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技术与产业发展:以学习、创新和公共政策提升能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技术能力

国外科学和技术知识向日本的转移有很多种方式。显然,当日本签订专利许可协议,或引进生产、会计和其他管理制度中的专业技术时,科技知识的转移就发生了。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和派遣日本人员出国,也可以实现科技知识的转移。

明治时代早期,日本政府和产业界雇用了许多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不但提供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而且对于设计教育、法律和行政等社会基础设施也提供了专业意见。这些受雇的西方人享受着高昂的薪水,表明日本政府和产业界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视若珍宝。例如,一个外国人的年薪是2,000日元,而当时太政大臣(Dajo Daijin)只有800日元年薪而已(Yuasa,1980)。

许多日本人曾奔赴海外求学。其中有些人,如科学家和工程师,进入外国大学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还有一些人到外国机构作短期访问,例如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访问外国政府,经理和工程师访问外国公司和工厂。后面的案例研究表明,许多产业界的先驱者在日本创建自己的企业之前,曾经到欧洲或美国学习西方技术,例如纺织业的山边丈夫(Yamanobe Takeo)和菊池恭三(Kikuchi Kyozo)以及汽车制造业的桥本增治郎(Hashimoto Masujiro)与鲇川义介(Aikawa Yoshisuke)。

还有一种技术转移是随着商品和资本流入日本而实现的。进口产品常常被拆解和仿造,即“逆向工程法”。技术知识也包含在那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的进口机器和设备中。

在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导致了技术转移。在许多外国公司参与投资的案例中,这种转移极其明显。这是因为,通过外国公司的特许和指导获取技术一直是日本人寻找合资者的主要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电气和通讯设备业(见第8章)。甚至在外国企业完全控股的子公司中,例如战前福特公司(Ford)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即GM)在日本的子公司,许多技术也以多种方式流入供应商和工人手中。

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将在后文进一步阐释),输入国必须有充足的投资、学习的热忱以及足够的才智来理解获得的知识,技术转移才能有效进行。明治政府耗费巨资雇用外国专家,派送许多人出国,对于一个仍然贫穷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额投资。国家还从有限的预算中拨出一大部分资金,用于建立一个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制度,其中初等教育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成为义务教育(见第2章)。

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教育水平决不会提高。它同时要求学生们有积极的学习意愿,而且父母也愿意承担教育费用,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收入。在一个欠发达国家,这是一项很大的成本。在日本,民众对于接受教育的态度非常积极。否则,不管在初等教育上作何强制,也不可能达到接近100%的入学率。

另外,德川时代积累的技术能力也不容忽视。其中有些技术来自荷兰的书籍和医生,因为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之下,日本依然与荷兰保持往来。其余技术则来自本土。虽然可能有人会认为本土技术并非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因而几乎与引进的西方技术毫不相关。但是,它仍然能够帮助日本人掌握引进技术背后所隐含的机制或基本原理。例如,在德川时代受过训练的工匠大师能够运用他们的技能仿制进口的机器和设备,如电话听筒(见第8章)。

此外,对技术的选择必须基于对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考虑,而本土的技术知识能帮助人们认识并适应这些条件。在许多情况下,引进的技术必须加以调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需要一定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在冶铁业,以荷兰技术为基础建造鼓风炉的首位日本人没有简单地照搬书中的技术,而是把它与本土炼铁技术结合起来,使新技术与本地条件相适应(见第7章)。没有这样的知识,没有调适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他的尝试也许会失败。

因此,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投资于技术引进、教育和培训,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消化所引进的技术,同时产业界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必要的投资和创新。我们现在转向后面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