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人狱事一乾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萧何避祸

开国之君多杀功臣,在汉高祖刘邦手下混,尤其不易。以萧何的智慧,“处处小心,步步留意”,还免不了牢狱之灾,能得善终,算避祸成功,相对于西汉初年其他开国元勋,萧何是少数能够得享寿考的大臣。

最初萧何的地位比刘邦高,名声更比刘邦好。按照《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萧何与刘邦是老乡,都是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萧何在县政府工作,“为沛主吏”,到底是个什么官职,且不管,算县政府主要官员或者县委常委之类的。起码这时候的萧何是有能力“罩着”刘邦的。“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便后来刘邦为泗水亭长,秦汉制度,十里(约相当于今天六里)一亭,设亭长,掌捕劾盗贼。秦汉时期的亭长标配:头束红巾,以布裹脚,佩戴刀剑,手执盾牌,身披铠甲,率领亭卒,巡察所辖的地区。到唐朝,亭长是地方上掌管治安与传达禁令的小官吏。亭长的身份是半差役性的,享受少量的国家供给,具有差役与小吏的双重属性。往大了说,也不过相当于今天的镇长之类,还是在萧何的手下。一起“革命”之后,曾经的手下变成了上级,萧何不得不小心翼翼对待这位曾经的下级。

萧何需要避祸,一是因为早年萧何对刘邦评价不高,“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史记·汉高祖本纪》)。二是因为萧何功高震主。张良、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对于这三人的长处,汉高祖刘邦有过一段历史上的经典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汉高祖本纪》)

尽管“三杰并立”,但到底谁是大汉第一功臣?从三人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张良。论出身,张良是贵族世家;论声望,张良亡国亡家之后,组织策划了刺杀秦始皇的实际行动,尽管未能成功,却因此闻名遐迩;论本事,张良师从黄石公,也称“圯上老人”,本身就是传奇。同在刘邦手下共享富贵,张良安然无恙,最后还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更为难得的是他不恋权势,功成身退,据说晚年是跟随赤松子四方云游,基本是得道成仙之人,非凡辈可及。韩信显然不行,有实力、有机会造反时错失良机,最后眼看有性命之忧,不得不反时,死于妇人之手。萧何一直小心翼翼,避祸自保,还是被刘邦关进监狱,不过终能保全性命,实属不易。说张良比萧何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三人就不好比较,各人的长处不一。简单点讲,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张良是动脑子、耍嘴皮子,出谋划策;萧何是安置百姓,供给军饷,搞后勤工作。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别。

到底谁第一,别说后世搞不清楚,当时刘邦也犹豫不决。第一个论及的是张良,心里却认定萧何第一。《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这里“群臣争功”也有谁也不服谁的意思。的确,别说文臣与武将无法比较,就是文与文、武与武也不好比较。自古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笔者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曾设想:如果让诸葛亮与张飞各带一支部队,干上一仗,到底谁会获胜?

在文臣与武将一比高下方面,萧何与曹参是代表。一般人认为武将曹参第一,关内侯鄂君说文臣萧何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认为:“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功人”与“功狗”。到底刘邦是高人,面对“群臣争功”的局面,他首先确立了“人”与“狗”的划分。他问众文武,你们知道狩猎吗,你们看到猎狗追赶猎物,擒获兔子、野鸡之类,这是有功之狗,你们武将干的就是这样的事;至于到什么地方寻找猎物,怎样发现目标,这后面是人在指挥,你们到什么地方与什么人打仗,在后面指挥的是人家萧何。萧何是“功人”,你们是“功狗”,“狗”能与“人”争吗?刘邦就是流氓出身,嘴里没什么好话,此时的他已经是最高领导,骂人是狗还算客气,他是动不动就要人命的,最后的结果是“群臣后皆莫敢言”。当然,刘邦也加了一句,你们当年跟随我干革命,多是光棍一条,大不了兄弟两三人,人家萧何是一个家族几十口子全跟我一起卖命,你们比得了吗?

刘邦说的是事实,不过刘邦与萧何都心知肚明,萧何是拿家族作为人质交给刘邦以避祸。《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记载:“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刘邦提的就是这一段往事。当时的刘邦还只是汉王,从蜀地带兵与项羽苦战,留下萧何镇守大本营,刘邦自己战况不怎么样,还有闲工夫派人回去慰问萧何,说丞相您在家太操心、太辛苦之类的废话。这可不是废话,刘邦也没这闲工夫。鲍生看出苗头不对,提醒萧何,刘邦在外行军打仗才是真辛苦,他这么做是对您不放心,要想刘邦解除疑心,赶紧让萧家男丁中能走得动的,扛得动枪的——不管能不能上战场,去做后勤,喂马、做饭都行,让他们上前线,这样刘邦就对您放心了。萧何也是聪明人,一言点醒梦中人,立即采纳鲍生的建议,选派自己家族的人到刘邦身边,等于送人质给刘邦,表明自己在大后方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所谓“萧何举家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的往事,其实质是萧何送人质以避祸。

萧何避祸不止这一招。当年陈豨与韩信一起密谋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出京镇压陈豨的叛军。城里,萧何与刘邦的老婆吕后定计一举擒杀了萧何的“知己”韩信。刘邦在外听到消息,一方面给萧何升官;另一方面还给萧何配备了500人的护卫兵,说是要保护萧何的安全,等于送给萧何一支私家卫队。众大臣纷纷祝贺萧何,说这是皇帝的信任,天大的恩赐、莫大的荣耀。高人陈平点醒萧何,这不是什么好事,刘邦在外面还惦记给你升官,配卫队,这是对你不放心。这官不能要,卫队也不能收,不仅如此,还得把私家财产捐出来,作为军饷,供给刘邦。萧何对陈平是言听计从,结果证明萧何这么做是对的,“何从其计,上说”。老大高兴了就行。要解除刘邦的疑心,取得刘邦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次是把族人送给了刘邦供调遣,这次是散尽家财,萧何算人财两空。

“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有强化了刘邦的身份,才能有萧何的位置。刘邦不一定懂,萧何肯定懂。为了避祸,萧何“拍马屁”也是高手。项羽一把火烧了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刘邦也没个像样的皇宫。趁着刘邦外出剿灭叛乱,萧何忙着在都城长安为他营造了壮丽无比的未央宫。刘邦还是草民思维,十分不解,责问萧何,说如今天下未定,军费开支巨大,花大价钱盖房子有什么用?萧何回答,说天子统御四海,宫殿不壮丽怎么能显示出天子的赫赫地位和身份。刘邦最初还将信将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邦在新建的宫殿内大宴群臣,刘邦手下靠造反起家而踞高位的草莽英雄们,在富丽堂皇的氛围中,竟无人敢喧哗失礼。宫殿建筑艺术对于渲染皇权的重要作用,萧何不是首创,但肯定深谙其道。

留人质、散家财、拍马屁,还不行,萧何还有好名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很要命,这就让萧何进了监狱。

这次是黥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前往镇压。故技重施,又派人回来慰问萧何,萧何如法炮制,出钱出人帮助刘邦的前线部队。如今刘邦当然不差这点人、这点钱。萧何的手下又劝萧何,你现在贵为相国,天字号第一的功臣,刘邦已经没办法封赏了。最初到关中,你就深得民心,现在也一样,但这不行,这是灭族的大祸。赶紧趁刘邦不在,隔空对话,表明立场,你无意得民心、要天下,你所要的仅仅是钱。多干坏事,让自己民心尽失,成为十足的恶霸、贪婪的财主,才能得到刘邦的信任。萧何立即动手,强抢民宅,强买强卖,一切能捞钱捞地捞物的手段都用上,让京城的老百姓全来骂我萧何。如此自污声名,还是只为避祸。

刘邦率得胜之师回到京城,老百姓夹道欢迎,是真心欢迎,说皇上您终于回来了,赶紧管管您这位丞相,这家伙太不像样,抢了我们的房子、田地、金银,最好将这个坏家伙法办。听到老百姓这样状告自己的官员,皇帝刘邦还非常高兴,关心的重点不同,境界是有区别的。刘邦见到萧何后笑呵呵说:“今丞相乃利民!”说的是萧相国你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萧何可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出了一个馊主意,要乘机把刘邦的皇家花园分给老百姓。这就犯了刘邦的大忌:还是想笼络老百姓,居然要拿我家的御花园去收买人心?刘邦不干了,“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你萧何敛财敛物也就罢了,居然惦记拿我的花园去收买人心。结果是“乃下何廷尉,械系之”。萧何这次避祸不成功,被关进监狱,戴上了戒具。

刘邦给萧何定的什么罪?为什么送萧何进监狱?还是在《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中的一段对话中能说明。

王卫尉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

王卫尉驳斥了刘邦的理论,拿李斯比萧何是不成立的,何况秦一统天下没多少年就玩完了。王卫尉这么说,刘邦是不太高兴的,不过王卫尉说的是事实,结果还不错,刘邦放萧何出狱。“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

刘邦、萧何这一对君臣的表演都很到位,被放出监狱的萧何连鞋子都不穿,直接从监狱跑到皇帝面前谢恩。刘邦也表示,这是一场误会,我送你进监狱是好心,让老百姓都知道这是我的过错,等等。还是看史书上的描述: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萧何不仅自身避祸,还力求为子孙免除灾难。萧何购置田产,必定买最贫瘠的土地,也不建造美轮美奂的府邸。他是有理论支撑的,说我的子孙如果是贤良之人,他们必然会效仿我的俭朴;如果他们是不肖子孙,就这点穷地方,别人也看不上,不会来巧取豪夺。

萧何虽然进过监狱,但他的避祸显然是成功的,《史记·萧相国世家》:“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