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国古代四海神庙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广州的南海神庙,它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地处广州历史城区东面、珠江北岸。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因地处广州之东,宋代称(南海)东庙(西庙已毁,故址在今广州市荔湾区文昌路广州酒家一带)。它是隋文帝下诏创建的国家坛庙,是中国古代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是中国古代海神信仰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南海神庙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至今已经历一千四百余年。《隋书·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南海镇,即扶胥镇,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南临珠江,庙即建于近水处。唐沿隋制,于武德、贞观(618—649)年间立制,令“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南海,于广州。”(《旧唐书·礼仪志四》)。自此以后,宋、元、明、清祀典不断。唐代首次扩建庙宇,后历代多次重修、拓展,规制愈加恢弘。所祀南海神,称为祝融,唐玄宗册尊南海神为广利王,宋、元两代屡有加封,称号多至“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配以明顺夫人。历朝颁赐玉带、冕旒等甚多,朝廷每年派大臣代表皇帝举行祭典,留下大批珍贵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美誉。
南海神庙建庙千余年来,庙内所遗碑刻甚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典章、制度、人物、职官等方面。如皇位继承,宫廷政变、禳灾祈福、天时气候、兵燹寇盗、海事贸易、宗教礼制、文人歌赋、庙制变化、民间信仰、祭海习俗等,极为丰富。但记载南海神庙的文献不多,王昶《金石萃编》、陆耀遹《金石续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均对岭南碑刻载之不多,更何况南海神庙;吴兰修《南汉金石志》、汪兆镛《番禺县续志·金石志》、岭南宝汉剑斋《岭南金石拓本》等对南海神庙有所涉及;乾隆间任广东学政之翁方纲所撰《粤东金石略》所载仅南海神庙之碑名及其所加跋语及考证;阮元《广东通志·金石略》载碑文、题记三十余方,但仅至元代;同治《广州府志·金石略》、同治《番禺县志·金石略》所载亦仅至明末。明代郭棐的《岭海名胜记》和清代陈兰芝增辑的《岭海名胜记》设有一卷记录南海神庙相关内容,但亦远远不足。而集大成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番禺举人崔弼所辑《波罗外纪》,其中设碑牒一卷,收录南海神庙碑刻七十余方。
《波罗外纪》是一本完整记载广州南海神庙历史的资料集,涵盖了南海神庙大量碑刻、历史记载、文辞歌赋、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等历史资料。类别丰富,数量繁多,有关南海神庙记载为其他典籍所远远不及。因之,《波罗外纪》为历来研究南海神庙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关于《波罗外纪》编撰者崔弼,史书记载不多。同治《番禺县志》卷四十六有传。结合《波罗外纪》中其师帅承瀛(时任广西督学使、翰林院编修)和广州粤秀、越华、羊城书院山长谢兰生所作序,以及崔弼本人自序,可知其大概之生平事迹。崔弼,生卒年不详,字积匡,号鼎来,广东番禺员岗(今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员岗村)人。父名国佐,为邑生员,以孝闻于乡。崔弼少承家学,年十二即能诗,未成年成诗一卷,名《丱兮集》。成年后曾赴京城、江浙等地游历,家中藏书数万册。嘉庆六年(1801),崔弼参加广东辛酉科乡试,中举人,主考官为帅承瀛。嘉庆九年(1804),帅承瀛在为《波罗外纪》作序时称“番禺崔生年逾五十矣”,可知中举人时崔弼已年逾五旬,据此可推测其当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之前。崔弼的才学受到本地士绅的广泛肯定,嘉庆十五年(1810),广东布政使曾燠爱才下士,曾上门拜访,并赠诗“燕寝清香一罇酒,眼中复得谢与崔”“崔子商歌出金石,豪气不为饥寒销”以赞崔弼为人耿介、品质高洁。崔弼晚年居于广州越秀山麓,与名士酬唱。其日事纂述,自亲铅椠。道光年间,崔弼卒,享年八十九。两广总督阮元题其墓云:“诗人崔鼎来宝藏。”著有《珍帚编诗集》《游宁草》《两粤水经注》《波罗外纪》等书。
至于《波罗外纪》初次刊刻年代,为嘉庆九年(1804)。因其明确记载“嘉庆甲子二月镌”,且谢兰生序亦落款“嘉庆甲子初春南海谢兰生叙并书”,嘉庆甲子即嘉庆九年(1804)。而其自序云:“故采访俚事为详,时嘉庆五年冬番禺崔弼言。”落款为嘉庆五年(1800)冬。观此书卷六碑牒所载内容止于清嘉庆五年(1800)御赐匾“灵濯朝宗”,知《波罗外纪》书稿成于嘉庆五年末,于嘉庆九年刊刻成书。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清嘉庆九年刻光绪八年(1882)博陵崔氏补刻本,因书中扉页载有“光绪八年孟冬博陵崔氏补刊”。博陵崔氏,是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望族,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一带。崔弼后人以此表明自己的郡望。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历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崔弼卒于道光年间,光绪八年(1882)其已不在人世,因之此书乃崔弼后辈族人于光绪八年再行刊刻而成,现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该馆亦藏有嘉庆九年初刻本,二者内容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嘉庆九年版本无封面和光绪刻本扉页以及帅承瀛所题序。故选取光绪八年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
《波罗外纪》补刻本约七万字,除了帅承瀛序、谢兰生序及崔弼自序外,共八卷,分别为卷一神灵、卷二庙境、卷三法物、卷四遗荫、卷五年表、卷六碑牒、卷七文赋、卷八诗歌,卷八后附崔弼诗歌几十首。另书前附有谕旨《谕沿海居民敬神》《波罗全图》和《铜鼓图》等插图。
波罗全图为乾嘉时东起虎门西至鱼珠段珠江两岸的著名景物,“大小虎门”“南岗头”“莲花城”“狮子塔”“大、二滥尾”“鹿步司署”“御碑亭”“南海神庙”“浴日亭”等清晰可见;铜鼓图,则配以文字说明,使得南海神庙内大小铜鼓的形制、尺寸及特点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具体来讲,卷一神灵,记载了南海神庙内主要神灵,包括南海神(附礼器、祭品、祭田)、明顺夫人、六侯、列朝祭海考证和灵著等五篇。卷二庙境,记载了当时南海神庙内、外有关景物,包括波罗江、戙旗岗、尉迟岩、龙头石、海光寺、凝真观、屈公祠、陈蘧觉祠、鹿步巡检司署、浴日亭、郡城八景等十一篇,记载范围不局限于南海神庙,附近相关景物及设施亦有所涉及。卷三法物,记载了前代留传下来的物品,包括铜鼓、铁船和铁酒槽等三篇,惜此三种物品目前均已不存。卷四遗荫,记载了南海神庙内、外的波罗树、榕、木棉、鱼、虾和赑屃之异等六篇,其中波罗树、木棉多被文人歌咏、记载,与南海神庙历史息息相关。卷五年表,自上古轩辕氏、有虞氏、夏、商、周、秦、两汉、三国、南朝宋、北魏等历代祭祀岳镇海渎之事,以及隋代南海神庙建立后,历代皇帝遣官祭祀之事,以表格形式罗列,使得南海神的祀典一目了然。卷六碑刻,是全书的重点,篇幅最多,记载了当时南海神庙内保存的历代碑刻共七十三方,包括:唐碑二方、宋碑九方、元碑十方、明碑二十六方、清碑二十六方,是研究南海神庙的重要实物资料,可弥补史料之不足。卷七文赋,记载了历代与广州、南海神庙有关的文人辞赋,包括《粤会赋》《波罗庙赋》《波罗铜鼓赋》《张邑侯甘霖记》《南海庙施田记》《重修南海神庙碑记》《拟南海神庙碑》和《修阿公坑记》等八篇,其中亦有不少历史记载。卷八诗歌,记载了唐、宋、元、明和清各个时代文人就南海神庙内、外相关人、事、物的诗歌一百余首,富含很多历史信息。
正如崔弼自序中所言,他辑《波罗外纪》的目的在于“白沙碑仅三百年而乌焉成马,渐就颓泐。历代摹拓,当事疲于奔命,安知不曳之而倒,使粗沙大石相磨治乎?弼惧文之勒于石者,久之而不能辨也,又惧好古者之不能游龙门、登禹穴、探往迹也。钞庙中见在可读之碑,与父老所传灵著事实,或诗文之有涉于南海庙而不必镌之石者,皆编而付之梨枣。不事渡扶胥之江,手一卷而殿寝之壮观如见;不用睹韩山之石,口一篇而唐宋之巨制益亲。”可见,其一是担心庙内碑刻久之湮没不存,二是全面记录有关神庙的碑刻内容、文人诗赋、传说故事等,令人即使不达于此地,亦可通过此书了解南海神庙。
考察历代典籍对南海神庙的记载,《波罗外纪》最大的价值即在于其记载南海神庙内容之全面、系统、丰富,是记录南海神庙最齐备的资料集。故此,对《波罗外纪》进行校注,无疑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闫晓青
二〇一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