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人狱事一乾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公冶长懂鸟语

一个地方的话难懂,首先想到一句话:这是什么“鸟语”?

古人认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我们说“鸟语”特别难懂,可能因为懂的人实在太少。上古传说伯益能懂得各种鸟雀的语言,公冶长能与之媲美。伯益懂鸟语差点成为禹的接班人,公冶长却因为懂鸟语而两次进监狱。能够顺利出狱,也因为他能证明自己真懂鸟语。

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七十二贤人中,好事者还有一个排名,将公冶长位列二十,可谓贤人中的贤人。尽管孔子善于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能够因材施教,但公冶长能听懂鸟语绝不是他的老师孔子教的,因为孔子自己听不懂这门语言。既然老师没有教,公冶长只能算无师自通。

公冶长自幼家贫,聪颖好学,正巧赶上孔子兴办私学的大好时光,无论贫贱、贵富,只要肯学习,统统收归门下。公冶长最终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身治学不仕禄。

民间传说公冶长懂鸟语而无辜获罪,孔子痛惜公冶长的遭遇,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公冶长第一次进监狱是因为其懂鸟语而身陷命案之中。某日,公冶长从卫国回到鲁国,快到鲁国边境,忽然听到树林中一群鸟雀在相互招呼:“快到清溪去吃死人肉”。边境地界,河里有死人,也属正常。公冶长听到鸟雀的话后并未在意,继续赶路。

不久,公冶长看到一个老婆婆在路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于是就上前询问。老婆婆说,我的儿子前天就出门了,到今天还没有回来,恐怕是凶多吉少,如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怎能不伤心?公冶长想起刚才听到的鸟语,便对老婆婆说,您不妨到清溪去看看,我刚听见一群鸟说要到清溪去吃死人肉,没准就是您的儿子。老婆婆不肯相信,说你怎么可能听得懂鸟的对话?公冶长也不与她纠缠,只说,我叫公冶长,的确是懂得鸟语的。

老婆婆记住了公冶长这个名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清溪边一看,果然有自己儿子的尸首。看到儿子暴尸荒野,悲伤的老婆婆连忙报官。官员问:你是怎么知道你儿子的尸首在清溪的?老婆婆说:是路上遇到的一个叫公冶长的人告诉我的。官员马上派人将公冶长捉拿归案,关进监狱。

公冶长辩解:我是因为听到鸟语才知道尸首所在的,人不是我杀的。案件的焦点在于公冶长能否听懂鸟语,公冶长需要证据证明自己真能听懂鸟语。

这一关就是六十天。终于等来机会,监狱的监舍窗前飞来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公冶长听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只是微微点头发笑。监管的狱卒见状,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官员。官员问公冶长:你笑什么?公冶长说,我听到麻雀说,在白莲水边,一车的粮食翻了,拉车的牛的牛角也折了,麻雀们在相互传递消息,让赶紧吃粮食去。

官员还是将信将疑,派人去查验,果如公冶长所说。官员相信公冶长是真懂鸟语,于是将他无罪释放。

公冶长第二次进监狱是因为涉嫌盗窃,还是因为懂鸟语惹的祸。话说这一天公冶长正在学习,突然飞来一只雀儿,边飞边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快去取来莫彷徨。”公冶长本来就家贫,照着雀儿所说,去找到那只死羊,拖回家中,与雀儿分着吃了。

丢羊的主人循着踪迹找上门来,认定是公冶长偷了他家的羊,这次直接将公冶长扭送到鲁君面前。公冶长分辨说是听了雀儿的话才与雀儿分吃羊的。鲁君不相信公冶长能听懂雀儿的语言,公冶长再次入狱。

这次是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出面营救。孔子面陈鲁君:我的这个学生的确是有奇才异能的,他平日清正廉洁,尽管家境贫寒,但也绝不会做出此等鸡鸣狗盗的无耻勾当。孔子是一个教书先生,在鲁君面前是人微言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让鲁君相信公冶长有懂鸟语这一特异功能。

能自证清白的关键还在公冶长自己,监狱中的公冶长还真等来了雀儿再次带来的重大消息:齐国已经出兵侵犯鲁国边境。雀儿能飞,消息自然快。公冶长也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雀儿带来的重大消息告诉狱卒,涉及两国交战,国家存亡,消息很快到了鲁君耳中。这是大事,鲁君不敢轻易相信;因为事关重大,也不敢不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提前防备为妙,有备无患。鲁君一面派出探子探听军情,一边调兵遣将积极迎战。探子回报,齐国的军队已经快开到鲁国境内。鲁国此时已有充足的动员对付偷袭,居然打了一个大胜仗。战场的胜利让鲁君相信公冶长真懂鸟语,马上让人把公冶长从监狱中请出来,不仅无罪,而且有功,论功行赏,要让公冶长入朝为官。公冶长却觉得懂得点鸟语算不上什么本领,因为这一点小小的伎俩而获得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不是君子所为,辞谢回家。

因为是传说,就有“拟神话”的意思。既然是神话,就无法追求故事的真实性,也不必追究公冶长是否真能听懂鸟语。

公冶长不仅仅是孔子的学生,后来还成了孔子的女婿。与其岳父一样,公冶长终生治学教书,不过没有资料显示公冶长教学生鸟语。只能这么设想:公冶长也只能听懂鸟语,不能说鸟语,不能与鸟儿对话,他懂鸟语这一神奇本领是天生的,于是没法教给自己的学生。

公冶长墓,坐落于山东省诸城市马庄乡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封先贤公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