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叫小榄的小镇
〇 小榄地理位置图
大学在离家两千多公里的东北,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地区,鲜有自广东来的同学。大连话是海蛎子味的;天津话听起来像说相声,很逗很有意思;新疆汉人说普通话没了后鼻音,竟然有些南方人的感觉……只是,听不到粤语,更别提小榄话。
自东北回家那天天气很好。上公交车后听到广播里在用粤语报地名、提醒乘客各种注意事项。我听到有两个老太太用小榄话聊家常,聊菜价,聊天气,聊自己的孙儿……往常我一上车就戴耳机听歌玩手机,但当时什么也不想做,就想坐在那儿听她们说话。这样的感觉甚是熟悉,叫我心生欢喜。
〇 巴士
3路车沿途经过一条河涌,这便是水色匝,夕阳扫过,水面波光粼粼。路旁是细叶榕,树干高大,长得茂密,细细的榕树须垂到水里,被风吹得不住摇摆。在北方未曾见过榕树,此时见到,倍感亲切,好似在北方吃了一年多的咸豆腐脑,回到家终于吃上了甜豆腐花一样的亲切无比。
〇 看《老夫子》
到站下车。刚下车就有微风拂过脸,温柔得很。不似在大连的海边上学时,盛夏时突然袭来的海风凉意透骨,虽十分解暑,依然觉得那风有些猛。到了晚上还需添一件薄外套、一条长裤才舒适些。
终于到家了,湿暖的空气中满满都是南方小镇的恬静。
这是我在小榄度过的第20个夏天。这是小榄的7月末。
我并非地道的小榄人,只是懂事以来几乎所有的记忆都和这个小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镇已经融入了我的成长、生活。她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并非我的故乡,却成为了我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角落。
我对小榄的记忆是从家对面的沙地变成了绿色的大楼开始的。那时家旁的大士多店拆分成一个书店和一个小士多店,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书店里度过的。搬一张折叠竹椅放在门口,再去书店借两本《老夫子》,然后坐在竹椅上看,盛夏的炎热都抛诸脑后。这就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〇 白兰
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是在沙口社区小学上的,校园非常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有投影仪,哪个班级想要用投影还要向学校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学校只有两栋很小的教学楼,都是比较老旧的,屋顶还能看见木梁,上课时偶尔还会看到住在木梁上的蝙蝠飞出来。直到我上三年级时,学校才有了第一个“塑胶”跑道。就在校门口的那一片荒地,学校请工人在草地上用白色砂砾铺了一条不知道多少米的跑道,印象中跑起来并不舒服,还会扬起一片灰白色灰尘。学校里种了很多白玉兰,开花时花瓣很容易被风吹掉,在水泥地上盖上一层薄薄的白色轻纱,每走一步都会踩到花瓣。记忆里,夏季单调的蝉鸣和清幽的玉兰花香,深秋的金黄落叶,下课时学校广播循环播放的那些老歌,那几年红得不行的《大长今》,附近小卖部卖的一毛钱一个的荔枝味冰块……多年后依旧清晰、鲜活。后来因为综合整理教学资源,学校被合并,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小学,各奔东西。再后来,学校只剩一个被水泥封起来的校门,上面写着“沙口小学”。
〇 操场
〇 知了
和班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我被分配去的小学在一个狭长曲折的巷子里。学校有三座教学楼,临涌而建,建筑以蓝白色调为主,有真正的塑胶跑道,还有画室和音乐室。再也不是只在一间教室完成除体育以外的所有课程,一个年级也不再是只有一个班级,每个班都有投影仪。只有蝉鸣和玉兰花树是一样的。
〇 德星小学
尽管在德星小学就读的那三年里我对永宁社区最为熟悉,但是到现在我也只能在新永路后七拐八弯的小路中找到走回住处的一条小路。其余的小路还是很少走,生怕迷路。如果不赶时间,在小路中“迷路”也未尝不可,那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许你刚刚经过的那爬满青苔的墙后藏着清朝某个官员的府邸,也许你刚刚踏过的桥是明代建造并完好保存至今的名建筑,也许你刚刚瞟了一眼的那座废弃出租屋其实是民国时期的南洋风格建筑……
我记得那是小榄发展迅速的几年,鱼塘桑田相继变成商业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即便是从小学环境的变化中,也能感受到改变之迅速。这是我的成长史,这是小镇成长史的一小部分。
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开始在小榄穿街走巷,才更进一步了解这个小镇。越是了解越是觉得对之感情深切。
小榄看起来很现代化,到处是密集的高楼、平直的马路、繁华的商业区,但仔细瞧瞧,还是会发现她并不年轻,甚至可以说古老。
秦汉时期,珠江口古海湾上几个零散分布不知名的小岛屿,当时属南海郡,其中就有大榄、小榄。
隋唐,小榄是南海古海湾西岸滨海沿线小岛及浅滩,属南海县。
宋代,大榄、小榄各得其名。因地势低洼,不足以防洪,耕地也极少,便无固定的聚落,只有少数渔民暂时栖息在这片土地上,以捕鱼为生。此时的大小二榄属南海县,被称为“永宁潮居里”,成为滨海要区。“永宁”一名从那时沿用至今,应当是小榄最古老的地名了。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永宁乡潮居里由南海县划入香山县,改称“宁安乡”。这便是小榄建村的起始,至于改为“镇”就要到清光绪年间寻找那段历史了。直到宋末,南雄珠矶巷人口大量南移。相传他们在飞驼岭西侧形成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岗头村,并在村外建香山寨。
宋末的南下移民潮,不但给大榄、小榄带来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还传入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日用品及其制造技术。这一移民潮使小榄有了第一个稳定的聚落,也使这片宝地得到了开发,百姓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〇 桑基鱼塘
南宋至今八百多年,昔日散落于南海的小海岛已然成为一座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古老城镇。放缓脚步,你会发现这座小镇处处都有历史留下的痕迹,留存了几个世纪的祠堂、文武府第、园林、寺庙、坊表、桥梁、锅耳楼、社坛,被记载在历史书上的来自这个小镇的文人武官,甚至人们口中所说的小榄话,无一不是小榄镇历经几个世纪留下的见证。
〇 农业生产工具
〇 移民
〇 旧街,锅耳屋
新老建筑的搭配构成很有趣的新景点。如民国时期的“双美府”和明代的“双美桥”,与“大学生创业区”的新建筑,共同构成新生旅游区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与旧相互映衬,成为小榄特色景点之一。
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山市人而言,小榄景色美但不敌五桂山,特色小吃多却比不过沙溪,经济好可尚且谈不上傲视群雄。但是,她用她独特的魅力留住了一代代小榄人和外来人。水色匝的潺潺流水似在轻哼几百年前的小调,菊花芬芳已深入小榄的血脉,她的故事依旧在后人中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