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林西:献给向绿色生态追梦的前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市政管理人员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报告(草稿)

代表团成员

(1978年11月2日)

编者语1978年9月,林西参加了这个中国市政管理代表团,是主要团员之一,当时通知里简称(市长代表团)。这是在参访之后写的一份汇集总结报告,其中许多观察及建议,反映出他们那一代的政府领导,共产党人所持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他们具有远见的目光。虽然光阴度去了近40年,但时至现代化的今天仍不乏借鉴作用。我们摘录了大部分内容如下,供有志市政管理的建设者们参阅,更为对老前辈们贡献的纪念。


经中央批准,由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西安等六个城市主管城市建设和市政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我国市政管理人员代表团一行19人,以市政学会和建筑学会负责人的身份,从9月10日到30日去美国访问了20天。赴美和回国途中,对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顺道各访问了五六天。根据中央批准的出访方针,在我驻美联络处和驻法、驻日大使馆的领导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访问任务。与所在国工程界、知识界、市政当局人士以及美籍华人、华侨等各方面在可能条件下比较广泛的接触。所到之处,受到了友好的接待,我们也做了一定的友好工作,政治上扩大了影响。在城市建设、市政管理工作方面也有不少收获,有反面的教训,也有下面的启发。

我代表团是半官方身份,美方的接待单位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但看来,美国联邦政府对我们此行相当重视,给予适当的礼遇。在华盛顿,卡特总统的特别顾问安妮·威克勒夫人在白宫接见了全体团员,代表卡特总统欢迎代表团,联邦政府的三位部长,即房屋和城市发展部部长帕特里茜娅·哈里斯夫人,交通部部长布鲁克·亚当斯、环境保护署署长考斯特尔,分别主持座谈会介绍情况。解答问题,态度都很积极认真,提供了不少资料,我们回国后,接哈里斯部长来文,除一般友好的话以外,表示“如果我们能有进一步的帮助的话,请告诉我们”。许多官方人士在接触中都有同样的表示。

在美国,我们主要访问了东海岸的华盛顿、纽约市,中北部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南部的达拉斯市、西海岸的旧金山市。并简短访问了华盛顿附近的巴的摩尔市、纽约附近的纽黑文市、明尼阿波利斯相邻的圣保罗市,旧金山周围的奥克兰、索沙利多等城市。各市的市长或行政的负责人都出面接待或陪同参观、介绍情况。在各地先后访问了卫星城镇、新建居民区、高层建筑,参观了预制构件厂、建筑施工机械制造厂、地下铁道、电力、电话、供热、供水、污水处理厂等50来个单位,座谈讨论了十余次。在巴黎和东京也参观了20来个单位。

由于时间比较短促,一般只是走马观花,不可能作专题的深入的考察,但大家一致认为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路,颇有收获。

一、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资本主义大城市盲目发展的各种情况十分触目。许多城市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城市仍然有继续膨胀的趋势。

城市规模的膨胀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沿线交通干线和河边形成城市带,如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向北巴的摩尔、费城、纽约到波士顿,基本是一个城市走廊。巴黎城市的发展也是沿塞纳河到海口形成一个城市走廊,巴黎地区的人口现已占法国人口的1/6。法国政府还在巴黎地区建设了一些新城镇。但有些新城镇距巴黎市区过近,实际是扩大了巴黎市区。另一种是城市群,连成一大片,如朋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达拉斯和他西邻的沃斯堡,几乎连成一片。旧金山和海湾周围的贝克莱、奥克兰等几个城市,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城市群。东京,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城市畸形发展,人口已达1100多万人,“都心”(城市中心)已过分拥挤,又在新宿、池袋、涩谷三个区各搞了一个“付都心”,想缓和“都心”的拥挤状况,但这实际上是市中心的扩大。城市无限制膨胀,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交通拥挤阻塞,环境污染和噪音严重,城市管理极为复杂。

我们所到的三个国家,都出现了“大都会”这个概念。许多邻近的城市组成一个大都会。为了应付城市无计划发展的趋势,已经提出了从大都会的大范围内来考虑城市建设规划的意见来。

由于城市中心地区大量金融、经济管理机构和各种事业办公用的摩天大楼林立,环境污染嘈杂、交通拥挤不堪,有钱购买房屋的中上层人士纷纷搬到郊区去住。据说纽约每天早晚有250万人在中心区和远郊区之间往返上下班,东京也约有200万人远道上下班。城市总的布局极不合理,交通紧张丝毫没有缓和,而且有些城市的旧市区出现了所谓衰败现象。纽约是我们所见的一个典型,由于许多资本家搬出了中心区,商店服务业等也随之外迁,向政府交税也就转到别的地区,市中心区政府税收减少,入不敷出,许多市政设施缺乏资金来经营维持,道路凹凸不少,失修失养严重,有大量旧房由于设备不全、质量低劣,以致无人租用。据称,纽约市共有30万套旧房闲置,房主为了逃避房税,甚至私自放火烧毁房子,以便领取火灾保险金,拿这笔钱用于到远郊盖新房。我们亲眼看到大片房屋没窗没门,烟熏火燎,一片破落衰败景象,十分触目。明尼阿波利斯建城不过130年的历史,是美国中北部农业区的“首府”,但据说在60平方英里的市区中,有13.5平方英里地区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市政当局正采取许多措施来重新振兴市区。这种现象,我们是无法想象到的。

资本主义大城市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他们都在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措施加以弥补。如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许多城市在大量修建高架快速公路和地下铁道。为了解决污染问题,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并加强了管理。为了挽救城市中心地区的衰落现象,吸引居民乐于回到市区居住,也在那里苦心经营,例如明尼阿波利斯城,不惜工本建造不少富丽堂皇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商业中心,别出心裁,把中心区邻近的几条主要街边道上若干栋大建筑的第二层都辟为商场,用跨街的空中走廊联系成一体。那里地处北纬45度,冬天严寒,让人们进入一个商店后可以不走出房屋随便进入另一间商店,走廊还是密闭的,使顾客免受风雪的侵袭。并且计划在将来把这种“空中走廊”连通全市,冬天时可容纳全市大多数行人。还有,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车道下面据说铺上了电热线,用以在冬天溶化冰雪。在人行道上精心布置了小块绿地、花草、山石、喷水池,公共汽车站设有雨罩,设置座位,而且安装了公用电话、垃圾箱,不断播放音乐。这一些措施当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盲目发展的弊病,但许多先进的技术还是可以为鉴。

我国一些大城市现在也面临不断扩大规模的趋势。为了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大城市的覆辙,建议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力量研究并制定区域规划,尤其是对企事业的安排,应从一个经济区来考虑,合理安排,不能一个城市一个体系。大中型项目坚决不要再摆在大城市。要大力发展小城市,在投资、材料供应施工力量上,要对小城市予以充分的照顾。大城市周围的小城市与大城市的距离不可过近,以免连成一片。

二、关于城市规划工作

我们所见到的老城市巴黎和华盛顿,开始建设时就有城市规划,而且管理比较严格。巴黎地区的规划由法国总统的特别顾问亲自领导,特别是华盛顿市,从1791年定都开始建设以来,始终按照首都的要求,坚持不安排大工业(在全部就业人员中,工厂工作的职工只占4%),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国会大厦的顶部,相当于14层楼,约50多米),十分重视保护绿地,全市有753所公园,草地随处都是,加以华盛顿市雨量充沛,花草茂盛,真是遍地皆绿,街边广场格局整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坚决执行了疏散政策,一些国家重要机构也迁出了华盛顿市区,城市建设方面给人总的印象是好的,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参考。

其他许多城市一般都是无计划地自由发展,杂乱无章,但近几年来,逐渐从中吸收了教训,因此各大城市都加强了城市规划研究工作。有的城市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尼阿波斯和达拉斯基本上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建设起来的。达拉斯的都市计划局工作人员除建筑师、工程师以外,还包括地质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以至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门人才,调查研究工作十分细致。规划方案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发动群众参加规划设计工作。一旦方案成熟,提请市议会讨论通过后,就形成法律,执行也比较严格。巴黎也设有大地区城市政治研究所。东京都市计划局人员多达800人。我们看到他们的工作成果都比较细致。虽然许多设想由于私有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付诸实施,但是对城市规划工作如此重视,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大城市许多总体规划设想往往不免是纸上谈兵,而在一个较小的地区或城镇却能按照城市规划实现。我们见到了不少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建设起来或正在建设中的卫星城和居住区的实例,这一点我们的感触很深。如我们参观过的华盛顿市的林肯堡居住区,郊区的哥伦比亚新城、纽约的小星城、达拉斯的拉斯、考丽纳斯城等,这些新建居住区和城镇一般都是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合资,组织一个开发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市政工程先行,生活设施齐全,建筑布局灵活多样,环境优美。据了解,美国在近十年里开始建设了16个新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卫星城:与旧城保持一定距离,但关系密切,大部分居民到旧城市上班工作,少部分人就近工作,如华盛顿东北37公里外的哥伦比亚市,是一个低层别墅式住宅为主的新建城市,少量七八层住宅,用地5380公顷,其中绿地有2000公顷,约占总用地的1/3。现住4万人,规划人口为11万人,平均每公顷人口为20人,环境幽美。新城中心安排商场、文化设施。全城分七个社区,每个社区由三个邻里单位组成,邻里单位以小学为中心,步行不超过10分钟,一般安排1000户左右,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商业服务业。在城市边缘地区还安排了1000公顷土地用以安排轻工业和科研机构,可供1.3万人就业。

2.城内新城,即在旧城内较大规模的成片改建地区,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如华盛顿市区内的“林肯堡”和纽约的“小星城”。

“小星城”占地62公顷,规划住2.5万人,平均每公顷400人,是由46栋高层住宅(11层、17层、20层)组成。共有5880套公寓住宅,共70万平方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较齐全的商业、服务业、俱乐部、游泳池、健身房等,有自己的发电厂供新城使用,但没有安排工业。

3.娱乐新城,一般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区,专供游览的旅游城(代表团没有参观)。

我们在巴黎参观了两个卫星城,我们认为更有参考价值,即埃费列市和克列太尔市,特别是埃费列市,对我们启发更大。

巴黎市区加所专属七个区(或称省?),大巴黎地区,现有1000万人,他们预计到公元2000年将近400万人,如何纠正大城市盲目“曼延”,使城市布局比较合理地发展,据了解巴黎的规划重点考虑三个问题。

1.外迁工业,把市区要扩大发展的工厂迁到外面去建新城。其吸引力是新城的地价低廉、减税、财政补助等手段。一方面为工厂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为新城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形成单纯“卧城”。

2.在市近郊已经开始发展的地区,有计划地加以整治或改造,在整个城市布局中形成几个“重点”(类似日本东京的“付都心”),如我们参观过的克列太尔市等八九个点。

3.有计划地建设新城市,距离市区20至30公里左右,共计划建五个新城。从1961年戴高乐委托其老友德卢维利叶开始抓大巴黎规划,成立规划委员会,派出专家到世界各大城市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1965年完成大巴黎地区规划,确定建设五个新城,1970年动手至今大多已粗具规模。以埃费列市为例:

该城距巴黎市中心25公里,总用地2650公顷,目前人口3.7万人,建成后为12万人,其特点是:

1.讲究功能分区:生产、工作、居住、文化设施统筹安排,既有联系,又相间隔各不相扰,全城由五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每公顷安排100户,每户平均3.5间。

居住区外围安排了130个企业,其中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可供1.4万人就近工作(克列太尔市的雷诺酒厂交税占全国税收的1%)。

2.土地利用疏密相间,绿地面积保持总土地的1/3左右。每个居民平均拥有绿地27平方米。

3.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齐全,而且标准很高,用以吸引居民从巴黎中心迁来,我们所见市中心的综合服务设施建筑群总规模达7万平方米(克列太尔市达9.6万平方米),包括商店、饭馆、超级市场、游泳池、滑冰场、影院、剧场、体育馆等。

4.交通方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公共交通与巴黎市紧密联系,30分钟即可抵巴黎市中心,道路系统脉络清楚,有骨干、有分支,公共交通为专用线,与一般汽车路分开,汽车路与居住区人行道路分层设置,互不干扰,公共汽车站与铁道车站密切结合,既方便又安全。

5.居住区不仅环境幽美,居住舒适,而且房屋的排列组合灵活多样,很有独创性。这里以10层左右的住宅为主,有些设计为“金字塔”形的楼房。单独的住房是少数。这点与美国的新城不同(克列太尔市是圈形居民楼相合),小区规划不拘一格,对我们很有启发。

6.最大的特点是规划工作十分细致周到,可以说是精雕细刻,据说埃费列市的规划方案是从几百种方案中公开评选中出来的。既有长远的设想又有分期的具体计划,真正做到了先地下后地上,竣一幢、用一幢。

这一些都值得我们参考。

我国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或者被取消,或者大大削弱,城市建设混乱,问题成堆。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城市无计划畸形发展的后果,我们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工作。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已有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做得更好,也能够做得更好。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应紧密结合。总的说城市规划应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来编制。但国民经济计划,根据我国目前的体制,是条条上报,条条下达。基建项目到了一个城市,就形成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局面。结果是盖了工厂不盖宿舍,盖了宿舍不盖商店、学校,盖了房子没有道路、自来水、下水道。这就使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无法实现,而且造成城市生产、生活出现很多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由各方合资,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我们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计划体制,城市建设要实行六个统一。市政建设要先行,投资、材料供应和力量的部署,在整个基本建设中要安排在重要地位。

三、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

我们所到城市,除少数外,建筑物布局杂乱无章是一个共同点,个体建筑外形标新立异以怪为美也是普遍现象,但也确有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突出的印象是:

公共建筑,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办公大楼在内,大多是多功47能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统一安排,许多大楼,楼上是办公用房,一个单位占一层或几层,楼下是对外共用的食堂或者公用停车场,甚至联邦政府的一个部也这样办,新建的地下铁路车站多数是和地面建筑相结合,与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要结合。

总之,在城市重要位置的大建筑下面、道路广场下面,综合布置地下多层建设,我们觉得这样做,比较经济合理也方便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应该打破一个单位独门独户的观念,从城市的全局出发,比资本主义城市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一般办公大楼,多数是大通间,不仅设计简便,建筑装修量和自重大为减少,而且可以自由隔断,使用灵活。一栋大楼所需要的附属设施如变电室锅炉等纳入整体,干净利索很少像我们那种一个大楼带一大群“小零碎”。我们认为只要冲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这种做法是应该研究采用的。

在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筑材料新品种比较多,特别是在外装修采用多种多样的饰面砖和大玻璃,内部大量使用的各种塑料墙纸、地毯等新材料很使人注目。同时在建筑艺术上也不拘一格,不仅公共建筑如此,就是在居住区里体型基本相同的住宅楼,在外装修、颜色、阳台形式上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做到大同中有小异,不显得呆板。

在设计和制图工作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方面,已由试验性阶段进入初步使用阶段,美国贝克尔公司的“自动绘图仪”通过电子计算机可将草图转绘为正式的施工图,日本竹中工务店进一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方案选择、结构计算、经济分析等工作。美国公路设计也已经应用了航空测量和电子计算机进行勘测选线、方案比较、自动绘图等。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探索,着手试点,迎头赶上。

关于建筑施工方面,我们感到美国的技术并没有很多高不可攀的新技术,但是有几点感受较深的印象:

1.美国建筑业总承包商的活动能力很强,承包公司各有特点,有很强的竞争力,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包揽从详细规划、具体设计和各种工作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业务,而且经营的范围广、时间长,从个体建筑到一个小城市都可以承包,往往有一个连续建设二三十年的长远计划。真正做到了统一集中,大大减少了各个环节之间的扯皮,挖掘了效力,真正做到了一个地区内先地下后地上,先市政后建筑,完成一片用一片,完成一栋交一栋。

2.在施工工厂化、系列化方面,和我们的做法相反,大型建筑的结构,美国一般都采用现场浇灌的方式,工厂预制不多,他们工厂化的重点是建筑内部装修材料和各种设备,诸如:隔断样板、天花板、各种龙骨、地面塑料制品以及室内各种管道,厨房、厕所各种设备用具都做到标准化、通用化。例如,我们所参观的福克斯公司,建造木结构平房住宅,从结构到内装修,全部工厂化,一栋住宅工厂里配好套,用两卡车运到现场,在做好的房屋基础上,不到一个月就全部装好。有的工厂专做厨房、厕所、电梯的盒子结构,内部装修和各种管道都在工厂里预制好。据了解他们建筑装修只占总工期的1/3,而我们的工厂化至今多在结构上做文章,装修占用工期的2/3。

3.施工的专业分工很细。一个工程按部位和工程,由不同的分包单位承担。如基础工程、支模板、拆模板、浇筑混凝土、材料运输以至现场清理、安全保卫等各种工序和工作,都分别由各专业单位按事先用电子计算机严密计算安排而制定的合同,临时派人来工地,干完就走。据了解,一般大型公共建筑,十二三层的办公楼或住宅从购买土地起,包括设计工作在内,准备工作一般都要用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从开工做基础到竣工,一般需时一年半到两年,工期不比我们短,但是由于科学管理、工序合理,所以总的用工很省,效率是很高的。

以上几点很值得我们参考。

四、关于住宅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要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于1965年成立了“房屋和城市发展部”,据介绍其任务:一是保障国民有良好的卫生设施,安全舒适的住宅,特别要帮助低收入的贫穷户和少数民族找到廉价而物美的住宅。二是协助各州解决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有职员1.6万人,半数在本部,其余分散在十个地方。该部每年的经费为90亿美元,今年还特别拨款36亿美元给各地解决与住宅有关的上水、排水以及公园、文娱设施之用。实际上用于建设住宅的费用远远不止于此,每年房屋主要用于住宅建设的贷款为650亿元。

美国全国人口2.1亿人,平均每户3.3人,全国7400万户,据介绍其中2/3为自有房户(包括分期付款贷金户),1/3为租房户。1970年以来,新建了1200多万套住宅,平均每年新建150万套。美国的居住水平很高,自有房户平均每户有房5.7间,租房平均每户4间。据我们所见中等水平家庭每户的建筑面积都在10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收入每户1万美元至1.5万美元),各种现代化设备也比较齐全。在全部住宅中,据介绍97%有自来水等完整的卫生设备。98%有完整的厨房,有的还备有洗碗机、垃圾切碎和水冲器等,97%有一个完整的浴室,99%有供热设备(包括一栋一个小锅炉和少部分小区集中供热)。

日本的住宅建设,近年来也发展很快,近十年平均每年新建房也达150多万套,平均每户房间的数量和面积逐年有所增长。1958年平均4.3间,现在新建房每户的建筑面积为84平方米。

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十分紧张,加快住宅建设,迅速解决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是关系到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安定团结大好政治形势的一件大事,华主席党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市委也发出了号召,明年要新建住宅和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400万平方米,我们一定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大干快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关于市政管理和建设

近些年来,美国地方政府逐步加强了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工作,成为它的主要工作任务。联邦政府对此每年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并且从联邦、州到各城市的政府都制定了有关消防、环境保护、各项公用事业的政策、法令、规范,有些法令通过公布后,还给有关单位以充分的准备时间,一旦法令生效,执行比较严格。为了培养城市管理人员,不少大学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旧金山金门大学有城市管理学院。招收大学毕业后工作两三年的市政管理人员,让他们全面了解市政管理各方面情况和相互关系,熟悉有关法令规定,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方法等。据初步观察,美国各城市在市政管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纽约环境卫生比较差以外,我们所到各城市都是绿树成荫,街边整洁,环境较好。

在环境保护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前,公害十分严重,70年代初联邦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署,通过了《防止水污染法》《清净空气法》等有关法令,各州、市相应地也制定了必要的法令法规,1972年以后,联邦政府每年拨款45亿美元,各州、市采取了不少措施,情况有了相当的改善。据介绍,全国3.1万个大的污染源中,有80%已经采取了净化措施,美国城市的燃料构成以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为主,空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有些地方已经降低至国家标准以下;汽车废气排放方面,由于国家规定了严格的标准,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发电厂是防治的重点之一,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空气污染还有可能增剧。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初陆续颁布各项环境保护法,1962年制定《煤烟排放规定法》、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和《大气污染防止法》,同时不断颁布和修订各项排放标准。也相应成立各级管理机构,管理也比较严格,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于防治水源污染问题,美国强调了各单位内部处理到一定标准,才允许排入城市下水道或河道。

城市固体垃圾的收集和运输方面,工具比较先进,车辆密闭,而且有压缩设备。垃圾的处理,过去主要是填海,现在有些城市采用大规模焚烧的办法,回收一些热量,供应城市。如巴尔的摩城,我们参观了一个1977年建成的垃圾焚烧工厂,垃圾经过过秤、破碎后送进熔炉,产生可燃气,每天1000吨的垃圾,每小时产生80吨蒸气,供一个钢厂使用。余下的固体物,用作建筑或修路材料。据称,有的城市正在计划用于制造肥料。

城市供水,一般都采用地表水,从几十公里以外引水进城,虽然供水设备的能力一般都能满足需要,但大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纽约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每天达650公升,有些地方已出现争夺水源的现象,节约用水的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政府提出了节水法案。有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巴尔的摩城的一个污水处理厂,把城市污水净化后再送到该市内一个钢厂作为生产使用,自来水厂的供水调度方面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管网服务压力,联邦政府规定达到六层楼,高层建筑各自加压解决。目前有关方面对饮水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在研究进一步提高水质的措施。

城市下水道方面,老城市多是雨水、污水合流,新城市一般都按分流建设,老城市都想改为分流,但困难很多。对于城市污水,普遍建设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方面美国政府不惜投入巨大的投资,普遍达到二级水平,随着城市的发展,污水处理厂都有扩建计划,纽约市共有9个污水处理厂,总的能力达每天500万吨,即大约80%的污水都得处理,目前还在积极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我们所见,污水处理的工厂都是常规的暴气法,他们认为这样做,造价和运行费都低而且效果稳定。为了提高净化水质,有的地方正在研究三级处理的问题。污水处理厂沉淀下来的污泥以前都是排到河里,最近联邦法令规定1981年起一律禁止排入河湖,因此如何处置污泥,是美国当前城市管理中一项比较大的课题。

城市交通问题,在美国平均每一点四人即有小汽车一辆,小汽车成了灾,为了解决城市内交通拥挤、行车速度减慢、交通事故不断这个头痛问题,主要是发展高速公路,修建地下铁路,提倡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强交通管理办法。为了提倡使用公共汽车,有些大城市在上下班时间内,特辟公共汽车专用行车线,或在单行线的道路上允许公共汽车逆行等措施,对于乘坐4人以上的小汽车允许享受公共汽车的待遇。有的城市为限制小汽车,规定市区内高价存车等办法。修建高速公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建设花了大量投资。在解决城市间交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城市内交通并未能因此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