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外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自序”原书无,今加。

南为离,为火,为文明。云汉之昭回,日星之烂漫,川渟岳峙,百宝之焜耀,含精孕采,历千秋而不可掩,皆是物也,而皆有神以司之。神不可知,而恒征于人。

庙于开皇[1],王于天宝[2],加封于皇祐、至元[3],神之灵昭昭矣。元和碑版[4],照耀千春;玉局诗篇[5],峥嵘万壑。以至天章宸翰[6],烂然与旒纩簪导同新。人借神而光,神亦依人而显。皇华使者,事隆望秩,大礼成,必考文渊之鼓[7],询达奚之树,周视两庑,必求所谓“蜿蜿虵虵”之文[8],而登章邱[9],必口诵手划,流连不能去。其归也,作《南游草》、纪行录,长歌丽句,附苏韩之末光。直谓华阳真逸[10], 《鹤铭》[11]无剥蚀之时,岘首[12]行人,羊叔[13]洒永思之泪矣。然诅楚之文[14],或与那湫[15]同缺;峄山之刻[16],亦缘野火失真[17]。白沙碑[18]仅三百年而乌焉成马[19],渐就颓泐。历代摹拓,当事疲于奔命,安知不曳之而倒,使粗沙大石相磨治乎。

弼惧文之勒于石者,久之而不能辨也,又惧好古者之不能游龙门、登禹穴、探往迹也。钞庙中见在可读之碑,与父老所传灵著事实,或诗文之有涉于南海庙而不必镌之石者,皆编而付之梨枣[20]。不事渡扶胥之江,手一卷而殿寝之壮观如见;不用睹韩山之石[21],口一篇而唐宋之巨制益亲。人能文,其精神必著于天而为神,神爱其文,必有蛟蜃海怪默为之护。此书之刻,吾知潮阳迁客[22]、儋耳谪宦[23]有与,巡海六侯,未能唾弃余也。弼,神部邑人[24],居雷峰[25]侧,去神祠五十里,常馆于祠之东三十里,岁导祠下常八九过。故采访俚事为详。

时嘉庆五年[26]冬,番禺崔弼言。

校注

[1] 庙于开皇:指南海神庙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建立。

[2] 王于天宝:指唐天宝十年(751)封南海神为“广利王”。

[3] 加封于皇祐、至元:指宋皇祐五年(1053)为南海神加封“昭顺”号,成为“南海洪圣广利昭顺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加封南海神为“广利灵浮王”。

[4] 元和碑版:指唐元和十五年(820)韩愈所撰《南海广利王庙碑》。碑版,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唐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5] 玉局诗篇:指苏轼所作浴日亭诗。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苏轼。玉局观是宋代著名的道观,在今四川成都市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昔老君与张道陵至此,有局脚玉床自地自出,老子升座说南斗经,既去而座隐入地中,因成涸穴,故以玉局为名,苏轼提举玉局观,即此。”

[6] 天章宸翰:帝王的笔墨诗文。

[7] 文渊之鼓:文渊,即马援。相传马援南征时,南方潮湿,皮鼓因潮湿而不鸣,马援因之以铜制鼓。传言南海神庙铜鼓即为马援所制骆越之鼓。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窦马村)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官至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因功封新息侯,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载:“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后历代文人的诗赋中常提到此段历史。庾信《哀江南赋》云:“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宋之问《韶州诗》:“珠崖天外郡,铜柱海南标。”张籍《送南客》:“夜市连铜柱,巢居独象州。”皆指此事。

[8] “蜿蜿虵虵”之文:唐韩愈所撰《南海广利王庙碑》有“蜿蜿虵虵”之句,此处代指此碑。

[9] 章邱:南海神庙西南之小山丘。

[10] 华阳真逸:《瘗鹤铭》之撰者。铭署有“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

[11] 《鹤铭》:指江苏镇江一处六朝时期的摩崖石刻《瘗鹤铭》。是为葬鹤而撰写之铭文,大字正书,被奉为“大字之祖”。由于只书名号,历来对作者和所作年代争议不断。作者有王羲之、陶弘景、顾况、王瓒、皮日休等说法。

[12] 岘首:山名,即湖北襄阳县南的岘山。亦指“岘山碑”。西晋时,羊祜镇守襄阳,勤于治世,大兴学校,关心百姓疾苦,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庙树碑,见者无不落泪。后遂以“岘首”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13] 羊叔: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晋武帝平吴之功臣。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

[14] 诅楚之文:《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秦祀巫咸神文》:“右《秦祀巫咸神文》,今流俗谓之‘诅楚文’。其言首述秦穆公与楚成王事,遂及楚王熊相之罪。”亦省称“诅楚”。

[15] 那湫:朝那湫渊。秦汉时湖名,古代先民祭祀、求雨的圣地,皇家在此建有专用祭祠“湫渊祠”。《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苏林语:“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灭,不生草木”。《固原州志·图说》:“即顾氏指为秦王投文诅楚处。”唐司马贞《索隐》:湫渊“即龙之所处也”。现已不存。

[16] 峄山之刻: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此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遂有此碑。

[17] 野火失真:指原秦峄山石刻被焚烧之后,据拓片摹刻的文字已失真。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原碑线条纤细柔和,直可中绳,圆可中规,而摹刻笔画略显肥厚。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

[18] 白沙碑:位于南海神庙西南章邱小山上之陈献章诗碑。

[19] 乌焉成马: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古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

[20] 付之梨枣: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故用以代称书版。

[21] 韩山之石:与首山之铜等并列的传说级别的炼器材料,极为罕见。此处代指历代珍贵碑刻。

[22] 潮阳迁客:指韩愈。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故称。韩愈,参“序一”注[20]。

[23] 儋耳谪宦:指苏东坡。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故称之为“儋耳谪宦”。参“序一”注[21]。

[24] 神部邑人:南海神庙所在地与崔弼所居地同归番禺县管辖,故自称为神部邑人。

[25] 雷峰:原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员岗村与陈边村交界的雷峰山,山上建有雷峰寺,始建于南汉,后改名海云寺。崔弼即居于雷峰寺侧。

[26]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


天一生水,万壑朝宗。位北极而常尊,图南溟而永奠。——纪神灵。

祝融一宫[1],牂牁万顷。走五羊而西折,控二虎[2]以东升。——纪庙境。

鲸吼雷门,龙掀海府。将军之武库常存,广利之威灵斯在。——纪法物。

五松封爵[3],六榕手书[4]。思遗爱于甘棠[5],发瑞光于黄木。——纪遗荫。

封山禅父[6],历汉溯秦。昆池无不劫之灰[7],海屋有长添之算[8]。——纪年表。

禹刊岣嵝[9],汉勒燕然[10]。鸿裁[11]识王国之华,片石感韩山之旧[12]。——纪碑牒。

湘水歌骚[13],洛神感植[14]。微之则虮虱[15]有声,广之亦宫人[16]能诵。——纪文赋。

迁客[17]能吟,老奴欺汝。捋龙须而得,固成明月之珍;附骥尾[18]而来,或备輶轩[19]之采。——纪诗歌。

校注

[1] 祝融一宫:指南海神庙。南海神庙奉祝融为南海神,因建庙祀之。《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颜师古注:“祝融,南方神。”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2] 二虎:珠江入海口之大、小虎山。《广州府图经志》:“东莞县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状,故名虎头门。”为海外进入广州的门户。

[3] 五松封爵: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松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后世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唐李白《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秦并六国平话》卷下:“始皇等待雾开,见五松遮盖车驾。秦始皇遂封为五大夫。”

[4] 六榕手书:指苏东坡为广州著名佛教古迹六榕寺手书“六榕”二字。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初名宝庄严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更名净慧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到此游览,见寺内有古榕树六棵,便题书“六榕”二字。后人将“六榕”刻于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净慧寺改称六榕寺,舍利塔亦称六榕塔,并沿袭至今。

[5] 甘棠:召南之民歌咏称颂召公的一首颂诗。《诗经·风·召南》之一首,共九句,三十六字。《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做《甘棠》之诗。”

[6] 封山禅父:祭祀天地。《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7] 昆池无不劫之灰:昆池,即昆明池,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劫,佛教用语,佛教认为天地自形成到毁灭为一劫。后以此喻指巨大灾难后的遗物,或指因兵火战乱,世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8] 海屋有长添之算: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9] 禹刊岣嵝:参“序一”注[27]。

[10] 汉勒燕然:在燕然山上刻《燕然山铭》以纪功,永志不忘。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用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慨。燕然,山名,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句。

[11] 鸿裁:鸿文,巨著、大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故知殷人缉《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清全祖望《皇舆图赋》:“汉典唐经,藐不足道,乃以睿谟,而成鸿裁。”

[12] 片石感韩山之旧: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庾信,很喜爱北魏文学家温子升所作《韩山碑》。受梁明帝派遣出使北周时有人问他北方如何?庾信说,只有韩山一片石(即《韩山碑》)能与之相语,其他所闻就像驴鸣犬吠一般。

[13] 湘水歌骚:此指《离骚》。湘水,指湖南湘江(旧属楚地)。骚,忧愁也。传屈原于国破后吟歌于泽畔,投汨罗江以殉国。汨罗江为湘水之支流。《楚辞》中有屈原之《离骚》《九歌》。

[14] 洛神感植:洛神即宓妃。植,三国曹操之子曹植。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三国时期的曹植因民间洛神的传说而作《洛神赋》。李商隐的诗中,多次引用曹植感甄(洛神)的情节。《东阿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15] 虮虱:虱及其卵。比喻卑贱或微小。晋葛洪《抱朴子·吴失》:“笑虮虱之宴安,不觉事异而患等。”

[16] 宫人:妃嫔、宫女之通称。西汉成帝订的一项后宫制度,在后宫九等级中,宫人排名第八,享五品官俸禄。北宋年间宫人被废。南宋始称作宫女。

[17] 迁客:遭贬斥放逐之人。唐刘长卿《听笛歌别郑协律》:“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18] 附骥尾:《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后用以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唐李咸用《和彭进士感怀》:“若向云衢陪骥尾,直须天畔落旄头。”

[19] 輶轩:轻车,多由使臣乘坐。借指出使的大臣。汉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常以岁几月,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