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指南(本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 单元简介

本单元介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八十年历史。这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既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抵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为之,中华民族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探求国家发展道路前赴后继。虽然这些运动都失败了,但从不同角度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它们是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更高斗争形式必经的阶梯,也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个奠基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重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和亡国灭种的威胁而对国家出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及其探索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二 学习目标

学完本单元,学员应能: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及其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阐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5)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三 知识点导读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为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四个方面。

1.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多次小规模侵略战争。在历次侵略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妄图以惨无人道的屠杀摧毁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扑灭反抗侵略的烈火,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到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签订了近500个不平等条约、条款、协定等。其中《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7个主要不平等条约显现了中国社会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割占领土、攫取特权、控制主权、划分势力范围,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并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据统计,从1840年至1912年,清政府对外赔款高达13亿两白银,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2.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有: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一是逐步压服清政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外国侵略者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贵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约又表示愿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最终让清政府基本屈服。二是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西方列强的公使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三是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并确定外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由此,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四是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而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务司则成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高级顾问。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列强通过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指使清政府屠杀反对外国教会的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员,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扶植、收买代理人。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先后支持和扶植了奕䜣、文祥等满族贵族,曾国藩、李鸿章等湘系、淮系官僚。甚至企图把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变成为代理人。清末,帝国主义列强看中握有军权的袁世凯,支持他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袁世凯死后,列强各国又在北洋军阀各派系中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导致中国连年军阀混战。

3.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有: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从《南京条约》开始,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近20个通商口岸。在口岸城市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自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逐步被资本—帝国主义剥夺。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而中国商品“逢关抽税,过卡抽厘”。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从长期出超逐渐转变为大量入超。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年以后,各国资本家大量来华投资,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为自身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国的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地位;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的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岀的枢纽,它们凭借各种特权及雄厚的金融实力,逐步地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中国境内的铁路绝大部分由外国资本经营;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不仅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

4.文化渗透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主要方式有: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并进入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压价购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不法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以反映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为制造侵略有理的理论,列强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

(三)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的序幕。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美、日帝国主义侵略台湾的过程中,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力反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1859年6月,天津大沽炮台官兵奋起抗击英法联军,击伤、击沉敌舰多艘。1884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率军在基隆、淡水击退法国入侵军舰。1885年初浙江镇海炮台守军击退法国军舰进攻。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列强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就是瓜分、灭亡中国。但是,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下,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最终破产。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非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亚洲也大部分被列强瓜分,中国成了尚未被瓜分的“仅有的富源”。19世纪70至80年代,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欧美报刊纷纷公开讨论如何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4.民族意识的觉醒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主动认识西方,组织翻译《世界地理大全》而编成《四洲志》;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技术,首开向西方学习新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要求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学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出“商战”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变则全,全变则强”的维新变法主张。严复的《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他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四)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岀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从广西出发转战六省,最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除北伐失利外,其他战场都取得重大胜利,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期。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日益显露,最终爆发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空想的性质。《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由于《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是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是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是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四是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是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支持和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一是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决定其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二是政权的封建化和腐败化,领导者思想蜕化,相互争权夺利;三是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四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到后期宗教的消极作用暴露出来;五是不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六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办。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兴办近代企业。首先是以“自强”为目的兴办军用工业。这些企业都是官办,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其次是以“求富”为目的兴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以及淮军、湘军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从19世纪70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了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三种新式学堂。同时,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是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通过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同时,翻译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二是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并未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其次,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经营不讲效益,内部极其腐败。由上可见,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3.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戊戌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而发起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运动。

首先,宣传维新主张。维新派通过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重点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其次,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论战。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三个问题展开。这场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拉开帷幕。

最后,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改革方案,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独揽大权,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虽未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岀“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因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一是客观原因:新旧势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一方面,顽固派掌握了几乎所有权力,集合在慈禧周围形成强大的后党,拼命维护既得利益,尤其是统治阶级核心集团、大官僚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社会基础狭窄,他们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弱小,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注定失败。

二是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变法维新,企图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结果落空;最后,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五)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和准备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首先,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清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其次,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为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一些改革措施。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由于清政府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此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再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最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学习和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对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不少人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一方面,他们宣扬和传播革命思想,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十多个革命团体。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2.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爆发。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在武昌首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总之,北洋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辛亥革命流产。1916年袁称帝败亡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为了挽救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多次革命和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一是“二次革命”。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革命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二是护国运动。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三是护法运动。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帆。没有足够实力、不掌握军队的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讨伐北洋军阀。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首先,从客观方面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起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岀路。

四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

A.经济侵略

B.文化侵略

C.军事侵略

D.宗教渗透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八国联军进行的殊死搏斗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C.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D.台湾人民的多次反抗侵略者的战斗

4.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严复

C.洪秀全

D.康有为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康有为

7.1894年11月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

A.洪秀全

B.严复

C.孙中山

D.康有为

8.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最能体现其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原道救世歌》

B.《原道醒世训》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9.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的是( )。

A.《原道觉世训》

B.《原道救世歌》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10.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

A.定都南京

B.永安建制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11.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顽固派

12.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有多种形式,其中多数是( )。

A.官办

B.民办

C.官商合办

D.官督商办

13.清政府海军的主力是一直由李鸿章管辖的( )。

A.福建水师

B.广东水师 C.南洋水师

D.北洋水师

14.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是在( )。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 )。

A.中国同盟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光复会

16.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是在( )。

A.1901年

B.1904年

C.1906年

D.1908年

17.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它的纲领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18.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的( )。

A.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法典》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暂行约法》

20.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运动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政治控制,表现在( )。

A.控制中国内政

B.操纵中国外交

C.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

D.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它们是( )。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C.反帝反封建

D.实现现代化

4.1840—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 )。

A.资本—帝国主义过于强大

B.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C.中国军队的衰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5.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他们提出的目标是( )。

A.自救

B.自强

C.求富

D.维新

6.洋务派兴办的影响较大的军工企业主要有( )。

A.江南制造总局

B.金陵机器局

C.马尾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7.洋务派兴办的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 )。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

C.天津电报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

8.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分别建成的水师是( )。

A.福建水师

B.广东水师

C.南洋水师

D.北洋水师

9.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达30多所,主要有( )。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军事学堂

D.外交学堂

10.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骨干力量是( )。

A.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2.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 )。

A.华兴会

B.光复会

C.科学补习所

D.岳王会

13.同盟会的纲领包括(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14.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

A.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5.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 )。

A.发动“二次革命”

B.组织中华革命党

C.发动护国运动

D.发动护法运动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简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表现。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5.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和原因。

2.试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3.试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试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5.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