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我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人,从小生活在鄂东大别山的农村,脑海里根本没有城里人才有的关于“公园”的印象,有的是田野里飘香的稻花,山地上起伏的麦浪,河岸边招摇的垂柳,池塘里悠闲的水鸭,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山坳里消逝的晚霞,小路上牧归的儿郎,夜幕下沸腾的村庄。在我的记忆里,最初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首次听说城市的公园里风景独好,应该与在北方当兵的叔叔婶婶和援疆的姑妈姑丈寄回来的公园留影和他们略带惊羡语气的书信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这个刚刚进入武汉大学的农民子弟,没想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本身就是风景如画的公园,一出学校的大门,转身面向的更是著名的东湖公园和磨山植物园,它们是我们散步、观光、避暑、交游、读书和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这里不仅有四季色彩缤纷的珞珈山,有水天一色、波光潋滟的东湖胜景,还有历史百年的学府和千年传承的人文,有曲径通幽的林荫小路和笔直平坦的樱花大道,有八月中秋的丹桂飘香和寒冬腊月的傲雪红梅,有晨练早读的健将和晚修夜思的青年,有鹍鹏展翅的雕塑品和名人大家的墓志铭……在我们这些从农村进城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校园如同公园,公园不如校园。
说校园如同公园,是因为它可以过滤世俗社会的喧嚣和都市生活的浮躁,可以营造自由思考的氛围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可以激发创造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可以生成独立的人格和包容的个性,可以唤起对宇宙苍穹的探索和对人生命运的讨论。但校园毕竟不是公园,可以随便出入,可以任意打扮,可以市场运作,可以收费经营,它有属于自己的园地,有相对自由的空间,有拒绝平庸抵制低俗的权利,有追求卓越怀抱崇高的责任。
公园虽然有可能成为校园,但不是所有的公园都会变为传道授业、作育英才、立德树人的校园。按我国辞书所说,公园即是供群众游玩休息、文娱体育活动和进行宣传教育以及节日游园活动的场所。但是,公园在中国古代是指官家的园子,而现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在旅游景点中,通常被简称为“园”。在《公园设计规范》中,明确地将公园定义为“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同时,公园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功能作用。公园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等不同类型。现代的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倍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情侣、老人、孩子们的共同圣地,也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发源地和悲欢离合的聚散地,更成为电影、电视的取景地和作家、画家、摄影家的创作地。
通常,人们知道的公园比自己游过的公园多,而游览过的公园似乎没有想象中的公园美。在阅读时,才知道中国有不少中山公园,我也去过不少城市公园,但并没有关注公园的历史和文化,也没有写过游览公园的文章。只知道在中国,过去虽有公园的说法,却没有公园的实质,只有官家的园林和私家的庭院,而没有真正近代意义的公园。
中国近代意义的公园,最早是由西方人在十九世纪中叶引入中国的。1868年,英美租界当局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的滩地上修建公园,作为外国侨民休憩游乐之地,是为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受外国人修建公园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国人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自建公园,如1897年兴建的齐齐哈尔龙沙公园,1906年修建的无锡城中公园和北京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1910年成都的少城公园和1911年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同时,一些私家园林也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公园,如上海的张园、徐园、愚园、西园等。进入民国之后,公园作为市政建设内容之一,得到国内市政当局的重视,有了明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内公园计有400余座。
伴随中国近代公园发展而来的是近代公园理论也随之逐渐传入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争取上海外滩公园向华人开放中,上海华商和《申报》馆就初步表达了他们对近代公园的认识,认为外滩公园既美其名曰公家花园,又有纳税人的贡献,就应中外共享。20世纪初,近代意义上的公园一词开始从日本传入中国,1903年留日学生主办的《浙江潮》介绍日本的公园时说:“东京有最著名之二大公园,一在清草,一在上野。”此后,“公园”一词大量出现在清末报章上。1910年,美国传教士丁义华在《大公报》上连载《公共花园论》一文,详细介绍西方公园的设施,建议在北京的东南西北各修建一个公园,指出公园有三个好处:有益于卫生,有益于民智,有益于民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近代公园理论进一步得到阐述和宣传,如《公园论》《公园考》《都市与公园论》等,一度成为报刊杂志的热门话题。其中,《都市与公园论》的作者将公园定义为:造园学分科中公共造园之一,乃人生共同生活上依实用及美观目的,以设计土地而供群众使用或享乐。作者认为,公园除休养、保健、运动和美观功能外,还有防灾、教化、国防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指出凡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频繁国家,公园数量和面积尤应增加,以备不虞之变,并极力主张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公园。
但是,中国的许多公园并不是开放的,收费几乎成了公园生存的依靠,其潜在的能量因卖买门票而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最近十几年,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公园,在公园里可以跳舞歌唱,可以打球练拳,可以下棋打牌,可以喝茶聊天,可以约会调情,甚至可以烧烤摆摊做生意,似乎一切自由自在。其实,开放后的公园,在丧失主体性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呵护和后续的建设,逐渐破败萧条,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也失去了公园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在人的生活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中,公园几乎是其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空间。少儿时,公园是乐园;青春时,公园是游园;年老时,公园是憩园。世上有不少人游过公园逛过公园,也有人写过公园说过公园,更有不少人画过公园影过公园。公园成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人际交往的空间。在简·雅各布斯的眼里,“公园是变化无常的地方,它们会走向极其受欢迎和极其不受欢迎的两个极端”。在有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人心中,公园是发展中的人造艺术品,不仅要有可爱的景观,也要有反映当时美学潮流的艺术品,更反映不同时代的愿景转化以及公共政策目的。但是,再大再美的公园,都不能承受大众的欲望和需求之重。
如今,公园建设真的能与时俱进,甚至成为衡量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造园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化公园、广场公园、纪念公园、主题公园,吸引了市民和游人的目光,美化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但是,公园规划建设,多是政绩工程或样板工程,不是顺势而为或自然历史地形成,生命力和观赏度十分有限。尤其是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渗杂了不少领导的意志和设计者个人的喜好,大多是主题重复、缺乏个性,以照搬照抄、模拟仿效居多,内容相差无几,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缺乏认真的市场分析和真正的创意,为造景观建造景观,结果当然是惨淡经营或仓促收场,并且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
本来,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为载体来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准确的主题公园设计的选择、恰当的主题公园园址的选择、独特的主题公园创意与主题公园文化内涵、灵活的营销策略、深度的主题公园产品开发,主题公园设计才能独具一格。主题公园设计是依靠创意来推动的旅游产品的思想,因此,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都是个性鲜明、各有千秋,就像在画中行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中山市的公园建设,虽然也有主题先行,大干快上的热潮,但仍然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历史。我在中山生活和工作了近三十年,经历了中山从县到市的转型升级和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的华丽转身,也亲身感受到中山乡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私人花园和公共园林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时代性跨越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廖薇的这本《自然课堂——我的公园漫游笔记》,就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中山公园和不一般的文化中山。
作者廖薇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本书体现和表达的是重游时的感悟,采访时的启迪,阅读时的心得,回忆时的思考。她以记者的敏锐,文人的思量,女性的细腻和游者的热情,挖掘了中山公园的历史,讲述了中山公园的故事,发现了中山公园的人文,品评了中山公园的美妙,指出中山公园的得失,道出了中山公园的法则。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当我们开始仔细观察身边的风景时,现象开始逐渐显露。从绿化,到园林,再到景观设计。在公园设计相关领域的语境变化中,我们似乎窥探到一点观念的发展。起初,我们抱着寻找成功的公园设计细节的想法去探寻,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走访中,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另一种眼光去审视,我们发现,公园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都市人接近自然的一种可能,也是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而且表示在寻路公园的旅途上,写作只是一个开始。她坦言:“在路上,我们感到,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绿肺,它与城市生活之间也是相互影响,优秀的公园设计应该是与城市文化结合一起的,既可以让人们体验当地文化,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让年青一代在游园中认识我们的城市。”
《自然课堂——我的公园漫游笔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还有漫游时的惊喜。在这个已有建县八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小城中山,原来竞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公园和如此丰厚的公园历史。虽然公园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是公园的文化却日积月累,愈久弥香。更重要的是,中山公园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在当下己转化为造园选址,规划设计,充实内涵,形象塑造,市场营销的理念和追求。中山供电公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的创意设计就是难得的典范。本人为该园而写的碑记,也算是对中山造园的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总结与思考,姑且作为《自然课堂——我的公园漫游笔记》序文的结尾。
“造园是艺术,亦为文化。艺术感人,文化化人。规划,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构景,巧妙得体,精而得法;造境,曲径通幽,天人合一,此乃古今造园之道也。中山供电主题文化园,融南方电网经营理念、现代企业精神、电力历史人文、香山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位一体,于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准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孙中山、郑观应、严迪光之光电思想与创新精神于一园,在自然之境与人文之光中凸显中山电力人之时代风采。园内虽无王维辋川别墅,亦非石崇金谷山庄,然一湾曲水即可消夏,十亩园林岂止藏春。临水虚阁,令人莫测水源头;借天夹巷,空间往复无尽意。情与理交融互摄,景与物相得益彰。触景生情,感念工匠劳作之苦;睹物思人,不忘先贤开创之功。园艺令人安闲自在而游目皆景,虚静幽雅而身心受益。盖一园所在,而达东西造园构景之意,收古今园林化育之功。”
胡波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