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御街
【题解】
东京城内的御街(路)共有四道,具体走向分别是:往南,从宣德门到南薰门;往北,从宣德门外向东到土市子,折向北,经封丘门,一直延伸到新封丘门;往东,从州桥向东,经宋门,一直到新宋门;往西,从州桥向西,经郑门,一直到新郑门。
《东京梦华录》介绍的第一条街道,自然是汴梁城中最引人注目的道路—从宣德门向南延伸的御街,亦即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名句“州桥南北是天街”中的“天街”。对于靖康之难中流亡南方的宋人来说,这条御街,是故都最鲜明的记忆;对于后世之人来说,这条御街的布局,在中国都城街路建置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孟元老以寥寥110余字,记录东京汴梁御街特色,保留如下重要信息:
一,御街两边建有御廊。这种建筑设施,开启了后世金中都及明清北京城中千步廊的先声。
二,御廊前面及中心御道两边,分别设立了黑漆与朱漆的杈子。北宋以前的古代道路,都城的御道都用土墙隔断,直到隋唐长安城,还存在着夯土墙。北宋汴梁御街则设立杈子,代替土墙,而且分为朱、黑两色,既醒目又庄严,使得街道显得宽敞美观。
三,水沟的设置。隋唐长安城的御道,筑成中间高、两旁低的微拱形,侧边有泄水沟。北宋东京御街,则在御道两侧用砖石甃砌出泄水沟,沟内种植莲荷,兼顾了实用与审美功能。
四,行道树的栽植。古代城市的道路上是植有行道树的,隋唐长安城内植的是槐树,故以“槐花黄,举子忙”形容科举考期临近的景象;隋唐经营洛阳城,则是以樱桃、石榴作为行道树(见唐人杜宝《大业杂记》)。北宋东京的御街上杂种桃、李、梨、杏各类花树,花开时“望之如绣”,旖旎风光,更增添无限遐想的空间。
坊巷御街①,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②。两边乃御廊③,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④。自政和间官司禁止⑤,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⑥。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⑦。
【注释】
①坊: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②约阔二百余步:关于东京南向御街之宽,宋人刘敞《赠圣从待制》诗中说:“君居御街西,我居御街东。如何百步间,十日不相从。”南宋末年临安人周在《清波别志》中也说:“幼见故老言,京师街衢阔辟,东西人家,有至老不相往来者。迨出疆,目睹为信。且言每值驾出,甲马拥塞驰道,都人仅能于御盖下望一点赭袍。”二百余步,约合今天的300米。不过,孟元老并未说明始于宣德门的这条宽约300米的御街,向南止于何处,一般认为直到东京外城南壁的南薰门,长达3700米;保守者也认为应该延伸到州桥,约有1000米。不过,也可能仅限于宣德门向南大约二百步的范围内,作为宫廷广场,而并非整条南向御街都有如此宽度。
③御廊:御街两侧的廊房。南宋范成大《揽辔录》:“入新宋门,即丽景门也,虏改为宾曜门。过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横入东御廊门,绝穿桥北驰道,出西御廊门。”
④市人买卖于其间:记录北宋真宗时宰相晋国公丁谓言谈的《丁晋公谈录》中说:“徐左省铉职居近列,……每睹待漏院前灯火人物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即皱眉恶之,曰:‘真同寨下耳!’”这反映了北宋初期民间自发买卖的情况。而北宋文彦博《言市易》中说:“臣近因赴相国寺行香,见市易于御街东廊置叉子数十间,前后积累果实,逐日差官就彼监卖,分取牙利。且瓜果之微,锥刀是竞,竭泽专利,所得无几,徒损大国之体,只敛小民之怨。”反映的则是熙宁变法期间推行市易法,市易务对御街上的果子行商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场景。市人,市肆中人,商人。
⑤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1118)。官司:旧时泛称官吏或政府。
⑥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⑦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按,这段御街以御廊、黑漆杈子、水沟、朱漆杈子为界,分为中心御道和东西人行道。御街两侧的御廊连续而又整齐;御沟内外两侧的街面上安置朱、黑漆杈子,防止人马越位及跌入御沟;御沟内的莲荷及两岸的桃、李、梨、杏等行道树,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春夏季节,御街可谓一处观景园。宋人多有诗句,如晁补之《御街行》“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刘子翚《汴京纪事》“御路丹花映绿槐,曈曈日照五门开”。
【译文】
东京城中坊巷之间的御街,从宣德楼一直向南延伸而去,大约宽二百余步。御街两边是御廊,旧时允许商人在御廊中做买卖。从徽宗政和时期开始,官府禁止在此交易,在御廊前分别安设了黑漆杈子,又在路中间安设了两行红漆杈子。御街中心的御道,不准行人和车马往来,行人都要在御廊下的黑漆杈子之外行走。杈子里侧,有用砖石相间砌成沟壁的两道御沟水,宣和年间全都种植了荷花。靠近御沟的岸边种植着桃、李、梨、杏等果树,各式各样的花间错开放,春夏之间,远远望去犹如绣出的图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