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金融资本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垄断金融资本时代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的产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的时代,体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地位。信用作为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并未在全社会推广开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简单而狭隘的,商品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主要指向的客体是实体经济。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时代条件下的理论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对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新矛盾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科学地认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者。虽然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不是由马克思最先提出的,但是关于金融资本的一些基本理论,马克思已经有了系统的阐发,包括: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货币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资本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说明了货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总过程中说明了生息资本、信用和虚拟资本的性质和作用;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上说明了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等等。参见张宇、蔡万焕:《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第101页。

一、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资本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马克思指出,W—G—W代表商品流通形式。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商品流通的主要目的在于换取另外一种使用价值。G—W—G’则代表资本流通形式,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资本流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G' =G+ΔG(m), ΔG或者说剩余价值就代表了增加的资本值。通过对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并不发生增殖,因而不是资本。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资本增殖,这时货币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问题在于,这里的ΔG是从何而来的,或者说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哪里?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量都是不能变化的,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也就是“李嘉图之谜”。

马克思认为,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只是在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并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因为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卖出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这样,马克思就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的本质做出了阐释: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货币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在价值增值的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

马克思还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各个企业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各个企业的资本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要从其他企业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又都要向其他企业销售本企业的产品。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或称社会资本。循环与周转是考察单个资本运动的两个方面。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在于总产品的补偿问题。马克思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的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需要。因此,他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从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态来看,无论是哪一个生产部类,都是由C+V+M构成的。所以,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顺利地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是指社会生产投入的所有资本即C+V+M所代表的货币值要再收回来;实物补偿是指资本家能够用补偿来的货币再去购买新的生产资料,这样才能开始新一轮的生产。马克思指出,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ΔV+M/X)=Ⅱ(C+ΔC),反映了在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如果生产过程中违背了这样的规律,经济危机就出现了。

二、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说明了货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马克思所说的货币资本是金融资本的前身。马克思将货币理解为人与人异化关系的表征,认为货币是人与人进行交换的中介,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却逐渐成为交换的目的,因而货币导致人与人交换行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货币只有在私有制的社会形态下才会发展为经验的交换关系的媒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内在联系以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入手解决了货币的起源问题,详细说明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并阐发了他关于货币拜物教的思想。资本是货币的完成形式,资本能够通过与劳动交换,以流通为前提、在流通中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

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经过生产阶段,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在销售阶段,资本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由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现实的产业资本循环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值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而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当资本的一部分转化为货币,以便随后再转化为商品时,它的另一个部分同时转化为商品,以便再转化为货币。纯粹技术性的收付货币业务,本身形成一种劳动,它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使结算和平衡的工作成为必要。“这种劳动是一种流通费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当这种劳动由特殊的代理人或资本家替其余的政策资本家阶级负担起来时,货币经营业和货币资本家就产生了。“一旦借贷的职能和信用贸易同货币经营业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货币经营业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这种情况即使在货币经营业的最初时期也总会发生”。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357页。

三、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总过程中说明了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最初,货币资本只是单纯地作为货币,也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要素)的购买手段来发生作用。这种货币之所以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并不是由于购买的行为,也不是由于它在这里实际上执行的货币的职能,而是由于这个行为同资本总运动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先导。随着资本经营业的充分发展,生息资本从一般的货币资本当中分离出来,其独特性在于:“要把自己的货币作为生息资本来增殖的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让渡给第三者,把它投入流通,使它成为一种作为资本的商品;不仅对他自己来说是作为资本,而且对别人来说也是作为资本;它不仅对把它让渡出去的人来说是资本,而且它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交给第三者的,这就是说,是作为这样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它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在执行职能以后,流回到原来的支出者手中,在这里,也就是流回到货币所有者手中。”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货币资本家事实上让渡了一种使用价值,利息便是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为购买这种使用价值而支付的价格。资本的产品是利润。利息的高低是由生息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利润如何分割为利息和产业资本家获取的利润是由供求来调节的,这一点与商品市场上竞争调节价格是一样。“在生息资本的场合,一切都表现为外表的东西:资本的预付表现为资本单纯由贷出者手中转移到借入者手中;已经实现的资本的回流,表现为借入者单纯把资本连同利息归还或偿还给贷出者。这也适用于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这样一种性质:利润率不仅由一次周转所获得利润和预付资本价值的比率决定,而且也由这个周转时间本身的长短决定,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产业资本在一定期间内提供的利润来决定的。这个事实在生息资本的场合也表现为完全外表的东西,好像一定数额的利息是为一定的期间而支付给贷出者的。”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强调了产业资本对于生息资本的决定性作用,即实体经济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

信用制度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成为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即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里,贷放主要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或者说,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如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等来进行的。“用未售的商品作担保得到贷款越是容易,这样的贷款就越是增加,仅仅为了获得贷款而制造商品或把制成的商品投到远方市场去的尝试,也就越是增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马克思列举了1845—1847年的英国商业史例子,说明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到处充满欺诈,信用的过度膨胀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对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这种“新生产方式”便是以垄断金融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百多年后,在经历了周期性的经济动荡和破坏性极大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读起来依旧令人掩卷深思。

四、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上说明了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

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的形式下,买和卖同时发生,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特别是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W—G—W)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买与卖的行为不同步,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生产相对过剩是消费相对不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消费是分配结果的体现,收入差距的变化对消费具有直接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推动了消费品结构升级替代的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逐步拉开的收入差距,为改变消费结构、加大高级消费品的比例提供了一定的拉力。但是,当经济发展带动经济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的继续实现就不可能依靠一部分高收入者对高级消费品的消费来带动了,而是要求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高级消费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严重地制约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西方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金融化倾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统计的小时实际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比如房子)要卖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金融创新,结果是把不足的有效需求放大。金融化倾向通过放大需求维持增长,让没有钱的人假装有钱来买房子,最后泡沫就破了,这就是过剩危机的直接导因。

为了刺激大众的需求,为了提高有消费需求人群的支付能力,信用手段产生并扩展开来。也就是说,收入对需求的约束软化了,可以提前用未来的收入来消费。但是,一旦这个“未来”到来的时候,很多人还不起贷款了,信用体系就破裂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旦崩溃,社会经济将一团大乱。企业借不到钱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这都是其次;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债券的价格大跌,很多人的财产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五、马克思金融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

从方法论上来说,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是一种“生产决定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互相联系,其中生产环节起支配作用。货币是商品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商品价值的实体是人类劳动。后来的货币虽然脱离了价值的实体从而虚拟化了,后来的金融体系虽然具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无论其形态和功能多么复杂,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价值的外在表现,货币和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能以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物品和创造的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基础。金融资本是资本的纯粹形式,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从具体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对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和虚拟化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框架,透彻分析了生息资本、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生成的根本原因,他的观点依旧为理解今天金融资本的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理论工具。马克思强调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认为只有再生产才能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金融资本的增殖若没有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则完全是虚拟的,因此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虚拟增殖的虚假性,处理好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由于在繁荣时期,金融资本领域的利润会逐渐加大,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速则比不过金融资本,如若不加以控制和引导,社会资本会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纷纷进入虚拟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金融市场的危机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的蒸发,这反过来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还强调生产和消费需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的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因。信用制度的创新也大大掩盖了实体经济中需求不足的现状,生产对消费不足的反映往往是迟缓了,因此通常信用断裂后生产也会出现衰退,实体经济危机才会表现出来。单个社会资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只会向利润较多的领域进行投资。如果社会一味地追逐虚拟资本的迅速增殖,则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中能够最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是有利于资本增殖的,但是仅仅追逐自身增殖的虚拟资本则只能制造泡沫而非真正的资本增殖,最终只会导致虚拟市场的崩溃进而产生经济危机。因此必须通过政府或者其他监管机构来对整个社会的资产投资进行宏观指导,去维护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务必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