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三

马行街北诸医铺

【题解】

本条100余字,介绍北宋东京皇城东面马行街一带的医药铺,包括以下值得注意的信息:

一,北宋医家和药铺多用图画、物品作招牌,易识易记;

二,医家或药铺品类齐全,出现儿科、产科等专科;

三,许多医生或药铺主人有服务于宫廷的特殊背景,或者标榜与皇室的关系。

孟元老最后特别强调马行街夜市盛况,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也说:“上元五夜,马行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声伎非常,烧灯尤壮观,故诗人亦多道马行街灯火。”

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都人谓之“裹头”。

【注释】

①马行:马行街,为东京药铺集中之地。

②时楼:北宋东京著名酒楼,所酿酒名为“碧光”。

③大骨传药铺:传,当作“傅”。

④两行:指街道两侧。金紫医官:指翰林院医官,准许服紫服、佩金鱼袋,以示尊宠。北宋赵昇《朝野类要·国医》:“此名医中选,差充诊御脉,内宿祗应,此是翰林金紫医官。”同书《伎术官服色》:“医官并太史官,谓之‘文官头、武官尾’。盖初入仕着绿,及格则换紫并红鞓带,又及和安春官大夫,则或特转之类,而医官有特赐金带者。”医官,医职名。在翰林医官院供奉医药或外任差遣。医官并非侍候皇帝的“御医”,医学出官,便可补医官之职,北宋后期,许多医工都得以进入医官行列。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医职冗滥》中说:“神宗董正治官,立医官,额止于四员。及宣和中,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至祗候,凡九百七十九人,冗滥如此。三年五月,始诏大夫二十员,郎以三十员,医效至祗候,以三百人为额。而额外人免改正,但不许作官户,见带遥郡人并依元丰旧制。然竟不能循守也。”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时的官服及佩饰。

⑤杜金钩家:推测应该是杜姓以金钩标记作为药铺招牌的医家。宋代医家多用图画、物品作招牌,下文“山水李家”即李姓以山水画为招牌的医家;“石鱼儿”“银孩儿”“大鞋”都是招牌。

⑥独胜元:即独胜丸,中医方剂名。主治耳鸣,耳聋。“丸”写作“元”或“圆”,是为避宋钦宗赵桓(1100—1156)名讳。

⑦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李姓人家所开、以山水画为标志、专售咽喉疾病类药物的店铺。宋人张杲《医说·治喉闭》:“元公章少卿说:开德府士人携仆入京,其一忽患喉闭,胀满,气塞不通,命在顷刻。询诸郡人,云惟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与之往。李骇曰:‘此症候危甚,犹幸来此,不然即死何疑!’乃于笥中取一纸捻,用火点着,才烟起,吹灭之。令仆张口,刺于喉间。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掺药敷之立愈。士人甚神其技。后还乡里,村落一庸医偶传得此术,云:‘咽喉病,发于六腑者,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发于五脏,则受毒牢深,手法药力难到,惟用纸捻为第一。’然不言所以用之之意。后有人拾得其残者,盖预以巴豆油涂纸,故施火即着,藉其毒气,径赴病处,以破其毒也。”

⑧班防御:班姓行医者,曾任过防御使或防御副使,或祖上有人担任此职。

⑨医小儿:类似于小儿专科。《清明上河图》中,一门前一挑子,上书“专治小儿科”,堂内坐一郎中,旁一人携一小儿,小儿畏见郎中,欲挣脱而走,风趣毕见。另一门首挂“小儿科”招牌,数人站立,向内观望。此为宋代小儿医学盛况之投影。

⑩大鞋任家产科: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有稳婆收生之家,门首以大红纸糊蔑筐大鞋一双为记,专治妇人胎前产后以应病证,并有通血之药。”可证宋元时期妇产科医生门前悬挂大鞋作为标志。

⑪香药:“香料药物”的简称,也称“舶药”。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创制香药疗法,用芳香类药用植物(如安息香、丁香、沉香、西香、檀香、回葱、茅香等)治病疗伤、保健养生。古代中国的香药贸易兴于盛唐、五代时期,到宋代,社会上广用香料或香药薰衣、焚香,饮用香药配制的药茶,亦常以香药、药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从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苏合香酒。据宋人彭乘《墨客挥犀·苏合香酒》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和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盒赐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效为之,苏合香丸盛行于时。”

⑫阗(tián)拥:充塞拥挤。阗,充满,填塞。

【译文】

从马行街向北去,是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往北一直抵达的正是旧封丘门。街道两旁都是翰林金紫医官坐诊的药铺,比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丸、山水李家的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专医小儿的银孩儿柏郎中家、擅长产科的大鞋任家等。其余出售各种香药的店铺、官员的住宅房舍,不想一一遍记。这一带的夜市比州桥又要兴盛百倍,车马充塞拥挤,几乎无法立足,京城中人把这里叫“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