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内

【题解】

“大内”指的是北宋的皇宫,位于东京汴梁内城的西北方位。在北宋王朝统治的一百六十七年中,共有太祖、太宗、真宗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和管理朝政。

北宋皇宫是在唐代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五代后梁时称为“建昌宫”,后唐时复为宣武军治,后晋时为“大宁宫”。北宋立国后,建隆三年(962)五月,太祖赵匡胤下令以洛阳宫殿图纸为蓝本,扩建皇宫,由铁骑都尉李怀义与中贵人主持扩建工程。按照太祖的设想,皇宫主要建筑应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因此“初命怀义等,凡诸门与殿须相望,无得辄差,故垂拱、福宁、柔仪、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与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但是由于唐、五代以来,宫城周边各类建筑错综复杂,如果按照理想蓝图施工,势必过于兴师动众,最后做了妥协处理,其主殿大庆殿与端门偏离了中轴线。因此,与此前的隋唐长安皇宫、此后的明清北京紫禁城相比,北宋东京皇宫的布局显得繁杂,从纵向来看,出现南北向的三条轴线;从横向来看,则是以大庆殿─文德殿、垂拱殿─紫宸殿─集英殿的东西两排殿宇。这种皇宫布局,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据说“宫成,太祖坐福宁寝殿,令辟门前后,召近臣入观,谕曰:‘我心端直正如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矣。’群臣皆再拜。后虽尝经火屡修,率不敢易其故处矣。”(同上)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下诏用砖垒砌皇城,使之成为北宋东京城垣中唯一的砖城。生活在北宋中后期的著名词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赞美宫城的宏伟壮丽景观:“帝居安丽,人所未闻。南有宣德,北有拱辰。延亘五里,百司云屯。”

就政治空间而言,北宋皇宫分为内朝与外朝。由于皇宫相对狭窄,众多中央官府,如“两府八位”、尚书省、御史台、秘书省、大晟府、太常寺等,只得安排在皇宫外面,主要是皇城南面御街的两侧。此举开启我国古代皇宫前面千步廊两侧布置中央官府之先河,为以后的金中都、元大都所沿袭,至明清北京城趋于完善。

《东京梦华录》此条760余字,不仅详细介绍北宋汴京皇宫的建筑格局与宫殿名称,而且涉及宫廷生活相关的若干细节。先由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写起,描绘了徽宗政和八年(1118)扩建以后的宣德门形象。徽宗赵佶传世的《瑞鹤图》中,部分展现了宣德门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景象,孟元老则以文字形式提供了更多细节,是研究北宋都城形制的重要资料。之后介绍皇宫正殿大庆殿,重点介绍太史局官员奏报时刻、皇帝车驾斋宿、正朔朝会等功能,并介绍大庆殿周边分布的中央各官署;之后介绍大庆殿西侧的文德殿及周边区域,这是北宋皇帝进行主要政务活动的场所。以上属于皇宫的外朝部分。

对于皇宫的内廷部分,先介绍东华门附近的凝晖殿,这是与宫禁买卖进贡、皇宫禁卫与膳食供应活动密切相关的宫殿区,孟元老特别介绍了早晚进膳的排场与警戒措施,透露出北宋宫廷生活的隐秘细节;然后介绍紫宸殿、垂拱殿等重要宫殿。最后,孟元老特别提到“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庄重森严的皇宫与繁华热闹的市井如此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

【注释】

①大内:皇宫的总称。此处指北宋皇城(又称“皇宫”“宫城”“禁中”等),是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五里。”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下诏用砖垒砌皇城,使之成为北宋东京城垣中唯一的砖城。元人《事林广记》曾附一幅《京阙之图》。宣德楼:此处实际是北宋东京皇城正南门宣德门的俗称。宣德门,又名“丹凤门”“乾元门”“正阳门”“端门”等,宣德楼是建于此门上的门楼。宣德门由门楼(宣德楼)、左右两座朵楼、东西阙楼及两侧斜廊组成,总平面呈“凹”字形,在北宋东京皇宫建筑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宫殿制度演变的重要资料。宣德门是北宋皇帝施行“仁德之政”、取信于民的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十五上元张灯,是“君民同乐”的舞台;每逢上圣祖号、册封太子、星相生变,皇帝要大赦天下,此处也是大赦仪式的场所。本书卷六“十六日”条有详细描写。宋徽宗在《宫词》其五十五中描写宣德门巍峨壮丽的景象:“九重城阙壮端门,霁色荣光瑞景分。一望葱葱佳气里,楼台常恐碍行云。”

②列五门:宣德门来源于唐汴州城的鼓角门,原有两个城门洞,宋初扩展为三个门洞,徽宗政和八年(1118)蔡京主持扩建工程,曲解《礼记》中的“天子五门”(天子所居之处有五重门),将三个门洞扩建为五个门洞,以符合皇家规格,彰显皇家气质。对此,南宋陆游在《家世旧闻》中有详细记载:“先君(按,指其父陆宰)言:宣德门本汴州鼓角门,至梁建都,谓之‘建国门’。历五代,制度极庳陋。至祖宗时,始增大之,然亦不过三门而已。蔡京本无学术,辄曰:‘天子五门,今三门,非古也。’天子五门,谓皋、库、雉、应、路,盖以重数,非横列五门。京徐亦知其误,而役已大兴,未知所出。其客或谓之曰:‘李华赋云“复道双回,凤门五开”,是唐亦为五门。’京大喜,因得以藉口,穷极土木之工。改门名曰‘太极楼’。或谓太极非美名,乃复曰‘宣德门’,而改宣德郎为宣教郎。门成,王履道草诏曰:‘阁道穹窿,两观骞翔于霄汉;阙庭神丽,十扉开阖于阴阳。’‘十扉’谓五门也。昔三门,惟乘舆自中门出入;若赐臣下旌节,则亦启中门而出,盖异礼也。至是,中门之左右二门,亦常扃,赐文臣旌节,则启左而出;赐武臣旌节,则启右而出。门虽极精丽,然气象乃更不及昔之宏壮也。”

③甃(zhòu):本指用砖修砌的井壁。《易·井卦》有“井甃无咎”句,《周易集解》引前人注云:“以砖垒井曰‘甃’。”也指用砖修井。引申为砌垒砖石。

④雕甍(ménɡ):雕镂文采的殿亭屋脊。甍,古建筑中指梁栋或屋脊,这里泛指梁栋。栋:屋子正中最高处的东西向横木,房屋的正梁。

⑤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榱(cuī):椽子。

⑥覆以琉璃瓦:宣德门屋顶为绿琉璃㼧瓦。据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琉璃瓦等》记载:“㼧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在宋代,除了皇宫,只有亲王、公主的宅第可以使用琉璃瓦。

⑦朵楼:正楼两旁的楼。

⑧阙亭:傅斯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中认为应指“凹”字形平面两内转角处建在地面上的一对小亭子。宋人梁周翰《五凤楼赋》描写宣德门:“双阙偶立,突然如峰。平见千里,深映九重。”

⑨杈(chà)子:置于官府宦宅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由一横木连接数对两相交叉的竖木构成。古称“桂桓”,也称“行马”,俗称“拒马叉子”。《周礼·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bì hù)再重。”注:“梐枑谓行马。”元人李翀《日闻录》:“晋魏之后,官至贵品者,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即今官府前叉子是也。”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造拒马叉子之制”。宋代的杈子分不同地点,以不同漆色相别,宫阙用朱,官寺用黑(明人方以智《通雅》)。宋代《春游晚归图》中,城门前路旁各置一杈子,其形象可为证也。

【译文】

皇宫正门宣德楼,排列着五座大门,门上都装着金钉,涂饰红漆。宣德楼的墙壁都是砖石相间砌成,雕刻着龙、凤和飞云的形状。无处不是雕刻的屋脊、彩绘的栋梁,椽檐层叠高耸,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宣德楼两侧建有曲尺形的朵楼,也都饰以朱红彩绘的栏杆。朵楼下面,两座阙亭东西相对,都设置着朱红色的杈子,拦阻人马通行。

入宣德楼正门,乃大庆殿。庭设两楼,如寺院钟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测验刻漏,逐时刻执牙牌奏。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殿外左、右横门,曰左、右长庆门。

【注释】

①大庆殿:北宋皇宫正殿,是皇宫里最为雄伟壮丽的殿宇。整个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大殿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前台阶为沙墀、龙墀,殿后有斋宿殿。据《宋史·地理志》,大庆殿旧名“崇元”,太祖乾德四年(966)重修,改名“乾元殿”,太宗太平兴国(976—979)、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火灾而先后改名“朝元”“天安”,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方改名“大庆殿”。凡元旦、冬至、圣节称贺大礼、册封尊号等,皇帝必亲御大殿宝座,举行盛大的朝会大典。

②太史局: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由秦汉时期的太史令演变而来。隋代称“太史监”,唐初为“太史局”,肃宗时改称“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沿置,神宗时改官制,复称“太史局”。《宋史·职官志四》:“太史局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保章正:官名。《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保章氏”,掌观察星辰日月的变动,辨明测知天下的吉凶祸福。唐取其义,于司天台设保章正二人,秩从七品上,掌编制历法及测量日影确定春、秋分与夏、冬至。宋代沿置。

③刻漏:古代计时器,亦称“漏壶”,古代利用滴水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有不同的形制。大体上是用铜铸成壶,在壶底穿孔,壶内竖有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依次显示的数据,由此计算时间。

④逐:依次,一个挨着一个。时:时辰。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并与十二干支相配,每一时辰又分初、正,合为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刻:古时以漏壶计时,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节令不同,昼夜刻数不同:冬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春分、秋分,昼五十五刻半,夜四十四刻半。牙牌:用象牙制成的牌子,上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与官职,凭此进出皇宫。本书卷十“车驾宿大庆殿”:“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大史局生测验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

⑤大礼:庄严隆重的典礼。《礼记·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后世常以“大礼”指称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对于宋代大礼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礼指南郊大礼、正月祈谷大礼、季秋明堂大礼等皇帝亲自参加的祭祀礼仪,“国家大礼,曰南郊,曰明堂,曰祫飨,曰恭谢,曰籍田,曰上庙号”(《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元丰五年》);狭义的大礼,仅指冬至的南郊大礼。

⑥斋宿:指在祭祀或典礼前,先期斋戒独宿,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详见本书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

⑦正(zhēnɡ)朔:一年中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朝会: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

⑧左、右横门:指从主要建筑的角度来看,建于左右两侧的门。横,古时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译文】

进入宣德楼正门,就是大庆殿。大殿庭院中设置东、西两座楼,犹如寺院中的钟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官员保章正,观测、校验漏壶的刻度,按时按刻手执牙牌奏报。每逢重大典礼,皇帝斋戒住宿,以及每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都在这座宫殿举行。长庆殿外面,左、右两侧的门,名为左、右长庆门。

内城南壁有门三座,系大朝会趋朝路。宣德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左掖门里乃明堂。右掖门里,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阁。宫城至北廊约百余丈。入门,东去,街北廊乃枢密院,次中书省,次都堂,宰相朝退,治事于此,次门下省,次大庆殿外廊横门。

【注释】

①趋朝路:朝会的通道。趋朝,上朝。

②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汉书·高后纪》:“章从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宣德之门……东隔三百步,有左掖门。”

③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北宋皇城自左掖门向北,左长庆门、左嘉肃门至左银台门,组成外朝东边的一条南北道。这条南北道以东,原为由集贤、昭文、史馆组成的三馆,以及三馆北边的秘阁(后改为崇文院)。三馆后遭火灾,神宗时改为秘书省。徽宗政和五年(1115),把秘书省迁到宣德门外之东,以其地为明堂,“开局兴工,日役万人”(《宋史·礼志四》),至政和七年(1117)始成。明堂建好之后,号称“布政之宫”,成为北宋末年宋徽宗、蔡京等人宣明政教、粉饰太平的重要场所。原在大庆殿举行的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后也均改在此处举行。宋徽宗时期修建的明堂,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家明堂形制思想的明堂。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七月,金人在中原扶植的“大齐”皇帝刘豫“毁明堂,天地晦冥者累日”(《宋史·五行志一》)。

④“右掖门里”几句:天章、宝文等阁,均为宋代殿阁名,是收藏已故君主御集以及御物、图籍、宝玩、符瑞等的殿阁。据《宋史·职官志二》记载,最早修建的龙图阁在“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天章阁“在会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东曰群玉殿,西曰蕊珠殿,北曰寿昌殿,南曰延康殿”,宝文阁“在天章阁之东西序,群玉、蕊珠殿之北”。孟元老此处所记,似乎二阁就在右掖门内偏北的位置,这是不准确的。按,为已故君主建阁,用以收藏君主御集以及御物、图籍等,并依照阁名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文官职名,授予文学高选之士,以“备西清之咨访”(宋人李攸《宋朝事实·官职》),是宋代独有的政治传统,其制始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为太宗所建龙图阁。天章阁,天禧四年(1020)真宗御集编成,令建阁奉藏,次年(1021)仁宗即位,“修天章阁毕……以在位受天书祥符,改曰‘天章’,取‘为章于天’之义”(《宋史·职官志二》),藏真宗御制文集和御书、御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等宗室档案。此后图籍、宝玩、符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宋历代皇帝画像与即位前旌节,多藏于此。宝文阁,嘉祐八年(1063)英宗即位后,以仁宗御书、御制文集藏于阁内。神宗即位后,英宗御书亦藏此阁。

⑤枢密院: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出纳机密命令,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号为二府。

⑥中书省:官署名。宋前期,为皇城外挂牌机构。仅掌郊祀大礼册文祝辞、皇帝死后的谥号册,本省所属玉册院等诸司吏人及祠祭官斋郎、室长等任满迁转或出职的奏请,幕职州县官考核,文官换赐官服,佛寺、道观取名赐额之类琐事。元丰新制,为中央造令、传旨的政务机构,并掌有直接除授差遣官(职事官)、阶官、贴职、侍从官等所谓“堂除”(不由吏部而由宰相)的大权。

⑦都堂:宰相治事之所,“都”有总揽的意思。北宋前期,称尚书省的总办公厅为都堂,有时也称中书门下的政事堂为都堂。元丰改制后,撤销中书门下,以尚书省都堂为政事堂。徽宗政和二年(1112)九月,改都堂为公相厅,宣和二年(1120)十月,改公相厅为都厅。南宋赵与时《宾退录》:“祖宗时,诸郡皆有都厅。至宣和三年,怀安军奏:‘今尚书省公相厅改作都厅,内外都厅并行禁止。欲将本军都厅以佥厅为名。’从之。且命诸路依此。”

⑧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西晋称门下省。隋唐时期,正式设立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同为“三省”之一。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三品。宋承唐制置。宋初,门下省名存实亡,仅掌印玺、朝会版位等朝仪之事,多以他官兼领侍中,以示官阶。元丰改制后,为中央审令机构,辅佐皇帝决策,掌审驳中书省、枢密院画黄、录白等事,其长官则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

【译文】

宫城南墙上有三座门,是重大朝会时朝臣与使臣们上朝的通路。宣德楼左边的名为左掖门,右边的名为右掖门。左掖门的里面就是明堂。右掖门里面,朝西去,是天章、宝文等阁。从宫城到北面的走廊,大约一百余丈。进右掖门,朝东去,大街北面廊庑是枢密院,其次是中书省,其次是都堂,宰相退朝后,在这里处理政务,其次是门下省,其次是大庆殿外面走廊的边门。

北去百余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余侍从、台谏于第一横门下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横门,东廊,大庆殿东偏门,西廊,中书门下后省,次修国史院,次南向小角门,正对文德殿,常朝殿也。殿前东西大街,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近里又两门相对,左、右嘉肃门也。南去,左、右银台门。

【注释】

①宰执:宋代宰相与执政的统称。两宋先后以平章事、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侍中为宰相,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为执政。

②侍从:宋代称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侍郎为侍从。

③台谏:宋代御史与谏官的合称。台,御史台。谏,谏院。

④文德殿:位于北宋皇城内大庆殿的西侧,为正衙殿,是皇帝的主要政务活动场所。其中“太祖时,元朔亦御此殿,其后常陈入阁仪如大庆殿,飨明堂,恭谢天地,即斋于殿之后阁。熙宁以后,月朔视朝,御此殿”(《宋会要辑稿·方域一》)。

⑤中书门下后省:宋以中书省、门下省官署设于宫禁之外,称中书门下外省。神宗元丰八年(1085)改称“中书门下后省”,以与另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政事堂)相对。为两省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之所,不预机要。

⑥修国史院:即国史院,掌修国史。宋初,门下省编修院掌修国史,修毕即停。元丰改制后,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即另置图史、实录院,以首相提举。元祐五年(1090)置国史院,隶门下省,绍圣二年(1095)改隶秘书省。

⑦小角门: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秘书省之西,切近大庆殿,故于殿廊辟角门子以相通。遇乘舆出,必由正寝而前,则秘书省官自角门子入,而班于大庆殿下,迓车驾起居,及还内,亦如之,可谓清切矣。以是诸学士多得由角门子至大庆殿,纳凉于殿东偏。世传仁祖一日行从大庆殿,望见有醉人卧于殿陛间者。左右亟将呵遣,询之,曰‘石学士也’,乃石曼卿。仁庙遽止之,避从旁过。”

⑧常朝:也称“视朝”,就是臣下定期朝见君主、议论政务之意。在京师不管理政事的朝官,须日赴正殿立朝。虽然皇帝不御正殿坐朝,仍须候宰执、侍从官及武班内殿“常起居”毕,并由一员宰相押班,向御座行朝拜礼;传宣皇帝旨意“不坐”后,再拜二拜,放朝。此种例行朝仪,遵循“天子不可一日不朝”的古礼而已。

⑨“殿前东西大街”几句:按,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北宋皇宫中只有一条横街,隔开外朝和内朝区域,即东华门至西华门之间的道路,文德殿与大庆殿一线,位于外朝的最后位置。据此推断,孟元老说文德殿“殿前东西大街,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殿前”应改为“殿后”。东华门,宋皇城正东门。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东华门)大楼七门间,有三门户。外面左右有十余间舍,官人进居。”

【译文】

从大庆殿外面走廊的边门再向北去一百余步,又是一个边门,每天宰相和执政官上朝,在此处下马,其余的侍从和御史台、谏院官员,在第一道边门下马,所有人步行至文德殿。进入第二道边门,东廊是大庆殿东偏门,西廊是中书门下后省,其次是修国史院,其次是朝南方向的小角门,正对着文德殿,日常朝会的大殿。文德殿后是东西向的大街,向东去是东华门,向西去是西华门。附近又有两门相对,这是左、右嘉肃门。朝南去,是左、右银台门。

自东华门里皇太子宫入嘉肃门,街南,大庆殿后门,东、西上;街北,宣祐门。南北大街西廊,面东曰凝晖殿,乃通会通门,入禁中矣。殿相对东廊门楼,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厨。殿上常列禁卫两重,时刻提警,出入甚严。近里,皆近侍中贵,殿之外皆知省、御药幕次。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祗候宣唤,及宫禁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诸司人自卖饮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间未有也。每遇早晚进膳,自殿中省对凝晖殿,禁卫成列,约拦不得过往。省门上有一人呼喝,谓之“拨食家”,次有紫衣、裹脚子向后曲折幞头者,谓之“院子家”,托一合(21),用黄绣龙合衣笼罩(22),左手携一红罗绣手巾(23),进入于此,约十余合。继托金瓜合二十余面进入,非时取唤(24),谓之“泛索”(25)

【注释】

门:古代宫殿的侧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此亦用唐故事也。”门也是官署名,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官员东、西上门对置。

②禁中: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③殿中省六尚局:北宋徽宗之前,殿中省所掌唯郊祀、元日、冬至皇帝御殿,及祫禘后庙、神主赴太庙,供具伞扇之事;有判省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为寄禄官而已。神宗时,张诚一曾提议以内侍为殿中省官,神宗不允,盖不欲外官与宦官同。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诏立殿中监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凡六局,称“六尚局”,掌供奉皇帝饮食、医药、服御、幄帟、舆辇、舍次等政令,并置提举六尚局及管干官一员。关于“六尚”之设,《宋史·职官志四》中说:“初,权太府卿林颜因按内藏库,见乘舆服御杂贮百物中,乃乞复殿中省六尚,以严奉至尊。于是徽宗乃出先朝所度《殿中省图》,命三省行之,而其法皆左正言姚祐所裁定,是岁崇宁二年也。三年,蔡京上修成《殿中省六尚局供奉库务敕令格式》并《看详》凡六十卷,仍冠以‘崇宁’为名。政和元年,殿中省高伸上编定《六尚供奉式》。”此后殿中监、少、丞亦用文臣,只有六尚局都用宦官,“北司之盛,此亦一端”(南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徽宗《宫词》其九十五专写“六尚局”:“殿省爰新六尚名,攸司遵职赞隆平。屡颁衎宴丰碑立,官属同刊琬琰荣。”钦宗靖康元年(1126),以六尚局非祖宗旧制而罢除。关于六尚局职能,《宋史·职官志四》中说:“殿中省……凡总六局:曰尚食,掌膳羞之事;曰尚药,掌和剂诊候之事;曰尚酝,掌酒醴之事;曰尚衣,掌衣服冠冕之事;曰尚舍,掌次舍幄帟之事;曰尚辇,掌舆辇之事。”

④御厨:《宋会要辑稿·方域四》:“御厨在内东门外之东廊,掌供御之膳羞,及给内外饔饩割烹煎和之事。”

⑤近侍:接近并随侍皇帝左右的人。中贵:即中官、宦官,指接近帝后、拥有权势的大太监。亦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中,禁中,指皇宫。

⑥知省:指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内侍省都知等宦官高级头目。北宋有入内内侍省,“掌内朝供奉之事,……日直禁省,则视其多寡而番休之,天子行幸,则执乘舆服御以从”(《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其头目入内内侍省都都知,从五品;都知、副都知、押班,并正六品;还有内侍省,“掌禁中供奉之事”(同上),其头目内侍省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无定员,并正六品。

⑦御药:“御药院勾当官”等的省称。《宋史·职官志四》:“(御药院)勾当官无常员,以入内内侍充,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幕次:多指军事机构或行动中临时搭设的帐幕。此指两宋朝廷普遍使用的临时性等待、休息场所,主要设置在各种日常政治及礼仪场合,依官品高下次序排列。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殿庐幕次,三省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尚书省官为一幕,御史台为一幕,中司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惟翰林学士与知开封府同幕。盖旧制,知府常以翰林学士兼故也。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同一幕,赵中令末年,太祖恶其专,而枢密使李崇矩乃其子妇之父,故特命拆之,迄今不改。”

⑧快行:亦称“快行家”“快行客”,宋代宫廷中供奔走传达命令的吏役。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宰执每岁有内侍省例赐新火、冰之类,将命者曰‘快行家’。”

⑨亲从官:属皇城司。《宋史·兵志一》:“太平兴国四年,分亲事官之有材勇者为之,给诸殿洒扫及契勘巡察之事。”政和五年(1115)后,以七百人为额。

⑩辇官:掌引驾车辇的官。《宋史·仪卫志二》:“辇官五十三人。”

⑪黄院子:宋朝内廷的杂役人员。

⑫内诸司:宋代宫禁内各官署机构的统称,长官多由内侍宦官充任。

⑬祗(zhī)候:宋代官名。为门使的属官,协助门舍人掌朝会宴享赞相礼仪之事。宣唤:帝王下令宣召、传唤。

⑭宫禁:皇帝居住之处,此指皇宫。

⑮浩穰(ránɡ):众多,繁多。

⑯市井:古代商肆集中的地方,做买卖的场所。后来用作街市的代称。

⑰约拦:拦挡,阻止。

⑱拨食家:宋代皇帝进膳时,禁宫中专门有人吆喝示意,称为“拨食家”。家,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北宋张公庠《宫词》:“圣主忧勤鉴万机,日高前殿步舆归。太官进膳传呼速,御合翩翩入禁扉。”

⑲幞(fú)头:包头软巾,在东汉幅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晋宋曰‘幕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又名‘折上巾’。”幞头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意掊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直脚幞头又名“平脚”或“展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幞头;局脚幞头是两脚弯曲的幞头;交脚幞头是两脚翘起、于帽后相交成为交叉形的幞头,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有此样式;朝天幞头是两脚自帽后两旁直接翘起而不相交的幞头,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有此样式;顺风幞头的两脚顺向一侧倾斜,呈平衡动势,西安唐韦河墓有此种样式。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旧制,幞头巾皆折而敛前。神宗尝谓近臣,此制有承上之意。绍圣后,始有改而偃后者,一时宗之,谓前为‘敛巾’,遂不复用。此虽非古服,随时之好。然古者为冕,皆前俯而后仰,敛巾尚有遗意也。”

⑳院子家:宫廷中进奉膳食的仆人。

(21)合:盒子。后作“盒”。

(22)合衣:盒罩。

(23)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24)非时:不在正常、适当或规定的时间内。

(25)泛索:无规则的临时传取宫内所需物事,系时人口头语。《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一》:“见今牛羊司宰供御膳羊,每日宰羊一口供应。每月依已降指挥,收四十口为额,内一十口充泛索使用。”宋徽宗《宫词》其七十:“六尚皆分典御行,司珍尤重膳羞良。小金盒子黄封贴,细字臣民预品尝。”北宋王仲修《宫词》:“进食门前金合人,唐装宫女听传宣。”

【译文】

从东华门里的皇太子宫进入嘉肃门,街南面,是大庆殿的后门,东、西上门;街北面是宣祐门。南北向大街的西走廊,朝东方向的宫殿名为凝晖殿,这里通过会通门,就进入皇宫了。和凝晖殿相对的东廊门楼,是殿中省六尚局和御厨房。凝晖殿上日常排列两重禁卫军士,时刻提防警戒,人员出入控制得非常严格。最里边都是接近皇上、受到宠信的宦官,殿外都是内侍省都知、御药院勾当官们的值班待命的场所。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祗候等宣召传唤,以及宫内买卖与进贡物品,全都由此处进入,只有此处人数最多。宫内各司的人自己出卖的饮食之类与珍贵奇异的物品,都是街市上所没有的。每当早晨和晚上为皇上奉上御膳之时,自殿中省到凝晖殿,禁卫排成行列,阻止闲人过往。殿中省门口有一人呼唤吆喝,称为“拨食家”,之后就有身穿紫衣、头戴幞脚裹起、向后曲折幞头的人,称为“院子家”,托着一个食盒,用黄色绣龙的盒罩笼罩,左手携带一条红罗刺绣的手巾,从这里进入,大约有十余盒。继而托着金色瓜形盒二十余只进入,以应临时传唤取用,称为“泛索”。

宣祐门外,西去紫宸殿,正朔受朝于此;次曰文德殿,常朝所御;次曰垂拱殿;次曰皇仪殿;次曰集英殿,御宴及试举人于此;后殿曰崇政殿、保和殿。内书阁曰睿思殿。后门曰拱辰门

【注释】

①紫宸(chén)殿: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紫宸殿在大庆殿之后,少西。”宸,北极星所居,即紫微垣。借指帝王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或帝王的代称。

②垂拱殿:北宋君主平日听政的地方。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垂拱殿曰内殿,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日赴,是谓‘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臣厘务、令厘务并赴内朝,谓之‘百官大起居’。”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元丰官制行,始诏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百司朝官以上,每五日一朝紫宸,为‘六参官’;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为‘朔参官’。遂为定制。”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国朝垂拱殿常朝班有定制,故庭下皆著石位。日日引班,则各有行缀,首尾而趋就石位。既谒罢,必直身立,俟本班之班首先行,因以次迤逦而去,谓之‘卷班’。”宋徽宗《宫词》其七十一写垂拱殿接受大臣朝见景象:“垂拱凌晨百辟朝,鸣鞘风引彻璇霄。鸳鸾杂遝趋鳞砌,无限黄金重满腰。”

③皇仪殿: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皇仪殿旧名‘滋福’,咸平初,太宗明德皇后居之,以为万安宫。后崩复旧。明道中改今名,故常废而不用,以为治后丧之所。”

④集英殿:始建于宋初,原名“广政殿”,仁宗明道元年(1032)更名“集英殿”,徽宗政和五年(1115)又改名“右文殿”。此殿主要作为宴殿,是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神宗熙宁以后,此殿也是皇帝策试进士之所。

⑤御宴:以君王名义所设的宴会。

⑥崇政殿:旧名“简贤讲武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改名“崇政”。为皇帝阅事之所。殿东西有延义、迩英二阁,亦为侍臣讲读之所。仁宗景祐元年(1034)设“崇政殿说书”讲官名位。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崇政殿即旧讲武殿,惟国忌前一日,及军头司引见,呈试武艺人。吏部引改官人,即常朝退,少顷,以衫帽再坐。”

⑦保和殿:始建于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九月完工。徽宗御撰《保和殿记》,记其情形甚详:“乃诏有司徙屯营于宫垣之外,移百官舍宇,俾就便利得其地,迁延福宫于宫城之北即延福旧址,作保和殿,五楹挟三,东侧殿曰出光,西侧殿曰葆光。保和之后,有殿曰燕颐,两旁有殿曰怡神、曰凝神,其楹数如保和。总为屋七十五间。工致其巧,人致其力,始于四月癸巳,至九月丙午殿成。上饰纯绿,下漆以朱,无文藻绘画五采,垣墉无粉泽,浅墨作寒林平远、禽竹而已。前种松、竹、木樨、梅、桐、橙、橘、兰蕙,有岁寒秋香、洞庭吴会之趣;后列太湖之石,引沧浪之水,陂池连绵,若起若伏,支流派别,萦绕清泚,有瀛州方壶、长江远渚之兴。左实典诰、训谟、经史,以宪章古,始有典有则;右藏三代鼎、彝、俎、豆、敦、盘、尊、罍,以省象制器,参于神明,荐于郊庙。东序置古今书画,第其品秩,玩心游思,可喜可愕;西夹收琴阮笔砚,以挥毫洒墨,放怀适情。”保和殿周围的园林建筑特色,在后苑中别为一景。殿西南建有玉真轩,轩内有玉华阁,为徽宗宠妃九华玉真安妃的妆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宣和元年》记载,宣和元年(1120)九月十二日,徽宗曾赐宴宰执大臣及诸亲王于此,安妃侍宴。徽宗先赋诗曰“雅燕酒酣添逸兴,玉真轩内看安妃”,命蔡京膺补成篇,蔡京题曰“保和新殿丽秋辉,诏许尘凡到绮闱”,又特赋《保和殿曲燕记》以记其事。蔡京还有《留题保和殿壁》诗:“琼瑶错落密成林,桧竹交加午有阴。恩许尘凡时纵步,不知身在五云深。”

⑧睿思殿:建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神宗读书于此。至哲宗时,以睿思殿为先帝所建,不敢燕处,乃于殿后建宣和殿。至徽宗时,以睿思殿为讲礼进膳之所。大观二年(1108)曾对此殿进行修葺,徽宗为记并书之石。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正史类·编年类》记载,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后进献神宗,“《通鉴》奏御之明日,辅臣亟请观焉。神宗出而示之,每编始末识以‘睿思殿宝章’,盖尊宠其书如此”。

⑨拱辰门:一名“拱宸门”,北宋皇城的北门。北宋周邦彦《汴都赋》:“若夫帝居安丽,人所未闻。南有宣德,北有拱辰。延亘五里,百司云屯。”

【译文】

宣祐门外面,朝西去是紫宸殿,每年正月初一接受群臣朝贺,就在此殿;其次是文德殿,是日常朝会所在的宫殿;其次是垂拱殿;其次是皇仪殿;其次是集英殿,御宴以及策试礼部贡举人,都在此殿;后殿叫崇政殿、保和殿。内书阁叫睿思殿。后门叫拱辰门。

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鳌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分争以贵价取之

【注释】

①时新:某个时期最新的。

(xiā):同“虾”。鳌:传说中指海里的大龟或大鳖。邓之诚注:“案,鳌应作鳖。”

③鹑兔:鹌鹑和兔子,泛指野味。脯(fǔ)腊:干肉。北魏人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作五味脯”,缪启愉校释:“关于脯和腊,混称时都是干肉,分指则有别。……大动物析成条片的叫做‘脯’,小动物全作的叫做‘腊’。”脯腊的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盐为主的盐干法,一是不加盐的淡干法。

④珍玩:珍贵的玩赏之物。

⑤品味:各种肴馔。

⑥下酒:佐酒的菜肴果品。

⑦目下:目前,现在,在此时。

⑧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蔬茹:蔬菜。茹,菜。

⑨瓠(hù):瓠瓜,也叫“瓠子”,葫芦的变种。果实长圆形,绿白色,嫩时可食。

⑩直:价值相当于。

分(ɡé fēn):宋代对妃嫔的称呼。宋代后妃、皇子女所居,皆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宫中诞育仪例略》:“宫中凡

分有娠,将及七月,本位医官申内东门司及本位提举官奏闻门司特奏。”

【译文】

东华门外面的市场最为兴盛,因为宫中的买卖集中在此。所有吃的喝的、应季新鲜的花卉水果、鱼虾鳖蟹、鹌鹑和兔子等各种野味制成的干肉,以及金玉珍宝、古玩、衣着,没有一样不是天底下的稀奇之物。那些菜肴常有数十种,顾客想要一二十种下酒菜,随心索要,马上便能端来。那些每年应季的瓜果蔬菜刚上市,以及茄子、瓠瓜之类新出现,每对可值三五十千钱,宫中的各位嫔妃争相出高价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