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平心静气看三国
中国历史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三国时代!
“三国”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代名词。
这首先要归功于小说家罗贯中和毛宗岗。掰着手指算一算,中国古代四大白话文小说中只有《三国演义》是纯粹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可以说没有罗贯中就没有这么多人欣赏这段历史,没有毛宗岗就没有我们今天广为流传的这版《三国演义》。我提议有关部门不妨搞一个统计,有多少人认识历史是从三国开始的?又有多少人认识三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
正因为小说写的好,才让后人手不释卷之余再生繁衍和创造。民间戏剧、曲艺乃至现今的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电脑游戏无处不充斥着三国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氛围。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从孩提时代看着三国的小儿书、动画片,上了小学听家长讲三国故事、读着三国典故改编的课文,上了初中买一本廉价的《三国演义》作为课外阅读,到了高中学曹操、曹植的诗、遇到《三国志》节选的文言文阅读,上了大学后听着讲师引用三国典故的学术案例分析,亦或更有甚者干脆就学了历史。我恐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吧?
单就我个人而言,没上小学就知道诸葛亮、周瑜、关羽、曹操这些人了,因为老爸讲故事呀!后来小学四年级时,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了;鲍国安的曹操、唐国强的诸葛亮、濮存昕的孙策,看得那个带劲儿!后来就是游戏,南宫梦的FC游戏《霸王大陆》,街机厅里的《吞食天地》,玩上一天都不累,其实大部分男孩子通常是先接触到三国游戏,后接触到《三国演义》。再后来更了不得,什么《三国志》、《三国群英传》、《曹操传》、《郑问三国志》、《三国无双》纷纷登场,可叫喜欢三国的人过足了瘾……
但是,有一天你遇到问题解不开的时候,或者遇到心烦事想借历史逃避的时候,或者做学问要考证问题的时候,再或者干脆闲着没事儿寻书解闷的时候——找了本《三国志》翻开一看就傻了眼!这是我印象当中的三国吗?
当然不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三国文化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可小说毕竟是小说,说白了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流传嘛,和瞎传、谣传可就差一个字呀!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颠倒是非的,无中生有的,甚至是凭空臆造的。而且别忘了,这罗贯中的东西还经毛宗岗父子大批大改过呢,更见不着本来摸样啦!
好了,这时候我们就要静下心来看三国史。
因为你要知道,你看到的是中国史中最难弄清楚弄明白的一段历史。看历史难,看古代史更难,看三国历史是难上加难!
先说看历史难。这是因为历史就像一位任人打扮的老太婆,你不用心去洗,看到的只会是光华灿烂,而这些光华灿烂百分之八十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所以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洗去历史的铅华找到它本来的面目,于是老太婆的皱纹、雀斑、伤痕、污垢就都露出来了,而历史的经验、教训、机缘、规律这些真正的好东西也就出来了。
再说看古代史更难。因为古代史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要加上六个困难:两个途径上的,两个客观的,两个主观的。
这两个途径上的困难是:
一.古代文献的文字困难
大家都知道,古代史是文言文写的,这就是第一个困难。有时候一个字差没弄明白,差好多事呢!比如我们看《三国志》了解到曹操写过一部书叫《兵书接要》。曹操多了不起,在孙武之后又接着他写了一部兵法。这就错啦!当时的“接”通“节”,就是说曹操把《孙子》、《司马法》、《三略》、《六韬》这些书的重要内容节录下来,抄了一本实用手册。你看,一字之差转载变原创了!
二.古代史书写法的缺陷
古代史书大体上分为三种:纪传体史书,比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国别体史书,比如《战国策》、《国语》、《左传》;编年体史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资治通鉴》。这三种体式一交织就有了漏洞:纪传体写人而时间和整体局势不详细;编年体把事情得大体说清楚了,具体细节又忽略了;国别体带有国家性的观点,常是一面的理。你说难不难?
本来就够难的了,还有两个问题你无法避免。
两个客观的困难:
一.文献流传过程中造成的缪误。
一本书写下来要流传,怎么办?现在有电脑排版了,倒退二十年就是铅字排版,说白了也是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变种,而宋朝前是雕版印刷,至于咱看的这个《三国志》、《后汉书》连雕版都没有——手录!为什么?那时候用竹简,你想印可得印得上呀!得墨笔写,刀子刻。举个例子,《后汉书》说汉灵帝年间马日磾、蔡邕、卢植这些人在皇宫校订六经,为什么校书?以前手录的不准呀!那时候的四书五经就已经不准了,你琢磨琢磨现在你家里的《论语》、《诗经》能和原来的东西一样吗?
二.文献作者的错误
写历史不是光敢写就行的,得翻资料、作调查、搞研究,都弄完了再下笔。但是本朝人写本朝事的有多少?有些古代作者他看到的、听到的本身就是错的,他写书用的资料就是错的,那就更何况咱们这些读者了。
其实光这些错也就罢了,关键是他故意往错处写!
两个主观的困难:
一.封建时代的局限
其实现在多多少少还有一些这样的事儿,就是皇帝不允许你写,你就不能写。因为有些事情涉及帝王隐私、宫廷秘文,写了杀头!对于史家来说是成就重要还是脑袋重要?似乎还是脑袋重要一点儿,没了那玩意吃东西不好嚼。比方说,赵匡胤怎么死的?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当时就真没人知道吗?还是知道不敢说不敢写?单以三国为例,司马昭杀曹髦是事实吧,可是《三国志》不明说,还搬出太后来给被害者说了一大堆坏话。陈寿亏心呀!可是不亏心又能怎么样呢?晋朝篡魏,真写?书也完了命也没了……
二.史学家的个人好恶
写东西嘛,难免有一些个人观点,甚至是个人好恶。感兴趣的就多写写,不喜欢就少写写,欣赏的人就写好点,讨厌的人就写坏点,涉及到自己亲友就大写特写,关于又过节的人嘛就一笔带过啦!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史书。
还没完呢!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看我们的这个三国历史,难上加难!现存的《三国志集解》多全呀,问题大了!
陈寿是处于晋朝修史,有太多的话不能明说,所以《三国志》很简短;裴松之做注要标新立异难就翻了一堆材料,真的假的都摆上去了;卢弼要创最详细注解,又旁征博引一番;此外,再加上罗贯中、毛宗纲弄了本小说也跟着搅和。你说乱不乱?
正因为乱,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平心静气的看这段历史。当然了,我这样写,你们这样看,我静你不静也行呀!
好了几句闲言算是开场,后面我们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咱们纠正一个概念——三国
三国,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就是从曹丕逼东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直到西晋吞并孙吴政权重新形成大一统局面。这种说法许多人不接受,因为这么讲就等于曹操、孙策、周瑜都不是三国的人物了吗?告诉你,他们真就不是三国人物,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东汉历史人物。公元220年以前东汉没有结束,看看《后汉书》,刘表、袁绍、董卓等人都有传记。一个主权国家没有灭亡,我们怎么能把它是归于下一个朝代呢?
有人不服气,于是就有人出来和稀泥,提出另一个概念——广义三国
所谓广义三国,是从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就是从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算起,因为那个时候东汉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了。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慷慨一些,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都可以算在内,因为自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走向崩溃。既然已经广义了,我们不妨多广一点儿,又何必在意汉灵帝一人的死活关系呢?
所以我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通通归为“三国时期”。说实话,这段历史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还是在公元220年以前。三国真的确立,政治军事稳定下来就没有什么大的疑难问题了,而且董卓、刘表、袁绍、吕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在这以前,官渡、赤壁、合肥等重要的战役也是发生这以前。所以三国史且不可以与东汉史分离开来。
同样的道理,陈寿的《三国志》也不能与范晔的《后汉书》分开来看。以上的例子且不提,不少事件和人物是必须要两本书参照来看。举两个例子,我在后面有一个专题是研究后汉士人意识形态变化的,法雄是一代循吏,他儿子法真是著名隐士,孙子法衍跟随刘焉入蜀,曾孙法正又引刘备入川,一门四代意识形态各不同,他们的事迹就得拿《后汉书》与《三国志》参照来看。还有研究曹操的家世,就得从曹操的祖父曹腾身世说起,那也得查《后汉书》的好几个传。
另外还有,青徐豪强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从臧霸说起一直能说到王导、王敦南下,连晋史都拉进来了。
当然,我不是搞专题,也不是写论文,浅尝辄止就可以了。
好,就叫我们从王莽说起……没错!我讲三国就得从王莽开始讲。虽然是浅尝辄止,但也得知道油盐酱醋才尝得出滋味。所以我们先得认识几样作料:豪强、经学、宦官、外戚、民族战争、谶纬。我把这六样叫做压在东汉王朝身上的六座大山!
记住了吗?我再说一遍这六座大山——豪强、经学、宦官、外戚、民族战争、谶纬。
一样一样讲,这样以来咱们就得从王莽说起。
放心,我不会把问题搞枯燥。究竟怎么讲,下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