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一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应教材第五至七章的内容),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会获得成功;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本单元的学习,就是要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二 学习目标
学完本单元,学员应能:
(1)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含义、形成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的精髓,结合党的历史说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 学习指引
本单元学习计划用三周时间完成。其中两周的时间进行基本理论自学,学生在自学的同时,主持教师将进行网上答疑辅导。自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五章至第七章内容和本单元自主学习材料。本单元录制了6个微课程:“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等,同学们在阅读文字教材时,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程以及上网咨询辅导老师完成本单元学习。本单元计划用一周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活动,围绕微课程开展在线研讨。本单元学习完毕后必须完成本单元网上作业(作业二)。
四 知识点导读
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更趋平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技竞争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所以,求和平、谋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观察到时代主题的变化,顺势而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把党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那么,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呢?
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而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因此,我们理解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理论都有其理论来源,不可能凭空产生。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出现了重大挫折。在关键时刻,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并果断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理论,例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构想等等,逐步形成并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来源于改革开放实践,又指导了改革开放实践。比如,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重要论断。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重申的:“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5)“三步走”战略。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提出,沿海一些地区要走在全国的前面,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内地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加快建设,国家要尽力支持内地的发展,沿海要注意带动和帮助内地的发展。对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合法的较高收入应予允许和保护,并依法加以必要的调节;非法的,必须坚决有效地依法处理。要承认不平衡,同时要从不平衡逐步达到相对的平衡,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6)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1992年初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8)“一国两制”构想。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9)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靠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压力巨大。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所处的地位、肩负的任务、自身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加强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江泽民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它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要提科学发展观?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机遇与问题并存。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胡锦涛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一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是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指出,我们之所以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这是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第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党的十七大在强调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
A.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
B.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实践
C.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3.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 )。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5.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改革
B.发展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7.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
A.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社会主义本质论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8.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是( )。
A.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C.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是( )。
A.改革开放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
A.提出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灭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消灭阶级差别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B.如何增强综合国力
C.如何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 )。
A.体制创新
B.理论创新
C.知识创新
D.科技创新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D.从社会主义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
15.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 )。
A.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B.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
16. (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7.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
A.发达国家水平
B.发展中国家上游水平
C.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发展中国家水平
18.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依法治国
C.保证社会公平
D.保持社会稳定
1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C.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
D.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0.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 )。
A.以依靠别人的力量为基础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防止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入
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 )。
A.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B.贯通哲学、政治科技、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C.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 )。
A.哲学基础
B.灵魂和精髓
C.根本立场和方法
D.强大生命力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
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 )。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D.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5.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
A.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
A.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分析和判断
7.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
8.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 )。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实现共同富裕( )。
A.是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要求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是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的体现
D.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