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荐辞一
上编|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世界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美国许多华人教授,一下班就阅读金庸小说,人手一册。我听后颇感诧异。一则,理工科教授也追捧武侠小说,真是不可理解,心里总觉得武侠、神魔、志怪分别不大;二则1967年“五月风暴”发生后,金庸被左派人士斥为“汉奸”,这“汉奸”的书怎么会有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喜爱?有一段时间,我对梁羽生、金庸和蹄风的若干武侠作品很感兴趣。我未尝习武,对于招式一向看不懂,看书时就一概忽略。某天终于想起,这些作品,如《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几乎都在谈明清易代之事,以至宋元交替之史,才蓦然惊觉,这哪里是讲武侠,分明是思乡之泣!武侠者,其寄托哀伤乎?
所谓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中年以后,更深切体会到上一代饱受百年战乱之苦,家散人亡,幸存者孤苦伶仃过其余生,令人悲悯。而所谓侠义,无非揭示乱世男女情怀,在痛苦的现实中找寻午夜梦回的伤逝而已。无论说得多么堂皇动听,乱世之中,家家户户都是受害者,此即诸人笔下反清复明,抗元扶宋之真义。年轻时,我是这样理解他们的作品的。
陈岸峰教授此书可谓汇集诸家研究成果。数十年来,金庸作品风行海内外,正版盗版翻版,各有市场。有机会阅读及探析金庸作品的,或观看电影电视的,固不限于内地及港台,远至南洋欧美,凡有华人之处,几乎都能取金庸故事内容为话题。评论文章,见于报刊,实不计其量,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然则一般读者,若想了解各地评论家之宝贵意见,存世材料如此繁富,搜集之功,从何做起?现在手持一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世界》,既可间接了解其中奥妙,亦可以代替无穷之复印和抄写。想进一步探讨金学,亦可按图索骥,根据陈教授书中提示之资料来源,进一步查找,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陈岸峰教授此书是一部完整的、系统性的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学术著作。导论、总结而外,中间细分为江湖、武功、侠义、情为何物、魏晋风度、异域六项论述,每一项底下还有多个分枝,确实做到了纲举目张,而又四平八稳。这个结构,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要将众说纷纭、取自多方、原来复杂繁芜的文字概括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项目,没有缜密的思维,没有高度的学养,是无法做到的。驾驭材料,是学术人员的基本功,处理得巧妙,则反映研究者“内功”根底深厚,不可小觑。“总结”之章,最能见到作者之视觉焦点、兴趣所在与概括能力。这一章内容,既论述金庸一再修改其著作之经过,又揭示金庸作品优劣之情节,真可以为金庸文学之评价画上句号。
古人如欧阳修,终生改文,以期流传千古。金庸一生所严肃期望者,其在此乎!陈教授指出当中仍有未尽善者,乃世间常态耳,须知道,“止于至善”,是一种理想,乃遥不可及之事,只有传说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方可臻其境界。
王晋光
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