不鉴,遂至杇墁。”“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作用疏通。虽以败荷凫雁得名,然于佛道鬼神、山林人兽,无不精绝。……相国寺廊之东壁,有《炽盛光》《十一曜》、坐神等。廊之西壁有佛一铺,圆光透彻,笔势欲动。”国朝,本朝。笔迹,指书画作品,亦指书画的真迹。

②炽盛光佛降九曜:相国寺左壁所绘炽盛光佛降九曜,起初为画家高益奉太宗之命绘制,英宗治平年间(1064—1089)毁于汴河水患。神宗时期,寺壁重修,又召集当时名手崔白等人,用此前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新临仿,且画出了新意。炽盛光佛,即炽盛光如来,又称“金轮佛顶”“摄一切佛顶轮王”。依密教相传,此尊系释尊为教化众生所现的忿怒相,佛身毛孔放出炽盛之光明,故名“炽盛光如来”。九曜,梵历中的九星,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印度占星术中的罗喉、计都。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中说:“尔时释迦牟尼佛住净居天宫,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八部,游空大天九执、七曜、十二宫、二十八星、日月诸宿,我昔于过去娑罗树王佛所,受此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法,于未来世中,若有国界,日、月、五星、罗喉、计都、彗孛、妖怪、恶星,照临所属本命宫宿及诸星位……应于清净处,置立道场,志心持是陀罗尼经。……一切灾难自然消灭,不能为害。”山西应县木塔内出土的雕版印刷《炽盛光九曜图》所表现的内容,可作为想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壁画的参考。

③鬼百戏:应系道教故事,属于锺馗主题画之一。宋人李廌《德隅斋画品·玉皇朝会图》:“(石)恪性不羁,滑稽玩世,故画笔豪放,出入绳检之外而不失其奇。……尝见恪所作《鬼百戏图》,锺馗夫妇对案置酒,供张果肴,及执事左右,皆述其情态。前有大小鬼数十,合乐呈伎俩,曲尽其妙。”本书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中,则细致描写了以锺馗为主角的鬼百戏,可参考。

④鬼子母揭盂:习见说法为“鬼子母揭钵”(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钵,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鬼子母,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Hariti音译“诃利帝”。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为“母夜叉”。经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鬼子母揭钵”展现的正是吃人药叉诃利帝皈依佛教的情节:在诃利帝大肆吃人、众人对其祭拜无果的情况下,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让其体会失子之痛,用法力无边的钵盂将其最小的儿子罩住,将钵盂变得大而透明,使鬼子母可以看到却得不到孩子。鬼子母率领诸鬼奋力揭钵,虽然倾尽全力,却在佛钵前无计可施。鬼子母信仰自西晋传入中国后,由于故事富于戏剧性和生动性,对大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成为绘画、戏曲、小说的题材,在流传过程中,佛教色彩淡化,娱乐色彩越来越深厚。孟元老对东京大相国寺佛降鬼子母揭盂壁画的记载,是有关“揭钵”画的最早记录,可惜未对壁画内容进行描写。明人徐树丕《识小录》收录了明代中后期人冯时可(字元成)的《揭钵图诗》,吟咏的据说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手卷本,诗中为我们提供了较早的揭钵画场面:“魔氛盛东方,鬼母生鬼子。一产五百徒,宾伽罗最异:八臂三其目,虎爪兼狼齿。阴兵恣凭陵,攫人飱脑髓。残害且无算,世尊为悯只。弘慈发神威,妙力胜角掎。妖子收钵中,不啻如玄蚁。魔众驾天来,海决山驱徙。火云吐玄焰,木石攒锋矢。万钲警毒龙,千鞭走狂兕。大智静恬然,楠檀高百雉。强弩变莲花,巨驳变玉蕊。巍锋幻云霞,惊波改清泚。猛兽为驺虞,波臣如女婢。日朗惠风和,太虚净无滓。”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揭钵”图像有三十多幅。

⑤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北宋初年高益善画蕃马,贵传马之风神气势,大相国寺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当与高益有关。然而此处的“乐部、马队”,具体情况不详。供献,供奉,奉献。乐部,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马队,应指马队鼓吹。

⑥朵廊:大殿两旁的走廊。壁隐:应指塑壁,是将山海云石悬塑于壁,人物等形象高下错落、散置其间的雕塑形式,亦称“影壁”“悬塑”或“海山”,常制作于庙宇、寺院的殿座、楼阁的内部壁面。相传为唐代艺术家杨惠之所创,后又有北宋画家郭熙,受惠之塑壁启发,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称为“影壁”。宋人邓椿《画继》:“旧说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道子学成,惠之耻与齐名,转而为塑,皆为天下第一。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令巧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抡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干,则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一谓之‘影壁’。”杨惠之、郭熙所制塑壁或影壁实为泥塑浮雕,与建筑中依附墙壁垒砌假山的技法有相通之处,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刊行的《营造法式》一书,“泥作料例”中即有“壁隐假山”一项,孟元老使用“壁隐”一词,应与此有关。

⑦楼殿:高大的宫殿。

【译文】

大殿两边的走廊都是本朝名家的手迹:左面的墙壁上,画着炽盛光佛降九曜图、鬼百戏图,右面墙壁上,画着佛降鬼子母揭盂图,大殿的庭院中陈列的乐队、马队之类。大殿两侧的走廊都是壁隐浮雕,高大的宫殿和人物,无一不是精致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